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游】嘉峪关有一株“左公柳”

 宇闻休闲书苑 2020-05-08

刘玉文

从嘉峪关关城下来,出闸门,在左侧下坡处,有一株两人合抱不拢的根深叶茂、绿荫遮地的参天古柳,据说是左宗棠亲手所栽,被人们尊称为"左公柳"。

     【嘉峪关·左公柳】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清朝同治年间,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海防”派抗争,终于赢得慈禧太后的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于同治五年挂帅西征,亲赴一线。左宗棠率领大清雄师,一举扫清盘踞新疆十余年的阿古柏匪帮,收复新疆。班师路上,面对茫茫大漠,深感气候干燥,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寥无生气,令左宗棠忧心如焚。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左公遂命令大军,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利行人遮凉。凡大军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成荫连绵数千里,一派欣欣向荣的塞外奇观。光绪六年(1879年)杨昌浚(1825年-1897年) 杨昌浚护理陕甘总督,与刘锦棠会办新疆的善后事宜,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沿途看到杨柳成荫,得知这一浩大的功绩是左宗棠作为后,遂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据说,1911年(宣统3年),新疆巡抚袁大化路过哈密时,见到“十里柴湖庙,村户比连,绿荫夹道,清流贯其中,水声潺潺,草木畅茂。”然而在上世纪初,由于连年战乱,这壮丽的景观不断遭到战火的洗劫,大片的榆柳也被砍伐与毁灭。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左公柳所剩无几。所以嘉峪关这株“左公柳”更加弥足珍贵,已成为嘉峪关著名的人文景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