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不了的牡丹花,雅不了的牡丹画(2)

 八方土城 2020-05-09

八方土城 


在宋代以前,中国人崇尚五彩兼施的绘画,画家多用丹青描绘,故绘画也称“丹青”。宋元以后渐趋为水墨至上,丹青转而易主,始有笔精墨妙。

在这些转换中,我们每次都会看到绘画改变的结果,却没有在意艺术标准的轮替。

唐宋期间,艺术标准的话语权在鉴藏家那里,他们对艺术品优劣的看法,常常是以等级排列来区分。如神、妙、能、逸的品级,或是自然、神、妙、精谨细的不同类别等。但不管是哪一类,最高者都是首推逸品和自然。
之后再变,则品格高而为雅,低而为俗,甚至具体到笔墨的基本应用。这些观念变化都来自于“画工画”到“文人画”的转变。
文人画的艺术变革,也约束了文人画家的更多选择,但也有少数画家会不合时流。如元代很多文人都在画水墨画,而钱选却坚持画青绿山水,并倡导绘画应继承唐、五代、北宋人之法。
但画牡丹作为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钱选也会受到时风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艺术态度和个人倾向。
他在花鸟花画上虽然是学赵昌的“傅色姿媚,却没画红色牡丹,而是选择了中庸的白色牡丹。
《折枝牡丹图》       钱选(元)
白牡丹的素雅不亚于文人画倡导的“雪中芭蕉”,钱选的选择更像是为后来画家制造了雅致的版本。所以,他的花鸟画才是画史上从工丽转向清淡的标志。
向大师学习,我也选择画过白色牡丹,其中也颇有一些感受。
白牡丹花心带绿,画绿叶配白牡丹,说起来就是一个颜色,结果不一定是雅,但至少也不会是俗。

《牡丹图》1       八方土城
一天,我会选择画一种“雪中牡丹”来启发世人,当然一定要画红色牡丹,并且会配上王维的诗:“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如果有人认为这个画俗了,那我肯定是老眼昏花了!
在很多人家看来,“雪中牡丹”是不能与“雪中芭蕉”相比的,因为雪中芭蕉有文人思致,而牡丹无论在哪都是富贵之花。

《牡丹图》 2     八方土城

曾经的年代里,富贵都在宫廷,文人大多也都与宫廷有关,即使是五代徐熙这样的野逸画家,喜欢和收藏他的画最多者反而是皇帝。
那时候的文人并不反感富贵,富贵了以后就喜欢逃出现实,追求山林生活,体验闲暇时的清高。
后来,宫廷用不了那么多的文人,文人过剩大多从事书画,才知道用画画混口饭吃实在是太难了!一位美国人高居翰在《画家生涯》中如是说。
“当兵吃粮,升官发财。”自古以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文人不当官,从此便与富贵无缘。如果吃不上饭,鬻画也是自食其力,但画牡丹也就没有了富贵的意义。
自此以后,文化上的牡丹消退了,艺术上的牡丹复活了,画家身份和牡丹艺术统一了,所以徐渭画墨牡丹的时候有题跋说:“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若风马牛弗相似也

《牡丹图》3      八方土城

在文人画盛行的年代,文人不再富裕,牡丹的雅俗大约就是个艺术标准,但似乎又是个不愿多说的共识。所以在文人画家中,牡丹就渐渐就失去了颜色,很多大画家都放弃了画牡丹。到了清代扬州画派的那些文人画中,你几乎已经找不到带颜色的牡丹画了。
最早的时候,在文人群体里,本来绘画是一件高雅的事情,宋代米芾都说过:通书画博易,自是雅致但后来有人非要搞个文人画和画工画的二元对立。
所以,当话语权在文人的范围内时,去俗留雅就有了自赏的归属。但是多少年以来,它一直也没有影响到宫廷画家,每朝每代,宫廷画家都会陪着皇帝画红色的富贵花。

《牡丹图》    慈禧(清)

后来,连宫廷都没有了,画画的是否只剩下了文人呢?画出的画还是文人画吗?如果不是文人,现在画出来的牡丹是否有雅俗之别,这只有在画家个人的说辞中领会了。

比如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当你欣赏齐白石的牡丹花时,要说人家画的像,你就是个外行,要说画的不像,你也是个外行,那内行是谁呢?
在今天的画家中,文人也不多了,而在艺术上却仍然继承着文人画的风格,表面的雅俗观念也在流行,但名之为“雅”,实际早已俗化了心理。由此,最可恨那些附和者,往往要摆出高雅的姿态,以利发挥忽悠世俗的伎俩
现在,画家画牡丹多是有感于姹紫嫣红的美,再也不必因为雅俗观念的制约,最后落得个惨淡萧条无生机的雅。
所以,我一直相信,画之高下当以优劣论,何必以雅俗论耶!

《春风得意》4      八方土城


吉祥花鸟画

  长 按   识 别   关 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