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科研工作是什么

 昵称5217447 2020-05-10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教科研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任何事物的存在形态、运动、发展都有其规律,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也不例外,只有认识和掌握了教育规律,才会少走弯路、错路,才会轻松、愉快地做好教育工作。  从学校的角度看,教科研是学校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起点,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学校教育品位,打造教育品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一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做得多,思考得少;说得多,写的少;问题多,研究得少的现象。  教科研成为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  就学校管理而言,不少校长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学校管理得很不错,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形成了许多值得称道的管理案例。
  但我们象魏书生、李希贵、张万祥、李镇西、蔡林森等有特色、有品位、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名校长太少了。为什么呢?首先,因为我们缺少研究,大多数校长虽然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但总是沉醉在事务之中,没有时间学习,也没有时间研究和反思,这些校长既不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解释自己的教育行为,也不能把自己的教育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概括。
    学校管理理论的生长和繁衍,并不是靠概念的逻辑推理产生的,也不是在教育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们对经济管理和工业管理理论的借鉴、吸收和发展的结果,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从以泰罗的“科学管理法”为基础的“X理论”,到以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为基础的“Y理论”,从“社会系统管理学派”到“权变理论管理学派”,当代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仅要研究、吸收这些管理理论去指导和规范我们管理行为,还要发展、创新、构建新的管理理论。
  其次,是因为我们缺少教育思想。“思想是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的,是在思考中提升和发展的,是在写作中得到梳理的”(肖川语)。教育思想是人们对社会和教育的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
    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除了要总结和吸取前人和当代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外,还要依靠和借鉴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多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成果。尽管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教育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但缺少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教育家,这也正是我们有些校长一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提出有影响的教育思想,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无异于巫婆用巫术帮人治病。”(苏永新语)今天,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政治思想、经济制度、价值观念等都处于激烈碰撞、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时期,教育思想多元化,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借鉴、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精华,总结、沉积出富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教育实际、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思想,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情境教育”、“难忘教育”等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消化吸收并加以发展。
      当前,我们的教育(德育)工作也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大家对学校德育工作感到很茫然,不仅没有了话语权,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有的人甚至没有了方向。在德育思想复杂、理论众多、价值多元,社会剧变的今天,如何把握主流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潜心研究。
    由于缺少研究,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显得越来越肤浅,越来越浮躁。在学校里我们很少听到有思想的、深刻的德育见解,也很少看到具有生命力的令人难忘的德育案例,听到更多的往往是抱怨、牢骚以及无奈的叹息。
  当前,学校德育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在反思德育假、大、空,提倡德育回归生活的同时,德育要不要理想?德育要不要超越?德育要不要坚持和弘扬高尚的道德精神以及核心价值观?在批判德育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教育者,认为德育虚伪时,如何避免德育世俗化、庸俗化?再比如,如何解决教师本身的困惑,也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教师身上有两对角色矛盾,一是雇佣者和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二是应然状态(理想中的)的教育者和实然状态(现实生活中的)的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导致德育工作者“失真”,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是一个高尚、正直、善良的说教者,在世俗生活中却又是一个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人,有的人甚至俗不可耐。这些问题和矛盾不加以研究和解决,德育的虚伪、浮躁、肤浅、无效就不足为怪了。
  有的同志认为,教育不就这么回事,我天天在做,有什么不知道。  其实,教育工作并不这么简单,你天天在做是事实,但你做得好不好,是不是真的了解教育的真谛,是不是真正认识和掌握了教育规律,是不是真正的解决了问题就很难说了。
    我们在教学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应试教学”的倾向没有得到扭转,耗时间,拼体力,低效率的教学现象依然如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思想观念、方法还是新瓶装旧酒,尤其是教师队伍整体学术水平不高,研究能力不强,后劲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
    特别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竞争不是比内涵 、比后劲,而是比耗时、耗量、耗精力;不是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是比死揪、蛮干。你补课,我也补;你中午不休息,我晚上延长时间。
  这种无视教育规律的外延投入,不仅对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力,而且严重阻碍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些同志不服气,总是强调:政府、社会、家长都向我要成绩,我不拼怎么办?再说,那些考得好的学校不都是拼出来的。
  其实,考得好不是衡量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唯一指标,江苏省的南通中学在南通市升学不是最好的学校,但它是学生和家长首选的学校。教学需要时间和精力,但考得好绝不是耗时间、耗量、耗精力的结果。  不少人都去过洋思中学和栟茶中学,他们的精细化管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不尽如此,他们的教科研思想、教科研能力、教科研水平也是推动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主动力。考得好是综合校力的体现。美国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但它靠的不是教练和运动员的死揪蛮干,而是缘自于美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大。
