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熟知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表达效果。 了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 准确而条理清晰地对该题型进行作答。 学习过程: 诗歌中常见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双关等。 2.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3.对比 4.动静结合 5.虚实结合 6.用典 7.托物言志 8.借景抒情 二、常见题型: 1.这首诗歌(或××联,或哪几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歌(或××联,或哪几句)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例一 新晴 宋·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练习】 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示例二 虞美人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这首词写于南宋末年。 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三、答题基本思路与步骤 ①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③析效果:这种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描写了什么景物,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实践探知 (一)秋江 宋· 道歉① 赤叶枫林落酒旗②,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注释】①(1043—1106)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②酒旗:古人酒店外挂的小旗,青白布制成,以招徕生意。 【练习】 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二)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练习】 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练习】 你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四)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释:①真珠: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 【练习】 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 答案示例: (一)(1)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虚实结合。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表现了诗人悠闲宁静的内心。 (二)(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以动衬静。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用末句'流莺时一声',以有声衬无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旷达的心境。 (三)(1)不追求仕途腾达,不需要豪华的物质享受,只以超然、达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哪怕过隐士一样的贫困生活。 (2)双关。这里的'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晴,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和晴。由于苏轼历经官场的风风雨雨,对风雨的袭击或雨过天晴的遭际已习以为常,所以他觉得无风无雨最好,无风无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要了,从而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心胸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1)借梦中西湖之美,满湖荷花满湖荷香,满湖烟水舟自乐,来衬托庭院池荷之美:它虽不及西湖大,不及西湖荷多,但同样有西湖荷花、荷香之美,之乐。 (2)示例一:虚实结合。作者先用梦幻(或虚写或想像)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后实写荷花雨中之美,抒发了作者的悠闲自在,以及对雨中荷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比喻,将荷叶上的雨珠比作珍珠,生动地写出雨珠像珍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抒发了作者的悠闲自在,以及对雨中荷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多感官综合运用。作者先写了雨打荷叶的声音,后又写雨水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突出荷上雨之美。抒发了作者的悠闲自在,以及对雨中荷花的喜爱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