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旧石器考古70年(上)

 七烟 2020-05-08
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指导。

对于遥远的旧石器时期

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知道旧石器时期是以

各种各样的“石头”为代表

却不知道每一块“石头”背后诉说的故事

今天我们跟随王益人老师的笔触

从地理区域的角度

了解山西境内的旧石器遗存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300万年到1万年,人类凭借打制石器工具,狩猎采集,经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不同阶段的演化,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蜕变,最终步入现代社会。如今有关人类演化、旧石器考古的知识都已被社会大众所熟知。然而70年前,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人类还曾走过了一段茹毛饮血、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人类繁衍生息不断演化的重要地区。1929年裴文中先生在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同时,德日进、杨钟健在山西西部黄河岸边发现4个旧石器地点,成为山西旧石器考古的最早记录。1950年,由裴文中先生任团长的新中国第一次文物考察(雁北文物勘察团)在大同高山镇发现细石器,拉开了山西旧石器考古的序幕。1954年丁村遗址首次发掘,引领我国旧石器考古工作走出周口店,走进黄土高原,开启了山西乃至全国旧石器考古工作高速发展的新局面。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境内陆续发现了70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证明200万年以来一直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访汾河  |  开启山西旧石器考古发现之旅  


汾河流域图

汾河流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这里是山西境内发现旧石器地点最多,研究最为深入的地区。7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汾河流域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300多处,主要集中在丁村遗址群、古交遗址群和交城范家庄石器地点群三大片区。还有一些零星发现来自于汾河上游吕梁山区的河谷地带,中下游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边缘和二级支流地区,以及侯马、新绛、河津一带的汾河两岸。

丁村遗址 54:100地点剖面

丁村遗址群: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一带的汾河两岸。1953年发现,1954年,由贾兰坡率领的考古队,在汾河东岸第三级阶地中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获得石制品2005件、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和27种哺乳动物化石。出土于54:100地点的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介于直立人与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化石,填补了我国早期智人化石的缺环;2005件石制品,因其独特的类型组合和技术特点,被确立为以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石球等为特征的丁村文化,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遗址 尖状器、石锯

丁村遗址 尖状器、盘状石核

丁村遗址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发现、发掘和研究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极大地推动了山西旧石器考古事业的发展。短短数年时间里,在山西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160余处,收录于1961年出版的《山西旧石器》中。从全国旧石器考古的角度来看,丁村遗址的首次发掘研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文化分析”相结合,“四条腿走路”的旧石器考古范式;出版的我国首部中文版旧石器考古发掘报告《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从地质地貌、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石器遗存等方面对丁村遗址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在专业术语、石制品的分类定义等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长期依赖的范本和必备参考书。为我国旧石器考古事业的普及与大力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953年丁村遗址出土原始象颌骨化石

1976-1980年,王建、陶富海等在丁村一带汾河两岸的第Ⅳ、Ⅲ、Ⅱ三个阶地底部砂砾层中,新发现石器地点12处,出土5000余件石制品、大量动物化石和一块丁村人幼儿顶骨化石。这些发现表明丁村遗址已不是仅限于1954年汾河东岸的11个地点的单一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是扩及汾河两岸,地点达26个,包括旧石器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遗址群。

2015年汾河下游两岸调查发现的各地点的石制品

2013-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丁村遗址群东北部塔儿山至汾河之间的黄土塬区调查中,发现旧石器地点80余处,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野炊营地和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层位,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

九龙洞遗址A区遗迹、B区石器打制现场

九龙洞遗址A区的石片拼合组

过水洞遗址

老虎坡遗址人工遗迹俯瞰

古交遗址群:位于太原市以西40公里的古交盆地,是汾河流域发现的又一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1959-1990年间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包括:分布在汾河南岸四级阶地上的王家沟、古钢、后梁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发现于汾河南岸三级阶地底部砂砾石中的长峪沟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点;发现于五级阶地地表以凤凰崖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造场;石千峰一带发现了多个含有细石器文化成分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

2003年古交地区已发现旧石器遗址分布图

后梁遗址出土的锯齿刃、石核

后梁遗址出土的石片、石核

2018年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吕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调查项目,对古交大川河、狮子河流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160余处,必将对这一地区远古人类生活的行为轨迹研究与认识产生积极作用。

2018年大川河流域史前考古调查石制品

2019年狮子河流域发现的曹掉牛遗址石制品

交城范家庄石器地点群:分布于交城县范家庄一带。1957年王择义等,在南北长约20、东西宽约1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45个地点。采集石制品1000余件,原料主要有角页岩、燧石、石英石。石制品以石片最多,其他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及石核,刮削器数量较多。交城范家庄石器地点群分布面积广泛,各地点之间地层堆积有一定差异,应该不仅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很可能达到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然而,多年来这一片区的考古工作鲜有进展,有待于进一步系统调查发掘。

