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潘-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一人一心一念 2020-05-09

    说起曾国潘名字都熟悉,但具体他做了那些事,有哪些成就我都一无所知,只知道很有名。看完这本书后才对他有个大致的了解,被他的坚持,自律,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他一生主要成就: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另外三位数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潘出生于1811年11月26日,字伯涵,号涕生出生在湖南长沙湘乡县。

    中国历史上公认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另外一个是王阳明,剩下这半个就是曾国藩,足见对他的评价之高。相比另外2个人,曾国潘资质绝对算不上天资聪颖的代表,相反他的资质非常一般,他能做到这么高成就靠的就是勤奋,自律,坚韧。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农耕家庭,从小开始读书,立志从事一凡非凡事业所以从14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前后考了7次,一直到23岁,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按照这个考试成绩来讲,他的名次实在是差强人意。

    如果靠记忆力来评判一个人的智商高低,那曾国潘可以说是大家眼中的笨小孩。还有个关于他出名的故事,有一年酷暑他家里来了个小偷,藏在家里的床底下,本想等睡着后行窃。谁知一篇文章背了3个时辰,愣是没背出来, 气的小偷从床底爬出来大声朗诵他背了几个小时没有背出的文章,留下一句“就你这种智商,别念书了,回家种地去吧”~扬长而去留下一脸懵的他。

      天赋异禀之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资质中等的人,但这就不能否定资质一般的人就不能作出一番成就,因为世上还有勤能补拙的真理,先天不足,那就只能靠后天的勤奋来填补。曾国潘没有因别人的评价而自我否定,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别人背5遍他就背10遍,甚至几十遍直到背下来为止。还写下“莫问收获,但为耕耘”的对联时刻鼓励自己,也就是靠的这股毅力与勤奋,他的学问日积月累超越了大多数人,最终走上了仕途之路。走上仕途后凭借不投机取巧还有毅力获得了当时军机大臣穆彰阿的赏识从此仕途一发不可收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2,“好汉打掉牙和血吞”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在民间迅速崛起占领半个江山,朝廷自身的八旗和绿营兵早已腐朽不堪一击,曾国潘服丧期间被临危受命开始在长沙组建湘军,建立湘军时期并非一帆风顺,经常受到正规军挑衅和同僚们的排挤,他咬牙从长沙撤离,回到衡州,坚持每天开始操练,训练一批机动性强,能吃苦听从他调配的湘军。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这时身边的同僚又开始挖苦嘲笑,这些他都隐忍下来,因为他知道反驳对骂没有任何用,只有潜心研究战局与招募贤良人才,用事实说话,最终靠着打掉牙和血吞的信念,熬到了太平天国内部矛盾的机会,从而开始逐步瓦解了太平天国建立不世之功,堵住了所有的嘴。

3,自律才能获得自由。

    曾国潘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极度的自律,从三十一岁起,每天写日记和看书,就算是行军打仗日理万机中总要抽点时间写下日记记录自己的言行,他一生信奉程朱理学所以记录自己每日的言行自省,身上的缺点就慢慢改掉,累计写下的日记就有130万字。而且临近去世之前也没有中断,靠的是自己的毅力与自律真正做到了年轻时立下的誓言“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一件事坚持做3,5天容易难得是坚持一年两年更难的是坚持一辈子 。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天津教案,因为天津教案背负了骂名,骂名他可以不在乎,真正让他绝望的是,他终于意识到,无论自己多努力,还是拯救不了已经烂透的清王朝,悲观失望成了他最后的底色。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倔强的老头,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与世长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