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7年,上海企业大西迁——“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史家之韵 2020-05-10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侵华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寇继侵占平津以后,又开始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爆发。

作为我国民族工业重要基地的上海,此时已经完全处于日寇的飞机大炮轰炸之下,大量的企业工厂在日寇的轰炸下损失惨重。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市沦为战区,并且东部沿海已没有一块安静的土地,此时此刻,是留下来还是西迁,对于办企业的企业家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在那个时代的交通条件下,假如要把笨重的机器、设备、人员迁徙到遥远的西南,可谓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事。

  

但是,战争结束遥遥无期,如果不西迁,万一上海沦陷,这大量的工厂设备又会成为敌寇的战略资源。著名的“味精大王”吴蕴初(1891—1953年)公开表示:“誓不以工厂资敌”。

化学实业家范旭东(1883—1945年)很快做出了将“永久黄”西迁四川,重建一个化学工业基地的决定。

紧接着,新民机器厂、上海机器厂、亚浦耳灯泡厂等率先做出西迁的决定,并成立了“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组织企业西迁。

参加迁移委员会的企业有近400家,涉及化学工厂、机器制造业、纺织业、电工器材业、冶炼工业、印刷出版业、建筑工程业等等。

  卢作孚

到1938年2月,从上海等地迁到武汉的工厂已有121家,但是,武汉这个临时栖息地转眼又要成为战场,继续内迁又成为必然的选择。

由于当时的铁路公路都不发达,长江水道便成了进入四川最便利的路线,成了抗战期间贯通前后方最重要的“黄金水道”。

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个民营企业——民生实业公司,承担了绝大多数企业机器西迁的航运。

民生实业公司是“中国船王”卢作孚于1925年成立的一家民营公司,经过十年的运营,他于1935年统一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使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

  

西迁企业将所有一切人员和器材,都集中运到了湖北宜昌,在这里等待入川。于是,宜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几乎关系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当进入9月时,离长江上游的枯水期只剩40天,而沿江还有三万以上待运的人员,九万吨以上待运的器材,在宜昌拥塞着。

有人甚至说,这里集中了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

面对着日益逼近的日军,此时的宜昌正是人心惊恐,极度混乱之时。在这关键时刻,卢作孚处惊不乱,有条不紊运筹全局,当机立断,作出了力挽狂澜的决断。

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民生公司利用他们研发出的枯水期间不停航的“三段航行法”进行抢运物资。

  

“三段航行法”就是将长江上游宜昌至重庆的航线分为三段,每段根据不同的水位、流速、地形来调整马力、船型、速度合适的轮船分段航行运输。

这种航行虽然麻烦一点,运输成本高一点,但却保证了枯水期间长江上游的正常运输和航行。这是中国航运史上的一大创造,显示了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智慧和创造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累计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

后经调查显示,这次“宜昌大撤退”西迁进川的兵工厂和民营企业机器设备,仅手榴弹每月就可以造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6000枚,为持续抗战奠定了物资基础。

  

除了抢运兵工器材等物质入川,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还抢运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入川,比如有复旦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航空机械学校、中央陆军学校、国立戏剧学校等数十所。

而民生公司作为一家民营航运企业,也为“宜昌大撤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由于敌机不间断地在航线上轰炸,据统计,在整个大撤退运输中,总共有16艘船只被炸沉炸毁,69艘船舶被炸伤,117名员工壮烈牺牲,76名员工伤残。

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教育家晏阳初(1890—1990年)将本次“宜昌大撤退”称为:“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大公报》的战地记者徐盈(1912—1996年)称:“中国的‘敦刻尔克的撤退’的紧张程度与英国在敦刻尔克的撤退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者我们比他们还要艰苦些。”

  

敦刻尔克大撤退,指的是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大撤退行动。由于德国的机械化快速进攻,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的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此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

与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同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而“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

香港“船王”包玉刚曾经说过:“如果卢作孚健在,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包玉刚。”

卢作孚和他一手创立的“民生船队”,因此壮举将永远站在企业史的巅峰,即使放在世界上衡量,也是如此,无论历史的洪流如何翻滚,都淹没不了他创造的这段伟大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