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从平民到封疆大吏的逆袭:和普通人一样笨,全靠一种精神

 四地闲夫 2020-10-05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最复杂、最富传奇的一个历史人物,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汉族平民家庭,靠读书和科举走上仕途,十年时间升迁七次,从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做正二品大员、礼部右侍郎,而这只是他仕途生涯中的起点,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曾国藩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逆袭。

事实上,这位被后世誉为“古今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只是一个比较勤奋的普通人而已,他6岁读书、8岁能读四书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27岁中进士。以今天的眼光来看,27岁中进士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在27岁之前,曾国藩只是一个七次才考中秀才的笨人。

曾国藩家书中,他曾提到人生中的四个大坎,第一个就是六次考秀才不中,还被主考官当场羞辱。1832年,曾国藩第六次考秀才不中,仅得“佾生”,即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祭礼乐舞中的编外人员,获此资格者可在下一次直接参加院试,又被称作“半个秀才”。这本来也算是好事,但文章被主考官点名批评,公开张贴在外,批评其文理之浅。

读书人都是要脸面的,被主考官当场批评羞辱,这对于曾国藩来说是极为要命的,换作其他人,很有可能在一激之下走上歪路,比如同时期三次不中秀才的洪秀全。同样是考秀才不中,曾国藩很快收拾心情,参加了第七次考试,终于考中,次年又中举,四年后考中进士,入翰林院,而洪秀全却烧掉儒服,改信“拜上帝会”。阴阳际会,二人人生之路从此不同。

高中进士后,曾国藩仕途一帆风顺的同时,又迎来人生的第二大坎。1838年,曾国藩在殿试中获得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拜在“小秦桧”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入翰林院。按规定,只有进士前两甲才能有此资格,曾国藩是三甲、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属于破格,后来在十年内连升七级。但是,曾国藩学养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就为后来第二坎埋下伏笔。

1850年,在一次皇帝主持的高级别文学研讨会上,曾国藩献上一图,甚陋。陋到什么地步呢?曾国藩自述“九卿中人无不冷笑而薄之”,可以说是出了个大洋相。同年道光帝去世,即位的咸丰帝不喜欢穆彰阿,顺带连他一党都讨厌了,包括曾国藩。要知道,曾国藩在十年内七次升迁,其中有穆彰阿很大功劳在内,穆彰阿不得上意,曾国藩也战战兢兢。1852年,曾国藩借母亲病故为由回乡丁忧,实则是为躲避政治漩涡。

适逢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一路杀到两湖,曾国藩响应朝廷编练乡勇的号召,在家乡组建了湘军,但很快迎来人生中的第三道坎。1854年,太平军西征,曾国藩调集水陆两军防御,然陆路先败,水陆后败,湘军水勇纷纷溃逃。曾国藩手持帅旗,一手持剑,大喊“过旗者斩”,仍不能止,士兵纷纷绕旗而逃。是役,湘军元气大伤,曾国藩羞愤交加,两次跳水自杀不成,后来逃回长沙。

此战后,曾国藩锐气尽失,开始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以至于太平天国自天京事变后又延续了八年之久。天京事变中,太平天国遭遇重创,杨秀清集团覆灭,韦昌辉身死,石达开出走,曾国藩本应趁此机会迅速进军,将太平军一举歼灭。然而,曾国藩却在南昌城内闭关自守,毫无作为,次年后又因父亲去世回乡奔丧,错过了剿灭太平军的最佳时机。而在曾国藩奔丧期间,湘军攻克湖口,因湖口之败被分割为两部分的湘军会师,并攻克九江,终于打通了通往长江下游的道路。

事实证明,湘军没有曾国藩会发展得更好,此事为诸官吏耻笑,连左宗棠都来信责难他:

老兄对于战事不敢说有功无过,只能说尽力了,朝廷估计不会怪罪你,但重新启用你估计没戏;

老兄重新启用是否对战局有利,也不好说;

老兄你为了奔丧,置朝廷命令于不顾,你是不是傻?

后来,曾国藩当然被重新启用,但上任后就被李秀成、陈秀成等后起之秀打得灰头土脸,是为第四坎。

纵观曾国藩一生,几乎全部是在困顿与挫折中度过的,所遭遇的失败、嘲笑、糗事甚至比普通人更多,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他的表现堪称拙劣,与历代先贤相比确实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书不聪明,做事打仗反应都很慢,不懂得出奇制胜,只知道结硬寨、打呆仗,最后取得镇压太平天国胜利也是建立在清王朝强大的经济基础和西方列强的插手之上,因此他自我评价“近乎常人”是比较客观的。

然而,曾国藩却凭借镇压太平天国、办洋务获得晚清第一名臣、古今第一完人的称号,不得不令人惊讶,支撑他从庸人到圣人转变的是自强不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