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豆临床有妙用

 防风屏 2020-05-08

                              本草求真:巴豆临床有妙用

                                                                          作者:罗伦才


      科巴豆Crot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2005年版《药典》言其味辛,性热,有大毒。种子外用蚀疮,用于恶疮疥癣,疣痣。制霜内服具有峻下积滞,逐肿,豁痰利咽功能,用于寒积便,乳食停滞,下腹,二便不通,喉风,。即提示了三条信息:①辛热有大毒;②治疗疮疡,注重外用;③制霜内服亦作用峻猛(峻下,逐水,豁痰)。其实巴豆是一味良药,应深入研究、挖掘应用。

  
      炮制研究

  
      生巴豆大毒峻泻,现今医者少用,患者畏服。但若炮制得法,用之得当,每起沉疴痼疾,是一味难得的良药。《本草经》(曹元宇辑注)云:“唐、宋用巴豆的名方极多,要不出《经》文范围……关于炮制,陶云:'熬令黄黑’,今用多研去油(名巴豆霜)。不知巴豆之功在油,毒性亦在油,不去油而酌用之可以。”《药对》载:巴豆“得火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巴豆种子含巴34%~57%,以及巴豆毒素、巴豆甙、生物碱、β-谷甾醇,其中巴豆毒素系一种毒性球蛋白,遇热则失去活性。内服巴豆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因其所含豆油至肠内遇碱性肠液后释出巴豆酸,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增加分泌,促进蠕动,0.5~3小时内产生剧烈,伴有剧烈和里急后重;巴豆毒素则表现为原浆毒作用。根据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研究,可认为巴豆经过高温处理(可使毒性蛋白变性、凝固失去活性),微其用量,即可安全使用。

  
      峻药轻投  彰显调中之妙

  
  《本草纲目》载“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胃肠的节律蠕动,十分有利于饮食物的正常传化,蠕动节律的改变势必造成饮食物的停滞或腹泻。临床常见因暴饮暴食导致脘腹胀满、坐卧不安、嗳腐吞酸、腹痛腹泻等,病情轻者,症状持续时间短,可不药而愈;病情重者,症状持续时间长,每需用药治疗。笔者根据中医传统用药经验,参照现代药理研究,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对暴饮暴食患者,于餐后半小时内,大胆应用巴豆制剂,峻药轻投,微其用量,使其既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停食传化,又不至因蠕动过度而出现腹泻,通过调理中焦,十分有效地防止了暴饮暴食后食滞胃脘所见诸症,将病变消灭于萌芽状态,“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本草纲目》“巴豆微用有调中之妙”之论,令人信服。

  
       排脓消肿毒  可替代部分抗生素用治疮疡

  
       笔者临床每用以巴豆为主的制剂替代西药抗生素,用于治疗附骨疽(急、慢性骨髓炎),疽(蜂窝组织炎),聤耳(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及创伤后感染,窦道,漏管等感染性疾病,取得满意疗效。《日华子本草》载:巴豆“通宣一切病,泄壅滞……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简明中医词典》载:疮疡“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壅滞而成”。现代药理研究:巴豆煎剂对金黄色球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痈疽,急、慢性骨髓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蜂窝组织炎,术后及创伤后感染,窦道,漏管等,均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关。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和药理研究不谋而合,即巴豆能泄壅滞、排脓消肿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一定抗菌作用,故临床用治疮疡有效。笔者10余年间应用以巴豆为主的制剂替代西药抗生素治疗上述感染性疾病数百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治程中亦未见疮疡患者因服用以巴豆为主的制剂而加重红肿热等阳热症状的现象,表明以巴豆为主的制剂可替代部分抗生素用治疮疡。

  
      结聚  用治、卵巢囊肿有良效

  
       乳癖、卵巢囊肿属于“癥瘕”范畴,又称“石瘕”、“肠覃”。两者病机均与气滞、痰瘀关系密切。《本经》载:巴豆“破癥瘕结聚坚积”,《日华子本草》载:巴豆“通宣一切病,泄壅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巴豆具有镇痛和抗肿瘤作用。据此,我们将以巴豆为主的制剂用于治疗乳癖和卵巢囊肿,取得良好疗效。

  
      我们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及用药经验与现代医学理论及药理研究有机结合,对巴豆炮制、用法、用量等进行了认真探析即经过高温处理,采用峻药轻投,饭后服用,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巴豆的不良反应,并将其用作消食药、抗菌消炎药、散瘕消积药等,既拓展了巴豆的应用范围,彰显出其独特效能妙用巴豆于临床,又为有效利用巴豆资源寻找到了一条有效途经。

-----------巴豆是好药,巴豆的用法能不能说得详细一点.
-----------关于巴豆的详细用法,可以去看看《蠢子医》和周冠群所著的《难症治验》这两本书。