从上游古交遗址群与下游丁村遗址群的比较,以及整个汾河流域的石器遗存来看,在原料选择、类型组合、文化分期和技术体系等诸多方面高度一致。2014年出版的《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1976-1980年发掘报告》赋予“丁村文化”新的内涵,研究者认为:丁村文化应该是一个人类与汾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互动系统,以大石片、三棱大尖状器、大尖状器、斧状器、宽型斧状器、双阳面石刀、石球等典型器物为代表的一种区域性文化。自更新世中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晚一阶段就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在更新世末期在丁村柴寺7701地点(碳14测年距今26400±800)、榆次大发和古交石千峰等地均出现了含有细石器工业的石器组合。充分说明50万年以来远古人类一直在汾河流域繁衍生息。

  问中条  |  寻找最早人类脚踏地  

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是山西省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最多的地区。古老的黄土台塬被切割成一道道深达数十米沟谷梁峁,形成了由中条山向黄河倾斜的黄土丘陵与河流阶地相结合的地貌格局。这里上新世以来的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为我们寻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提供了先决条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这一狭长地带发现了约200处石器地点,包括东部垣曲盆地南海峪洞穴遗址和150余处旷野型石器地点,中段平陆境内庙后、罗家岭等地的零星发现,以及西端风陵渡一带的西侯度、匼河遗址群等。垣曲盆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山间盆地,旧石器地点大部分出自更新世早中期红色土地层或地表,因缺乏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发掘,其文化面貌,时代特征均不明确,只能笼统归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风陵渡一带的西侯度、匼河遗址群以及永济的独头、尧王台等都发现于河湖相地层堆积中。从人类演化和埋藏环境的角度来看,这一区域内应该不缺少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但寻找早期人类遗存仍然是其工作的重点。

寻找人类最早祖先,始终是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第1个北京猿人头盖骨。从那时起,距今50-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又称中国猿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人类最早的祖先。1957年,贾兰坡、王建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中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中国猿人不是最早的,在他之前的泥河湾期的地层中应有人类及其文化存在。”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西侯度、匼河遗址群的发现,证明了他们的理论推断,使山西走在了寻找早更新世人类脚踏地的前面。

西侯度遗址全景

西侯度遗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更新世初期的人类文化遗存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后的“人疙瘩”北坡。1959年发现,1961-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王建、陈哲英等进行了两个年度的发掘,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发现于距离人疙瘩顶部50米的一套早更新世砂砾层中,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等32件石制品以及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剑齿象、平额象、布氏真梳鹿、粗面轴鹿、山西轴鹿、晋南麋鹿、双叉麋鹿、步氏羚羊、古中国野牛、粗壮丽牛、古板齿犀、中华长鼻三趾马、三门马等22种哺乳动物,是华北地区最早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之一。据古地磁断代初步测定,西侯度文化的年代为距今180万年。
1960年代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石片、砍砸器、刮削器
1960年代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砸击岩石核、三棱大尖状器
2005年西侯度遗址 发掘工作照、遗物分布图
石制品和火烧过的马牙化石、鹿角

匼河遗址群:是继丁村遗址以后在山西发现的又一个重要遗址,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匼河村一带黄河左岸。1957年发现,1959-1960年,贾兰坡率队在北起永济独头北沟,南至涧口南沟13.5公里范围内,发现了旧石器地点11处,并对6054、6056等地点进行了重点发掘。出土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138件。与之共存的有肿骨鹿、扁角鹿、水牛、剑齿象、纳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表明其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期最初阶段。研究者认为匼河遗址的地质时代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相当或稍早。发掘过程中在距匼河村东北3.5公里的西侯度村后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轴鹿化石和“几件极有可能是人工打击的石块”,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

匼河遗址发掘现场及地貌
匼河遗址发掘石器标本、动物化石标本
匼河遗址出土
肿骨鹿下颌骨、剑齿象牙、砍斫器、盘状石核

1961年,裴文中在《新建设》上发表了《“曙石器”问题的回顾—并论中国猿人文化的一些问题》,引发了一场历时3年之久的中国“曙石器”问题之争。随后贾兰坡、吴汝康、吴定良、梁钊韬、安志敏、岑家梧等国内一线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分别在《新建设》《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声,加入到这场讨论中来。这次讨论表面上是围绕“曙石器”、中国猿人是否为最早人类等问题展开的,很少涉及匼河、西侯度遗址。但从其时代背景和讨论的实质来看,与它们的发现密不可分。匼河、西侯度遗址永远镌刻在寻找探索人类起源,寻找最早人类脚踏地道路上

下期我们将继续

跟随王益人研究员的脚步

认识雁门关外、吕梁高原、

太行山区的旧石器遗址

  

文 |  王益人

图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

责编 |  静  静
 审核 |  任海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