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杏甘石汤解读---伤寒论的辩证思维

 潘大夫PDF 2020-05-10

今天下午跟一朋友讨论起“营卫”的问题,谈到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分析了一下原文,发现解读这原文的过程,包含了伤寒论很传统的辩证思维,就发表一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先列出原文: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说明这个病,不是桂枝汤证,不是营疏泄过度导致的汗出。

汗出而喘,最怕的是“阳脱症”,若要救逆就应急用四逆汤

但接着又说了:无大热

大者,太也,元也,

无大热,说明了这个病人即使有发热症状,但这个热并不是阳脱的、元阳外越的热。(当然,大热也能理解为“白虎汤”的大热)

那“热”就是其他可能了,

这种“热”兼有喘的症状,第一考虑的是“肺金”有问题,

1、肺金收敛过度,疏泄不足,肺气不顺,故喘:麻黄、杏仁治之;

2、热邪在里,故有汗出:甘草、石膏治之。

3、至于“甘草”是起到调和诸药、清热、调理中焦等等的说法,就见仁见智了。

本次的条文比较单一,可以让大家更好地学习到伤寒的辩证思维。我换个方式再次讲解一翻,这个也是我讲解伤寒论最常用的方式:

63条文是一条辩证的过程:

有个病人来了,主诉是:发热;

第一反应是用“汗”法;

然而,病人说,我已经发过汗了,病还没好,那应该是什么病呢?

再追问病人,病人说:“我出汗很多,而且气有点喘”,这是症状;

那体征呢?

医者一听见:汗、喘,两个症状,最担心的就是“阳脱症”,若是脱症,那就是“生与死”的问题了,不是治病那简单了,先辩证是否“阳脱”。

脱症可参考伤寒论其他条文,如: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医者说再一检查,病人的发热并不是“大热”,说明了不是脱症,不需要救逆,那就是治病吧。

1、汗、喘;2、有热;3、排除脱症;4、用汗法不能痊愈者,用“麻杏甘石汤”。

理论上,这个病案就到这里结束了,但临床上,千百万种病人,明显不是个个都那么简单,临床上还得参考其他条文,再排除其他病症,才能用“麻杏甘石汤”,或是加减。这个过程,特别特别复杂,只要熟悉伤寒论,也不外乎两个字:“辩证”。

以上为本人见解,仅供理论参考。

若有疑问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