                    巴豆临床有妙用

                                                                       邱江东

巴豆炭止泻,古有记载:王好古之《汤液本草》云:“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巴豆条下,赞其发千古之秘;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酒过伤节”中“神应丸”下亦言及合杏仁同炒至黑烟尽。但历代医家均无言及巴豆炒炭详尽之法,家父昔日巴豆炒炭,均去尽两层壳(即豆荚壳和豆壳),放铁锅慢火炒炭,此法较麻烦,且火侯很难掌握,致使临床应用,效多不稳,时有腹痛腹泻等付作用,患者不敢接受 。后细究其因,发现炒炭之法和炒炭中火侯的掌握是保证药性和疗效的关键,火侯太过则性味药效消失,火候不及则功效难求。 试改为不去内壳炒炭,用普通铁锅,煤球炉武火烤炒至浓烟将尽起锅,碾细备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巴豆炒炭不去内壳,既省去去内豆壳的麻烦,又不易炒过火,不过炒炭之量不宜多,一般一次300克左右,最多不超过500克,多则难炒匀,炒时冒出的浓烟有毒,故巴豆炒炭要在室外通风之处。

论“痈疔百效丸”
痈疔百效丸,原名疔疮丸,或名巴豆二黄丸。余常用之,百发百中。推而用之于一切痈毒、疖肿,皆获奇效。余以其治疗之效既彰,而治痈之效,由余经验而得,乃改以今名——痈疔百效丸。

疔疮丸原为清代医家卢成琰氏方,陈修园医书中亦予附载。方用巴豆(去皮膜)三钱、明雄黄三钱、生大黄三钱。

各研细末,再共研极细末,加飞罗面,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轻者每服四五丸,重者每服七八丸。如极重或疔疮走黄者,可服十至十一二丸,用白开水送下。务使患者得三五次之大泻,症乃可愈。体虚,俟泻二三次后,与以冷开水或稀薄粥以饮之,泻可立止。每泻一次,则痛苦与肿势必减轻一次。即已走黄者,亦可救治,真为疔疮之特效方。兹列举以下四例,作为佐证。

1.塾师裴子良,患手发背(俗称“手搭”),红肿灼痛,憎寒发热。先以药膏外敷,冀其肿消,不效。次日复求余治,余乃以痈疔百效丸六粒与之,服后大泻四五次;而最后一次,泻下如痰状。于是肿消痛止.消灭无形而愈。

2.刘某,年36岁,起一发背,已四五日矣。红晕如盘,灼痛如火。余急投以痈疔百效丸,大泻七八次,其肿顿消,其痛亦减,次日,消散殆尽。复与以清热解毒之剂,数服而愈。

3.王某,年二十余,患臀部湿疮,大如指头,红肿热痛,脓水甚多。已延医治之一月而无效。余期以一星期,先令服痈疔百效丸,大泻多次,其痛即减,红肿亦消。后复与以清血解毒利湿之剂,七日而痊。

4.家三姐于十余岁时,即常发喉痈证,最后一次,治愈不复发者已十余年。前年秋,又复发。咽喉肿塞,痛不可忍,饮食不进者六日,只能吮入茶水少许耳。余诊之断为热毒上攻,急与以痈疔百效丸八粒,研碎,用开水缓缓灌下。

服后觉心如火焚,愈觉不安。余告以大便泻后自当轻快。不数时,果泻出燥粪甚多。泻至六七次,其痛若失,而喉肿亦渐消,次晨即能啜粥一大碗。后用煎剂清理余毒,数日而痊。

蝉衣酒治破伤风之来历

余于医学书籍,素喜旁搜杂览,合理者悉誌之以待试用。七八年前,余见《傅青主男女科>中有“破伤”方一则,殊不令人注意。其原文如次。


“蝉蜕去尽头足,为末五钱,用好酒一碗,煎滚入末,调匀,服之立生。”余审视者再,以为蝉退为散风清热之品,今“破伤”用之,殊属不当,且末云:“服之立生”。若谓破伤出血,迨至将死,服蝉退可以立生,尤为不合医理。反复思量,忽然悟曰:此必破伤风也。而印书者脱去一“风”字耳,故蒜之以待验证。

病例一:刘绍初,以拉黄包车为业,于民国廿年(1931年)十一月间,在哈同路被卡车撞伤头骨、鼻梁等处,出血颇多,骨质已略损,经巡捕车送白克路某医院救治。次日,刘父以医院声称伤重危险,乃抬回家中。捕房查知,仍令转送海格路某医院,在该院三星期,伤口收敛出院。当未出院时,精神即觉不适。到家后,即发热不安。次日更甚,渐发痉挛、强直等现象,牙关拘紧,角弓反张,腹部陷若舟状,硬固如板,按之作痛,气急微喘,破伤风症状悉具,伤处复又破开,乃改延余诊。余以蝉衣为末五钱,嘱令黄酒送服,促其出汗。服后,果腥臭之汗淋漓不已,约近二小时方止。

