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始南阳 教化天下

 灵山白水 2020-05-09

由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一方面受中华文化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影响,呈现鲜明的地域性;另一方面,先进的地域文化又具有文化引领作用,逐渐突破地域性局限,成为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作为《诗经》首篇的这首《关雎》,为流行南阳一带的诗歌,它在创作上影响深远,建立在对它解读基础上的《诗大序》奠定了中国诗歌理论的基础。因此,就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来说,南阳一度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在中华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雎》为南阳一带的诗歌,冠列国之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早期诗歌总集之一,被称为中国诗歌文化的源头。从分类上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颂》为朝廷庙堂诗歌,《风》为地域诗歌选集。《风》除了《周南》《召南》外,其他部分多以周分封诸国命名,如《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都城,以洛阳为主)《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习惯上称“十五国风”。每一国风收录诗歌,实际上就是该地域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地域文化诗歌选本,《国风》体现了地域诗歌创作现状。《风》《雅》《颂》的诗歌编纂方式表明,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非常重视地域文化,有意识将地域文化与总体的国家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人们业已认识到,在国家文化序列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紧密相关。

诗始南阳 教化天下

《诗经》经过孔子删节编辑,而他又非常重视《诗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强调《诗经》在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建构中的作用。《诗经》所收305篇作品为先秦诗歌精华,《诗经》不仅仅是古人诗歌创作的范本,而且是个人成才的初阶,在个人修养、家庭文化、区域治理、国家文化秩序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地域诗歌与国家总体诗歌关系角度来看,《诗经》以诗歌选编的方式反映了先秦地域诗歌创作状况、地域诗歌与国家诗歌创作总体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促进全国诗歌文化繁荣的意味。

十五国风中,十三个地域没有歧义,然而《周南》《召南》地域所指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韩婴为《诗经》作序时说:“南,国名也。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郦道元《水经注》引)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周南、召南为地名或国名,不过春秋时期吴国甚六鼎铭文中有“以雅以南”,雅与南对文,据此,张新俊提出南是一种音乐类型,他推测为一种打击乐器型音乐门类,南作为国家的解释也许是一种误解。不过,韩婴关于周南流行地域的判断大致是正确的。有学者以为南阳即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郡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司马迁《史记》自序说:“太史公留滞周南”,说的是东周故地南郡、南阳之间。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窃谓南者,周以南之地也。大略所采诗皆周南诗多,故命之曰周南。何以知其然耶?周之西为犬戎,北为豳,东则列国,惟南最广,而及乎江、汉之间。”

历史上,南阳管辖地有所变化,但是《周南》中的诗歌大致是今河南洛阳以南、湖北荆州、襄阳以北的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区域的诗歌。

在先秦,诗歌都是合乐可歌,《国风》是先秦具有地域特色的流行歌曲、合乐歌词,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南》是创作并流行于以南阳为中心的地域诗歌、流行歌曲。在十五国风中,《周南》为开篇,《周南》十一首诗歌中,《关雎》为第一首,位居列国诗选之冠,是《诗经》第一首诗,意义非凡。由于《诗经》在诗歌创作和家国同构的修身、平天下序列中的作用,这首具有南阳地域特色的诗歌成为全国文人学习的典范,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诗大序》,中国诗论渊薮

秦代焚书坑儒之后,汉初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其中只有鲁人毛亨、毛苌一家流传下来,称“毛诗”。毛诗《诗经》中《关雎》的序,通常被称为《诗大序》,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渊薮,标志着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理论的确立。

诗始南阳 教化天下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史上的第一篇专论,它对先秦儒家诗歌理论加以总结和经典化,系统阐释了诗歌的发生、本质、分类、表现方法、功能,核心内容是温柔敦厚诗教理论。就诗歌发生来说,《尚书·虞书》提出“诗言志”的命题,指出诗歌是情感意志的产物,诗人心灵世界的物化,被朱自清誉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辨·序》)。《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虽然也提及“志”“情”,但在本质上已经与《尚书·虞书》不同。“志”不再是诗人自然情感,而是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情感,诗歌表达必须“发乎情,止乎礼”。于是,诗歌成为规范与约束个体行为的工具。《诗大序》进而总结诗歌关乎社会道德人心、人伦教化:“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从而诗歌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具有移风易俗,完成社会伦理道德构建的作用。

这种诗歌理论,是《关雎》的序,建立在对《关雎》典范认识基础之上,它高度赞颂了《关雎》的地位,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自公元前2世纪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以后,直至1911年,在2000多年的漫长社会里,诗教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诗歌理论。这期间,虽然温柔敦厚诗教理论在具体历史时空中有不同的阐释、侧重点或细枝末节修正,但总体来说基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没有变化,保持着经久的稳定性。

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孕育伟大诗篇

作为地域诗歌选本,《周南》的命名方式极其特别。不管先人们出于何种目的将以南阳为中心的广袤区域诗集命名为《周南》,但是该地区地域文化上的一致性与鲜明地域特色,诗歌创作上呈现出一致的地域特色,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地形地貌上看,南阳为扇形盆地,三面环山,北为伏牛山地,东为桐柏山地,西为丹江和唐白河间的分水岭(萧山与尖山)。盆地中部为平原,南与湖北北部江汉平原相接,盆地内有唐河、白河、丹江等河流,纵贯中部,南入汉江。地形地貌上与湖北荆襄一带相连贯,因而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周时期,南阳盆地方国林立,如邓国、谢国、申国、吕国、鄂国、唐国等,然而在文化上有着趋同性,呈现出相同的地域特色。

南阳文明源远流长。南召古猿人文化遗址距今有五十万年,与北京周口店猿人时代大体相当,说明南阳是中原古文明的重要起源。在新时期时代有巢氏之后,这里一度是国家首都,猗帝氏曾在五朵山下建都。在悠久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南阳盆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盛开了灿烂的诗歌文化,孕育了《关雎》这样的优美诗篇,通过入选《诗经》,引领了全国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而影响深远的诗歌理论(温柔敦厚诗教理论),也与《关雎》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引领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促进诗歌国度健康发展。( 作者:张立敏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