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阴三阳(第一部分)

 振王府图书馆 2020-05-08

本文极为专业,读不懂还想懂的就huai多读几遍。本文为一家之言,不喜勿入。可能只写一半,烂尾警告。

1、经络是中医黑必黑之地

疫情初起的时候,很多中医大家就根据五运六气的结论说本次为“寒湿疫情、太阴发病”。显然,西医肯定很迷惑,什么叫“太阴病”,哪有这回事。

三阴三阳(六经辩证)说起来极为复杂,也是整个中医特别是伤寒体系的基础,中医实质问题最难的就是经络是什么,三阴三阳又是什么,穴位又是什么?

不妨先看看中医黑是怎么黑经络的。棒棒医师一直是黑中医的急先锋。比如下图就是棒棒的文章,他直接把足泰阳脉(即足太阳膀胱经)和小隐静脉对应了。曲解了黄帝内经,然后在批判他自己曲解的内容;这也是中医黑常用的套路。如果按照棒棒的推理,足太阳膀胱经就是小隐静脉,显然,“三阴三阳”的理论就是古代中医瞎蒙出来的,既然是瞎蒙的,怎么能够指导临床治病哪?不知道棒棒读完我的文章后会不会继续写文章反驳我。但我很看不惯他,他才做了多少考据啊,就自以为看透中医,牛气冲天的写了四五千字的“中医解剖学简史”,其中还一半内容是专业的,另一半的文字是骂中医脑残。

这更加印证了我对中医黑的判断:一旦开始黑中医,因为潜意识中已经反对中医了,自然不肯去了解中医内部深刻的内容,只是浅浅的看表面的东西。反正只要搜集到足够材料就行了,至于材料的逻辑和真正的内容,根本不在乎,不会思考其合理性。从某个意义看,中医黑相当于关闭了理解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一种主动性自闭症。无知者无畏,他也特别狂妄,居然把文章的题目定为“中医解剖学简史”,真是日了狗了,我都研究到皮穿支和穴位对应了,读了几千篇文献,也不敢写篇文章就自称“史书”,更不敢想为中医解剖学编一本“史书”这种事了。

2、经络的实质

棒棒对解剖了解不多,也就是本科课程的第一门大体解剖学的水平。因此,对小隐静脉的辨认是对的,但他不知道小隐静脉还有一个伴行结构叫做“腓肠神经”,另外还有一个伴行结构叫做“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真正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就是指这一条非常细小的血管。在显微外科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名字称呼这种细小血管叫做“血管链”,小腿后侧这一个皮肤区域在显微外科医生看来就是“血管链营养皮瓣”。

大家可以看看下图这一个解剖实验研究,图中显示1、3有两条线紧密并行,3是小隐静脉,1是血管链(内侧)。1和3紧密并行意味着也就是动脉血管链和小隐静脉紧密并行。

所以,棒棒医师的解剖认识是错误的。古人讲经脉是指的不是小隐静脉,而是血管链。古人把小隐静脉这种血管叫做“络脉”,比如“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这个图片来自“腓动脉主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基础及临床研究——基于解剖分型、三维重建、彩超影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手术设计及其自由临床应用”,是2013年昆明医科大学的陈雪松的博士论文。上下肢皮肤这种血管链研究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即是在显微外科医生的科研领域内。全国每年有几十个硕士博士在研究这些。当然,这些硕士博士都是西医,对中医一点也不懂。所以,他们的研究与中医经络学说无关。

于是,我研究中医就是研究他们写的文献,因为我没有钱,没有科研基金,没有办法去自己做实验。询证医学研究的路线其实也是这样,找一堆文献,然后分析,得出某个结论。不过,他们只是再一次统计;而我是尝试使用中医的思维来看现代医学的这些文献,是一种思考。偶尔手术时,也拍一下照片。比如下图,两个圆圈处就是皮穿支穿出部位,即穴位。而两个圆圈处画出的黑色线,就是两个皮穿支的血管链,这些血管链的走向和经络走向是一致的。

从显微外科角度看,人体的前臂的侧支血管链可以说五条、六条都可以,因为数目与医生的分类标准有关。因为现在用灌注+造影研究血管链的研究并不多。这个实验做法花很多钱,国家在显微外科领域投入的科研基金也不多。希望下一步有人能够继续做下去。

