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郁的日子里需要镇定

 王者风范755 2020-05-09
我经历过这样一段时间,似乎所有的事情都不太顺利。孜孜矻矻努力了很久的综述,以为一定会发表,却还是等到了退稿。实验刚刚上手,正打算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时,又赶上了新冠肺炎。

应对这样的情况,我过去的经验是绝不能坐等。也就是需要找一些事情,让自己动起来,我要答案,也只能在行动中寻找。坐等是等不来的。于是,我开始读文献。既读新的文献,也读曾经读过却已不大能记得的文献。但读的文献越多,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越感到之前的实验设计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从一开始,我们就可能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大量文献已经报导过,某转录因子对某基因没有直接的调控作用。我要强调的是,有大量文献,而不是一篇,如果只是一篇,偶然性太大,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我们选择反其道而行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理由是,有篇文献说小鼠的某基因中有一个HSE-like。但小鼠的HSE-like与标准的HSE相似性很低,且有文献报导它并不能与某转录因子相结合。可是我们对此不管不问,想当然地以为,既然小鼠有HSE-like,那么人也应该有。不仅如此,我们继续想当然,既然某转录因子能与标准HSE结合,那么它应该能与HSE-like结合。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预测到人某基因的一个启动子,甚至连它的HSE-like序列都没有锁定(因为此前只有小鼠HSE-like的报导,没有人的报导,我们算是pioneers),草草地PCR出来一段序列,就开始做EMSA,就想要做出一个阳性的实验结果,就想看到某转录因子会与这段序列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证明我们当初的假设。这可能成功吗?我不否认科研是一种探索,但是科研不需要三思而后行吗?

我开始反思,不应该在没有读透文献的情况下,就开始做实验,不应该那么草率,但事已至此,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正道。疫情之下,很多事情只能暂且放下,但我也因此获得了时间。我终于可以学一学生物信息相关的一些东西,启动子的预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我现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这些技能,在正式开始做EMSA之前,我都是不会的,但是现在又觉得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很多操作方法在百度上都可以找到,多动动手就可以了。我对过去没有来得及整理的文献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我很明白要做出一个好的实验设计,需要先作必要的准备,只能在此基础上去寻找突破口。

既然大量文献已经说了某转录因子不能直接调控某基因,那么之前的实验设计就要作调整了。经过多次讨论,几番挣扎,最后终于达成共识——两种转录因子的异源复合体调控了某基因。如果要继续做EMSA,那么我们首先就需要构建这样的异源复合体,但谈何容易呢?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看到文献报导过这个所谓的异源复合体,可以说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又怎么可能构建出一个异源复合体,从而将那个EMSA继续做下去呢?所以,EMSA的可行性已经不大。

我为了做那个EMSA,花了很多的时间,从找那段HSE-like开始,到准备各种实验材料(期间学会了做PCR,学会了割胶提取DNA,学会了配置各类缓冲液,学会了退火生成双链DNA等等,这些都是EMSA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到最后做实验,不可谓不认真,但现在只能放弃。

两个导师对我的建议是,现在应该将重点放在ChIP-Seq上,放在基因敲除小鼠上。做ChIP-Seq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很可能会有所发现,当然只是很可能,并不意味着必然。而基因敲除小鼠是另一个大胆的尝试,这个模型早在1998年就建立起来了,只是别人的关注点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想知道那个基因敲除掉之后,会不会对某个蛋白质的表达造成影响。做ChIP-Seq,需要先对小鼠的生精细胞作分类和分离,虽然我没有做过,但有系统化的方法可以参照,完全可以学习。而基因敲除小鼠,首先要解决来源问题,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来源问题,现在成了最大的问题。国内几家公司都没有现成的基因敲除小鼠可买。如果从头开始构建模型,又需要很长的时间,仅仅构建杂合子就需要46个月,从杂合子到纯合子,要看运气。据我所知,我的搭档之前用杂合子小鼠构建纯合子小鼠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我的搭档甚至为此激动了很长时间,由此可见其不易。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后来,我们在MGI网站上查询到国外可以提供这种基因敲除小鼠,此外还有相应的冷冻胚胎。但是疫情期间,从国外购买活体小鼠,操作起来并不简单。导师A说现在有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从国外购买冷冻胚胎,然后再做移植。导师B觉得这个方法不可行,说:“我只给人做过移植,但还没有给小鼠做过移植,这是在给我出难题啊!”那个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我应该具备十八般武艺,应该做一个通才,这样就没有难题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过了多年以后,我还是觉得应该尊称孙悟空为师父,他实在是厉害,会72变。

看起来,实验这件事情只能从长计议了。

回到那篇被退稿的综述。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因为是第一次写,所以模仿的程度也很高。但无论怎样,我为此付出过时间,仅仅为了解决里面几幅插图,我就自学了PSPyMOLAI三个软件的操作方法,前前后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所以,我想把它救回来。再次打开稿件时,我发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低级错误,比如中英文关键词居然都对不上。我认为它被退稿是一件值得敲锣打鼓来庆祝的事情。我觉得编辑做了一件无比正确的事情。中英文关键词都对不上的文章发表出去,岂不会贻笑大方吗?

可能是因为又反反复复地看过了一些文献,这一次修改综述,我感到驾轻就熟,对于相关性不强的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除。文章篇幅减少一大半,参考文献从80多篇减到了30多篇,总共也只用了两天时间。这一次,我选择了上海交大主办的一个期刊。我第一天投稿过去,编辑第二天就给了回复,说这篇综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建议接受与发表,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莫大的鼓励。而就在几个月前,另外一个编辑给出的回复却是,它的临床意义不大。不管怎样,我总算对它有所交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