病者即觉舒适,痉挛不作。次日,余复以巴豆二黄丸下之,与服十二粒,攻下之粪,腥臭异常,如胶而黑污,于是更觉爽快。不意其父即不再延余续诊。余心疑之,再经旬日,则报载刘绍初死矣,其父与开卡车者涉讼矣。又旬日,刘之戚告余云:刘绍初虽为车夫,但有一小星,久与刘父通。刘父因有次子在江北原籍,故其心中甚盼绍初之死,一则寡媳可为己有,再则有人命银子可用,故前台端治之有效,反为刘父所不满。为之治疗,实掩人耳目也。其后牵延反复,而至于死。惹起诉讼,不料法官斥其诈财,反具结领尸自殓、人财两空云。余闻之,甚愤此疗法之未竟全功,姑再试之异日。

病例二:张姓妇,年六十余,住西门路西门里。于民国廿一年(1932年)四月间,由楼梯上跌下,头顶受伤,皮开肉绽,出血不少,经医生疗治,已将愈矣。一日,忽发破伤风症状,时轻时重,即送某大医院医治,数日无效,症且加剧,医院告以无法疗治,车接回家,复请中西医多人诊疗,皆称不治,已为之备衣冠矣。余戚韩某,与张子友好,介余往诊。余诊其伤处有脓,面部潮红浮肿,犹如丹毒之状,口舌不和,牙关紧急,项脊强直,痉挛时作,角弓反张,腹部如鼓,腹皮青黑,按之如板,呼吸喘促。余曰:“证危矣,姑一试之。乃以蝉蜕末五钱,使之用酒和服,牙关不开,慢慢灌下。服后即汗出如洗,腥臭异常,以手扪之。粘如胶水,约近二时而汗止。额面肿消,惟颐下及口围未消,腹肿如鼓,乃继以巴豆二黄丸十二粒与服,攻下粘黑粪甚多,有如球状,有如胶状,有如鱼冻鱼肠,下五六次,以冷稀粥一碗服下止之。腹部肿硬消去大半,喘亦不作。次日又服蝉蜕末三钱,出汗如昨,面部红肿消清。第三日,又与巴豆二黄丸九粒一服,续下胶粘腥黑之粪甚多,腹胀尽消,按之不痛矣。于是起坐均佳,后再服调理之剂而全愈。

其后又治疗数人,均获奇效。

注:巴豆二黄丸,即痈疔百效丸。

百会疽之治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载述:“百会疽,发于巅顶正中,自面侧观之,正对耳尖。初起形如粟米;渐肿,根大如钱,形如葡萄,坚硬如铁,高尖红肿,掀热疼痛,疮根收束,憎寒壮热,大渴,随饮随干,便秘、烦躁。脉见洪数者,属实;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掀痛根散,恶寒便泻,脉见细数者,属虚。若肿连耳项,痰如拽锯,七日无脓者死。”胡公弼曰:“百会穴前后生毒,最易侵犯脑髓,脑髓一陷,最不易治。”作为外科重证,其治法宜予初起二三日内,尚未成脓时,将患处之发剪去并消毒,以抑阳散外敷,内服醒消丸,以热陈酒送服三钱。不善饮酒者,以水、酒各半送服,其痛即止,夜间得睡。次日患皮起皱,再一服全消。如过四五日,患处作脓,亦以醒消丸与服,消其四围肿硬,毒息痛散,虽出脓亦少,此以大变小之法,在壮实之人,以痈疔百效丸下之,亦可消散。方治及具体用法如下。


1.抑阳散(《外科证治全书》方):治痈毒红肿,焮热疼痛。

天花粉三两姜黄、香白芷、赤芍各一两上研极细末,鸡子清调敷,或醋调敷。

2.醒消丸(《外科证治全生集》方):治一切痈疡疔疖,立能消肿止痛。

乳香、没药(均去油)各一两麝香一钱半雄精五钱,各研极细黄米饭一两。

上乳、没、雄三味,各研秤准,再和麝香共研为末;用黄米饭一两捣烂,人末再捣,为丸莱菔子大。晒干,每服三钱,热陈酒送服,醉盖取汗,酒醒肿消痛息。

3.痈疔百效丸(卢成琰氏方):治一切痈疔,于体质壮实者用之。

巴豆(去皮膜)三钱明雄黄三钱生大黄三钱上各研细末,再共研极细,加飞罗面醋糊为丸如梧子大。轻者每服五六丸,重者每服七八丸,用白开水送下。俟泻三四次,再以冷粥汤一小碗服下止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