分享

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一人一心一念 2020-05-08

人的根在头部,虚空就是土壤,手足就是枝桠...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雪乾金飞琼苑,黄芽坤土发玉园。” 今天继续跟大韩金英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十六章,了解人的来源,人的根底,只有清晰笃定这个方向,才会在修行的道路中少走弯路。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第十六章 归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这一章讲道之根,也是人之根。知根就会知道一切,不知根,在枝叶上忙乎,一辈子都成不了道。知道根的人,辛苦二三载,快乐千万年。整部《道德经》,一直在强调先天一炁,就是在不断强化根的意识。此章是逐径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致虚极,虚从何来?从空里来。极,彻底清为极。身心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什么是静?内心一丝不挂为静。笃,纯粹精一为笃,专一不离为守。万物指虚中实、无中生出的有。皆归于一,为并作。把无中生出的先天一炁的初始和后来动态放在一起。灵中一点是吾,用元神来观,观其复,内照本来。以,得其神而返当来叫以。因为当下即是,转瞬即非好像一下就回去了,所以说复。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玄关开那一刹那,先天一炁初现,很微弱,很迅速,如闪电,是顷刻间的事,所以说观其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什么是物芸芸?先天一炁的形成,是五脏之气的五气合一。五气朝宗,暖烘烘蒸就一点神光。各归其根,先天一炁从静中生出的动,静时根,归根就是动在归静,有中复无,实内从虚。什么是静曰复命?静,太和之气,复命,返其元始。太和一炁生万物、生人,重新回到太和一炁,就是回到生命诞生之初。当事物已经有形有象,比如树木的枝枝叶叶,虽然灿烂夺目,但是不能成为再造之根;当事物没有出现之前,虚无缥缈,也不是诞生之根;只有在那将生未生,在那一动一静之间,才是诞生之根,是天地之根,也是人之根。修道人明白了这个根,返还这个根,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生生不已的生命源泉。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花开花谢,一生一杀,只有从这个阴阳二,才能返回初始的一,这是很平常的道理。懂得这个道理,就是明大道的人明此理,通此妙,参此玄,得此道。不知常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是凶?不知静,不知静里求玄,用有为的方法下手就是凶。旁门左道,不知大道根源,从有为入手,什么取童男幼女为丹,取女孩第一次月经为丹,走入邪道,必然损命,是妄作凶。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知常曰容,指知常静之妙,知静里常动之微。静中动,无所不通,无物不容,言其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微也,妙也。公,指无人无我,无声无臭,普照万方,惟澄而已。王指统领于虚,归于密室,湛寂无为。天,得天地之和,体清虚之妙,得无极之真。道,静如清虚,玄之又玄。道本无名,借道真言,返之混沌之初,无言可言,无道可道,才是道。久,指无言无道。什么是没身不殆?阳神出窍,肉身死了,但是神没有亡,气没有消失,叫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人的根在哪里?在天上,头顶就是人体小宇宙之天。这根又是和大宇宙之天相通的。双眼、双耳、双鼻孔,是完美的坤卦,坤为地,为扎根之所。一张嘴、一个尿道口、一个肛门,构成一个乾卦,乾卦为阳气,乾卦在下表示阳气上升,坤卦在上表示阴气下降,构成地天泰卦,这是人体生生不息阴阳旋转的奥秘。如果反过来,就是否卦,人体上下不通,阴阳不交,就会疾病缠身。生机就是阴阳,人体头在上,内在是坤;腹部在下,内在是乾。万物负阴而抱阳,处处是阴阳,处处有生机。清东陵,阴宅为阴,放在东方,因为东为阳,西为阴,如果陵墓放在西边就是重阴,就没有生机,就是凶。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人的根确实在天上。父母未生我身之前,一股太和清气悬于天空。父母交合时一团真气感召天空中的太和一炁,内外交感而为人之灵。这个人体感觉的国王,她最初的来到和诞生,就是人的根。修道的起步就是归根,归静。静是天地之灵。起步的方法就是明玄关一窍,进入人天一体的通道,会见自己的灵。她会带你体验道妙,只有她才能观到归根复命的内景。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这说的就是还丹。丹就是人体的精气神通过内炼结成的灵胎。身心杳明,心中一念不生,修得内心一丝不挂,进入虚无但其中包含一切的境界,将这无中的多达成一个捆,做整体地观,类似于你闭上眼睛,不落在屋子里的某个东西上,但整个屋子的东西你都全知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虚无中生出真阳之有,并且元神照住,长久地停留在中脉上的黄庭,叫归根。人的灵根在中土扎了根。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虽然结了丹,但丹是个虚体,是虚中之有,实在得过了就不是她了,所以还要以空谷之虚神守候。静中之动才会无所不通,无物不容,一气归根,六门互用,耳可视,目可闻。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个“明”乃日与月合,阴阳相合而生光明,丹功中正是此“明”理。这个“明”指性光与命光。性光在头,命光在腹。性光如月,命光如日。人静坐中,会感到眉间有光,会看到腹中有光。当性光命光合一之时,人体的光会更强大,有身光、神光、丹光。身光比较小,神光比较大,丹光则更强。