但是就目前现有的文献,已经足够让我认定这个经络图的经络走形线和人体侧支血管链是同一回事了。

我总是想写黄帝内经的这个人,是怎么看人体这些结构,又是怎么构建出六经理论,又怎么构建出阴阳五行、五脏六腑、三阴三阳的理论来。显然,黄帝把人体的皮穿支看做血管,把皮穿支侧枝血管链看做经络。十二经络就是十二侧支血管链。

3、皮肤的层次

皮肤不是一层薄纸,一个二维面,而是有厚度的东西。组织学在显微镜下分为五层,我们也可以分为三层。如下图分为三层:最表面紫色花纹的是皮肤skin,中间黄绿色非常厚的是脂肪层subcutaneous fat;最下边白色的筋膜层subfascial segment。有一个红色的管子蜿蜒前进,这个就是血管。血管在白色筋膜是穿出,有个孔,这个血管就叫做皮穿支血管perforater。这个孔,被中国古人叫做“穴”。人体有365个穴位,通常被看做是虚指,因为一年有365天;而实际人体的穴位总数,显微外科学者意见不同,大体认为在400个左右。

在这个示意图是皮穿支血管只分出了一个叉,即subcutaneoussegment。这个叉在解剖学上叫做浅筋膜血管网或者脂肪层血管网。同样,表皮、深筋膜层必然各有一个血管网,叫表皮血管网、深筋膜层血管网。

因此,三层血管就对应到三阴三阳了。

4阶段总结

以上内容,显然提示三阴三阳与三维血管空间的描述有关。今天显微外科解剖的描述,如果不那么精确,强行的凑合一下,认为:1、四肢的掌侧有三条侧支血管链,背侧也有三条,一个肢体的掌侧和背侧加起来共六条。上肢和下肢是两套即十二条。全身左右对称一下共二十四条。2、皮肤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血管网。

但是什么是三阴三阳哪?为什么黄帝内经要把这一套整个联系起来哪?或者,这种联系的内在机制怎么理解哪?或者说,针对棒棒医师的错误,我们要提出什么样的新理论哪?

最开始,我也想简单了。认为穿过筋膜后,不同的皮穿支会在不同的皮肤层次开始分叉,发出血管网。皮穿支穿过筋膜后直接到达皮肤真皮下发出分支,其血供以直接供应真皮为主,这一类属于太阳经。以此类推,在脂肪层分支较多的皮穿支属于阳明经,而少阳经是以筋膜层血管为主。同样,太阴经掌侧的是真皮皮肤为主,而厥阴经是以掌侧筋膜层为主。

这一个观点,有一定依据,就是三阴交的穴位解剖。三阴交是骨科显微外科医生常用的皮穿支-内踝上皮穿支。有一个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将图片放在这里。

忽略这个显微外科医生写的目的、实验方法,讨论;仅仅关注解剖实验部分的现象,就会看到这一段话非常清晰的说了一件事:在内踝上6-8厘米的部位,有三条纵向血管链、在三个不同层次。

A:3 条纵向的血管网: ( l ) 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足厥阴肝经

 (2 )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 –足太阴脾经

(3 )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足少阴肾经

B: 形成 3 个层面的血管网: (1 ) 骨膜血管网——足厥阴肝经

 (2 )深筋膜血管网——足少阴肾经

 (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和内踝上皮穿支在体表的定位是重合的,用内踝上皮穿支的解剖解释为什么出现三条阴经交汇也非常合理,这篇文章完美的解释了经络的走形和深浅关系,虽然这不是在中医杂志上发布的文献。显然,如果中医认为三阴三阳是血管的空间结构,三阴交就有明确解剖学解释,也能够解释“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三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

但是为什么太阴这个层次的血管网就与肺、脾相联系哪?为什么肺在手而脾在足哪?这怎么解释三阴三阳的气化理论哪?难道是手背的血和手掌侧的血液在传变吗?

所以,我们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本文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太阴病”。因为病是一种生理病理概念,而不是解剖概念。所以千万不要直接西医式思维得出“大隐静脉的伴行血管生病了”这样的结论。喔,棒棒医师就是这种理解模式。

等以后慢慢再写吧。不好意思,好像最近,挖坑有点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