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事”是大人的执拗,还是孩子的妥协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5-10
“懂事”是大人的执拗,还是孩子的妥协
“懂事”是大人的执拗,还是孩子的妥协

十三岁那年成人

导演曹保平说,《狗十三》是部犯罪片,要把大人对孩子犯的“罪”,扒给你看。

但我们看到的是一家老小平常人,过着细碎平凡的生活,甚至很多片段,都让人想起了自己的年少时期。

“我们都是为你好”

“你要懂事”

……

这些话,哪一句我们不熟悉?

“懂事”是大人的执拗,还是孩子的妥协

01 懂事,是因为孩子别无选择

《狗十三》未上映时,采访了姜思达。他的话很扎心:“你要求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理解你们,没办法,我别无选择,那我理解。”

无法理解大人的孩子们,天生敏感,揣度着父母的话,谨慎着自己的言行,因为害怕被责备,害怕父母说:“我们都这样了,你就不能懂点事吗?”

孩子懂事、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环境逼迫的,“懂事”就是他的保护壳,而他的内心,毫无安全感。

《狗十三》讲的是少女李玩,一步一步走向“懂事”的过程。

影片深沉、厚重,缓缓地展现了一个家庭里,长辈和孩子之间有爱却无法沟通,情感无法正常流动带来的尴尬和困境。

最后只能靠孩子的“理解”、“懂事”来化解,而孩子的情绪和困惑,除了留给自己,无处排解。

虽然李玩是个女娃,长辈多少有点重男轻女,但其实都很爱她:

  • 爷爷奶奶对她连大声说话都很少;

  • 爸爸气急了打她,之后冷静下来,后悔地抹泪对她道歉;

  • 就连后妈,也不是恶毒的人,甚至投其所好,送李玩礼物。

但这都不是李玩想要的,她感受不到爱,她非常孤独,家长们不懂她,也没有心思去了解她想什么要什么。

父亲很强势。

老师说李玩英语成绩不好,父亲不管孩子意见,做主把她天文兴趣小组的志愿改成英语学习小组。

李玩赌气,父亲更生气:“我工作忙得觉也没睡好,一大早被老师叫到学校来,我说什么了,你还生气!”

爷爷不能理解李玩寻狗时候的竭斯底里。大晚上出去帮她找狗,她不领情,怨把狗弄丢了,还推爷爷,害爷爷脚扭伤了。

奶奶去找她,也差点走丢。

爷爷很伤心:“我们在你心里,难道还不如一条狗吗?”

爸爸看到李玩喝酒,更是火大,他不能忍受孩子继续这么作,狠狠揍了李玩一顿。

李玩流着眼泪进了卫生间,她浑身颤抖着洗澡,屡次要从浴缸里站起来都没有力气,她迷惘、恐惧又伤心。

她想要一个平行世界,她期望在那里,可以说出自己的心事,能有人理解她。

而她洗完澡出来的时候,就像突然长大,一脸麻木,听爸爸的话,不再是为狗哭闹的孩子了。

她并没有理解长辈的做法和说法,也等不来他们的道歉。但她妥协了,接受了现实,只能接受,不然,还能怎样?

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她早起上学,回家吃饭。谁也没有想过,李玩从哭闹到接受的过程,经历了什么。

懂事、听话,在孩子眼里,其实就是服从、接受的代名词。

以爱和关心的名义,大人们完成了对青春期孩子的改造。

这不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父母,正在做着的事情吗?

这事无解的地方在于,有太多父母觉得:我没有错,是孩子不懂事,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得我的苦心。

真的吗?孩子懂事了,就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吗?

并不会,孩子会长大,但理解并不会自己到来,在父母的改造下,孩子只会长成和他们一样的“大人”。

“懂事”是大人的执拗,还是孩子的妥协

02 懂事,是在要求孩子向大人妥协

就像李玩的爸爸,行为其实很像她的爷爷,是个和爷爷一样的大人。

爷爷弄丢了狗,没有一句道歉,只说自己和奶奶付出了很多;爸爸对李玩的亏欠,也总是用一副“我终日奔波,你要懂事”的样子来抵消。

这是一种家庭相处模式的传承。

也就是说,上一辈完成了对下一辈的驯化,让他们听话了、懂事了。

然后,上一辈真的就满意了吗?

并没有。

眼前这个苦逼的中年男人,显然没有让爷爷满意。

那上一辈,为什么还执着地要求晚辈听话呢?

因为我们的家庭结构,是讲究长幼次序的,长辈是家里的支配者,有决定权。

孩子,是被养育的对象,是长辈教育的对象,不是地位平等的一个人,只能听他们的。

在不对等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怎么会有公平的待遇,怎么会得到真正的关注?

孩子服从家长,是这样的家庭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

电影用了很多细节来表现长辈和李玩的对抗,最终都是以李玩的妥协、接受结束。

  • 家人买回一条狗,骗李玩是走丢的“爱因斯坦”,李玩接受了;

  • 在庆功宴上,李玩面对一盘狗肉,面无表情地大口嚼;

  • 假“爱因斯坦”被爸爸送走了,爸爸后来解释说送去了流浪狗收容中心,李玩没找到,很有可能是被爸爸送去了狗肉店,据说狗已经死了,但李玩并不深究,懂事地说“谢谢爸爸”。

她放弃了对抗,慢慢让自己接受生活的不公,因为“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多么可怕的成长。懂事,难道就是一个不断接受驯化、妥协的过程吗?

但在家里,最不该懂事的,最不该体谅他人的,应该是孩子啊。

孩子还小,他们的认知有限。

父母一再用“我们为你付出了,我们也很辛苦,你要懂事”来要求他们。

其实是要小小的孩子扔掉他们内心的真实反应,从大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长辈们不一定能懂,只会剥离孩子内心的感受,给孩子不安全感。

“懂事”是大人的执拗,还是孩子的妥协

03 不要用“懂事”把孩子养成“小大人”

李玩在电影里问了好几次:“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在她眼里,这些大人,都不是真正的大人,而是需要小孩来体谅、照顾情绪的“假大人”。

而自己这样的孩子,却被逼着快快长大,赶紧懂事,成了“小大人”。

约翰·弗瑞尔写过一本书,名叫《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他介绍了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内心得不到足够关爱,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的孩子,早早“懂事”,长大后却沉溺过去,害怕未來,找不到生活意义的症状。

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成熟,只是小时候,就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了,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荒谬的是,大人们会因此表扬孩子:你很乖,懂事,能体谅爸爸妈妈。

孩子体谅父母,过早“懂事”,只是减轻了父母养育的辛苦。

可是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成为“小大人”,经历过怎样的内心迷茫、恐惧和无助?

在李玩这样的年龄,不懂事、为了丢失的宠物哭闹是天性。

大人们如果能多一点点理解,愿意听她说她的感受,告诉她“爷爷对不起你,没有看好你的狗”,得到了安抚的孩子,应该不至于崩溃绝望。

如果长辈和她的地位是平等的,她有平等的话语权,可能“懂事”根本就不是个事,她的成长也会顺其自然,而不是撕裂般地突然长大。

“懂事”是大人的执拗,还是孩子的妥协

-说到最后-

好在电影的结局有些许温暖:

父亲接到前妻的电话,泪流满面,李玩问他“你们是怎么开始的”,这似乎是在探究上一辈的感情,也似乎是在思考自己的初恋该如何开始。

尽管父辈的表达方式不是我们能接受的,但毕竟有爱,还能和解。

本文首发于:丁丁心理(公号ID:cuca-ddx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