《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老子说的公、天、道、久,一切都仿佛消失了,只剩那一片深度的静定,清虚湛寂。因此你突破太极玄线,突破三维空间,跨越历史的长河,洞晓天地万物的变化,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十六章:

            虚与静,生命常态的基础

上期回顾

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老子从讲道到“修道”,讲述了“得道之人”的一些品质,实则是他对自己理想型人格的表述。何为修道之人?在“污浊”中保持清醒,在“沉静”中保持生机。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悟之所得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

极:极度

笃:顶点

作:生长、发展、活动

复:循环往复

在这句中,老子所说的“虚和静”都是儒家用来释道的大智慧,其中蕴藏的智慧是我们一生都受用的。

静是我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我们也会从电视上看到很多的修道士,经常会有的就是“静坐”,也有很多与静相关的词汇。在《道德经》中说到“静为躁君”,静可以制服人身上的躁气。在《大学》中说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只有先静下来,才能得到安定,然后才能去考虑其他的,去得到想得到的。

观,是指用心感悟,反观。静下心来,去感悟、观察万物的的“往复”。让自己去回归自然界,去发掘万物的生长,其实可以说就是让自己的心能沉淀下来,净化其中的杂质。

只有静下来,刨除外界带来的诱惑,才能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找到心里的那个自己。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静曰:一本作“是谓”

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天地万物纷杂繁多,他们来往生死循环,最终都要回归造物之门那里,也就是万物之根。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尽头,都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如此往复的循环着。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变化的规则

明:明白、了解

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明白他的规律是一种智慧,就像是上一章讲述的“修道之人”。领悟道其实就是领取人生的天道轮回。

当我们知道了万物的运行规律,我们就不会去做违背常理的事。老话有“天道轮回,因果报应”,不知道万物运动的规律,去妄作违背,就会有凶险。所以要知常,顺应万物的运行规律,才能守住自己的根本。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容:宽容、包容

全:周到、周遍

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因为知道万物的运行规律,对万事万物了然于胸,能包容万物,不会因为外界的因素去错误的看待。“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皆灵,存在于世间,生老病死,来往而复,终归于造物之门。这就是生命的法则。

生命一朝一夕,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如我们一样,虽然在天地万物之间很渺小,但依然有他存在的价值;但你要是将自己看的太过于重要,偏离了生命的运行轨道,就要接受来自命运的责罚。

万事万物,本质才是最好的,守住自己的心,珍惜自己的生命,对于那些“生不带来,逝不带去”的身外之物看淡一些。

这一章,老子的想法我们无法完全释意,可能我们读懂的也只是他的表面。因为万物的运行规律并非每个人都能领会,外界的诱惑迷乱了太多人的心,每个人对待欲望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但就像老子说的,生老病死,终归于土,这是任何生灵都无法避免的,所以,人生还是看淡一点的好。

你对生命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呢?

    

       人的根在天上——知根知底,才少走冤枉路

学习《道德经》第十六章,了解人的来源,人的根底,只有清晰笃定这个方向,才会在修行的道路中少走弯路。

第十六章 归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这一章讲道之根,也是人之根。知根就会知道一切,不知根,在枝叶上忙乎,一辈子都成不了道。知道根的人,辛苦二三载,快乐千万年。整部《道德经》,一直在强调先天一炁,就是在不断强化根的意识。此章是逐径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

致虚极,虚从何来?从空里来。极,彻底清为极。身心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什么是静?内心一丝不挂为静。笃,纯粹精一为笃,专一不离为守。万物指虚中实、无中生出的有。皆归于一,为并作。把无中生出的先天一炁的初始和后来动态放在一起。灵中一点是吾,用元神来观,观其复,内照本来。以,得其神而返当来叫以。因为当下即是,转瞬即非,好像一下就回去了,所以说复。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玄关开那一刹那,先天一炁初现,很微弱,很迅速,如闪电,是顷刻间的事,所以说观其复。

