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16

 温情海洋 2020-05-09

第二卷无我篇

A   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B    现代汉语

     自然大道是太易之气成而行虚,保持静寂,专力而做。因此天地万物生成,人的思想文化认知悟于大道,以虚而待。天地万物万千种种,分别都反映自然大道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就是虚静,只有万物处于虚静状态下,才能够客观反映自然大道的规律。这种自然大道的规律,是任何普通事物都可以体现,如果明白任何普通事物能够体现大道,就是通达。不明白普通事物体现的大道是认知的错误,在错误的认知上,人的实践就会出现灾难;明白普通事物体现的大道,就可以容纳歧义的存在;容纳歧义的存在,就能够客观公正的认知事物;客观公正的认知事物,就可以认知事物的全貌;认知事物的全貌,就可以反映自然规律;反映自然规律,就可以认知的自然大道;认知自然大道,就可以和物同在,进入无我的天入合一境界。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致,至也。道人捐情去欲,五藏清静,至於虚极也。言吾以观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人当重其本。万物无不枯落,反复其根而更生能知道之所常行者,则为明也。不知道之所常行,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而凶

2王弼注: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於虚,动起於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於虚静,是物之极笃也。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分#7,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3杜光庭注:明守静之人必归根而复命,复命为知常之要,守静是致虚之由。文相次以转,明理同归於用道,故知常则明了,行道乃久长。

4王安石注:复,本也。万物并作,吾能以观其复。非 致虚极,守静笃者,不能与于此。命者,自无始以来,未尝生,未尝死者也。故物之归根曰静,静则复于命矣。

5吕吉甫注:保此道者不欲盈,政虚而不极,守静而不笃,则非不盈之至也。众人之於万物也,息而后见其复,衰而后见其归根。而我以虚静之至,故见万物之所以作与其所以芸芸,在我而不在彼。其所以作者,乃其所以复也。方其所以芸芸者,乃其所以归根也。故以其并作而观其复,则方其芸芸而各复归其根也。然则所谓虚者,非虚之而虚也,直莫之盈,故虚也。所谓静者,非静之而静也,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而不知,而莫足以挠心,故静也,故归根曰静。命者,吾之所受以生者也。

6苏辙注: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守静不笃,则动未亡也。丘山虽去,而微尘未尽,未为极与笃也。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守静存静,犹陷於动,而况其他乎?不极不笃,而责虚静之用,难矣。

7时雍注:虚静者,万物之本也。体天之用,致乎虚之极,法地之体,守乎静之笃,万物并作,圣人观其复,明物理以化人也。且草木,地类也,其根在下而枝在上,得地之道而止。人乃天类也,其根在上而枝在下,得天之道而动。

8林虞斋注:致虚,致知之致也。学道至于虚,虚而至于极,则其守静也笃矣。笃,固也。能虚能静,则于万物之并作而观其复焉。作,生也。复,归根复命之时也。此便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

9王夫之注:最下击实,其次邀虚。最下取动,其次执静。两实之中,虚故自然:众动之极,静原自复;不邀不执,乃极乃笃。何以明其然也?万物并作,而芸芸者,势尽而反其所自来也。是故邓林之叶,可无筹而数;千里之雨,可无器而量。犹舍是而有作,其不谓之妄手?故无所有事,而天下为我用,其道不用作而用观。

10邵若愚注:奉道者,须是致虚极,守静笃。夫万物并皆也作生也,自虚命也化神性也,神化气阴阳气也,气化形,形复化虚,明见虚是根也。

D本注

1本篇为无我篇之二。讲述思想文化的系统认知,和体悟的过程。只有思想进入体悟阶段,学习和修为的断章残义,才能够进入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整合,确立整个思想体系的完整。所以说学习思想文化是第一步,当日修日为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够进入而完成在第二步体悟,只有经过体悟的思想文化,才是一个完全的整体,思想才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体系。

2 虚,大道乃先天五太的循环周期,虚,非无,乃太易;静,非寂,身不动,而心系于虚。笃,定,坚定。复,再次体现自然大道,谓之复。

3郭店本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居以须复。天道员员,因此言并不能体现先秦文体特点,故不用。

4曰静,曰复命,曰常,曰明,这是思想文化体系应用自上而下的体现;知后容,容后公,公后全,全后天,天后道,道后久,这是思想文化体系应用自下而上的具体表现,更是思想体悟的体系化的表现,只有思想体系完整,体悟的价值就会得到表现,这是思想文化之路,必须要经过的阶段。

5没身不殆,没,只有道的存在,而无个体己身的主观意识;,几乎,天人合一,无我而唯有物存,是为静虚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