    奥运会百米跨栏冠军刘翔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与国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与对田径运动和刘翔的研究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如果你没有南通中学那样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对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没有象洋思中学那样的精细化的管理以及对教育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仅靠死揪蛮干,不仅超越不了别人,也超越不了自己。
    打个不确当的比方,死揪蛮干的教学就象玻璃箱里的老鼠,前途是光明的,但死路一条。 二  “神六”发射成功后,中国的航天科学家在总结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时说:中国航天人有三颗心,即好奇心、责任心和功利心。
  我认为中小学搞教科研也要有这“三颗心”,这“三颗心” 是开展教科研的前提。  首先,要有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对新奇、独特的事物的喜爱和感兴趣。好奇心的本质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需要,一是精神的需要。
  好奇心主要是精神的满足。人的好奇心与动物的好奇心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好奇心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是人对事物的态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面对独特的、新的事物人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好奇,一种是恐惧。
  对同一件事物,有的人好奇心多一点,有的人恐惧多一些,恐惧心理占上风的人会躲让、回避,好奇心理占上风的人会去探索、研究。许多有成就的人,他们所依赖的就是好奇心。爱因斯坦说:“我没有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没有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问问题罢了。
    ”正是好奇心驱使我们去留心那些看似熟悉却仍弄不明白的东西,才会促使我们向未知的领域发出疑问。教育是一门科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究,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如果没有好奇心,我们就没有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其次,要有责任心,所谓责任心,是指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教师的责任心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和劳动者。
  教师的责任心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规律、现象及其本质的不懈探究。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可能潜心研究的,因为责任心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没有对学生的热爱,教育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只是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这种没有情感的教育,将会变成漫长而可怕的劳役。
    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定力修炼的,因为责任心是靠教育理想支撑的,而教育研究却却是对教育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要有功利心。我们这儿所讲的功利不是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功利心不等于功利主义。
  一提到功利,人们往往都是持否定的态度。但不可否认,求利仍然是现代社会人们行为的基本动机。  教科研的功利心就是通过教科研为学校和教师获得教育功效和利益。我认为不应该排斥和否定这种求利的动机。
  因为,利己或自利,可以说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在正常的情况下,人总是趋向于做能使自己感到愉悦和幸福的事情,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便何况人呢?功利是人的需要与人的行为之间必然联系所决定的。  人总是有需要,而需要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
  需要是人感到某种欲求而力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们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和根本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功利心意味着人们做事总希望得到某种合理的回报和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包括自我实现和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赞许与承认,也包括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心理的平衡、快乐的体验。
    因而,通过教科研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影响,用荣誉和物质利益刺激教师参与教科研,或为了功名利益搞教科研我认为都是可以肯定的。但我们反对把教科研功利化、商业化,那种把教科研当作谋利的手段,唯利是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  从实然的层面和角度去认识教育活动存在的形态以及运动变化的过程是教科研的基础,即搞清楚“教育活动是什么”,弄清楚教育活动的真相,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  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没有学习和积累,也就没有对“教育活动是什么”的基本认识,不懂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就无从谈起。  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为什么这么难,是因为我们的校长和教师们对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大多数基层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是上面的要求,只是一场活动(运动)而已。
    认识不到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涵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对素质教育立论的哲学、系统科学、心理学、人才学、未来学、社会学、教育学基础也缺乏认识。
  因此,建议广大教师,尤其是校长们要读点教育史、教育思想史,读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特别是要读点经济学。  经济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的总量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决定了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济规律等对教育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学习的过程就是“采矿”的过程,积累越丰富成果就越丰硕。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更要在实践中学,我们有好多的优秀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就荒废了业务。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专业化的要求很高。
  主任也好,校长也好,你首先是个教育者,然后是管理者,其次才是行政者,作为教育者、管理者,你脱离了教育教学、脱离了学生,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魏书生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创新成果,是因为他从未离开过学生。
  只有在实践的一线才能有机会观察、认识到教育现象,只有在实践才会出现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因此,在实践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提高人文及科学素养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和前提。
  全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