什么是物芸芸?先天一炁的形成,是五脏之气的五气合一。五气朝宗,暖烘烘蒸就一点神光。各归其根,先天一炁从静中生出的动,静时根,归根就是动在归静,有中复无,实内从虚。什么是静曰复命?静,太和之气,复命,返其元始。太和一炁生万物、生人,重新回到太和一炁,就是回到生命诞生之初。当事物已经有形有象,比如树木的枝枝叶叶,虽然灿烂夺目,但是不能成为再造之根;当事物没有出现之前,虚无缥缈,也不是诞生之根;只有在那将生未生,在那一动一静之间,才是诞生之根,是天地之根,也是人之根。修道人明白了这个根,返还这个根,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生生不已的生命源泉。

花开花谢,一生一杀,只有从这个阴阳二,才能返回初始的一,这是很平常的道理。懂得这个道理,就是明大道的人明此理,通此妙,参此玄,得此道。不知常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是凶?不知静,不知静里求玄,用有为的方法下手就是凶。旁门左道,不知大道根源,从有为入手,什么取童男幼女为丹,取女孩第一次月经为丹,走入邪道,必然损命,是妄作凶。

知常曰容,指知常静之妙,知静里常动之微。静中动,无所不通,无物不容,言其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微也,妙也。公,指无人无我,无声无臭,普照万方,惟澄而已。王指统领于虚,归于密室,湛寂无为。天,得天地之和,体清虚之妙,得无极之真。道,静如清虚,玄之又玄。道本无名,借道真言,返之混沌之初,无言可言,无道可道,才是道。久,指无言无道。什么是没身不殆?阳神出窍,肉身死了,但是神没有亡,气没有消失,叫没身不殆。

人的根在哪里?在天上,头顶就是人体小宇宙之天。这根又是和大宇宙之天相通的。双眼、双耳、双鼻孔,是完美的坤卦,坤为地,为扎根之所。一张嘴、一个尿道口、一个肛门,构成一个乾卦,乾卦为阳气,乾卦在下表示阳气上升,坤卦在上表示阴气下降,构成地天泰卦,这是人体生生不息阴阳旋转的奥秘。如果反过来,就是否卦,人体上下不通,阴阳不交,就会疾病缠身。生机就是阴阳,人体头在上,内在是坤;腹部在下,内在是乾。万物负阴而抱阳,处处是阴阳,处处有生机。清东陵,阴宅为阴,放在东方,因为东为阳,西为阴,如果陵墓放在西边就是重阴,就没有生机,就是凶。

人的根确实在天上。父母未生我身之前,一股太和清气悬于天空。父母交合时一团真气感召天空中的太和一炁,内外交感而为人之灵。这个人体感觉的国王,她最初的来到和诞生,就是人的根。修道的起步就是归根,归静。静是天地之灵。起步的方法就是明玄关一窍,进入人天一体的通道,会见自己的灵。她会带你体验道妙,只有她才能观到归根复命的内景。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这说的就是还丹。丹就是人体的精气神通过内炼结成的灵胎。身心杳明,心中一念不生,修得内心一丝不挂,进入虚无但其中包含一切的境界,将这无中的多达成一个捆,做整体地观,类似于你闭上眼睛,不落在屋子里的某个东西上,但整个屋子的东西你都全知道。

虚无中生出真阳之有,并且元神照住,长久地停留在中脉上的黄庭,叫归根。人的灵根在中土扎了根。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虽然结了丹,但丹是个虚体,是虚中之有,实在得过了就不是她了,所以还要以空谷之虚神守候。静中之动才会无所不通,无物不容,一气归根,六门互用,耳可视,目可闻。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个“明”乃日与月合,阴阳相合而生光明,丹功中正是此“明”理。这个“明”指性光与命光。性光在头,命光在腹。性光如月,命光如日。人静坐中,会感到眉间有光,会看到腹中有光。当性光命光合一之时,人体的光会更强大,有身光、神光、丹光。身光比较小,神光比较大,丹光则更强。

老子说的公、天、道、久,一切都仿佛消失了,只剩那一片深度的静定,清虚湛寂。因此你突破太极玄线,突破三维空间,跨越历史的长河,洞晓天地万物的变化,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意思是,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唐玄宗曰: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炁,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此静气。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胸怀静气,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

胸怀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胸怀静气,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

胸怀静气,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赏,低不自抱自弃;

养一点静气,我们遇事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养一点静气我们无事平和超越自我。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

浩然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

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

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