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欣赏(六)

 明悟好学 2020-05-10

国宝欣赏(六)
林芳兵油画 《神韵》 发表于2012年10月2日新浪微博 

“画中的芳兵洋溢着高贵脱俗的气质!一种低调的华贵,一种蕙质的婉约,让人想爱,却要远远的看,不敢亵渎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清纯。” (余小雅评)

这世界在变幻,唯有渴望不能改。作品以浅暖的昏褐为背景,大写意地将冷暗的黑色设为主调,骤然把画中人的高贵典雅淬提出来。作者刻意以透光和敛光方式表现人物的面部和双手,使黑与白两色相得益彰,给人以强烈而震撼的视觉分明感受。从整幅画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冷俊高雅的美人,更有人物眼神所投射给世界的一丝穿透胸膛的迷蒙,甚至还能感觉到她那一缕黯淡的忧伤。

 

国宝欣赏(六)
现代 林芳兵《怀抱》 为声援保卫钓鱼岛而作, 2012年9月14日发表于新浪微博。 
 

 

以下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中国书画艺术V的微博,特此致谢!

 

国宝欣赏(六)
晋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国宝欣赏(六)
宋代苏东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词章开创了“豪放派”先河。其书法一变唐“尚法”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尚意”,与黄、米、蔡并称“宋四家”。其书法喜用卧笔偏锋,字势往往偃仰倾仄,故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酣畅感觉。

 

国宝欣赏(六)
明 文徵明《忆昔四首次陈鲁南韵》--- 该行书七律诗轴作品在笔风上突出了重用笔结体,具有风格秀劲婉丽的特色。


国宝欣赏(六)

赵孟頫《七绝诗册》--- 此为书自作七言绝句,诗中“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借用了唐代朗州刺史李翱向禅僧药山惟俨请道的故事。药山以手示上下,并对李翱说:“云在天,水在瓶。”此帖笔力深沉稳健,气势恢弘傲放,结体严谨端庄,首尾富于变化。书风虽显苍老,但依旧雍容洒脱,是赵氏晚年大行书中的精品。

国宝欣赏(六)

宋 米芾《中秋诗帖》--- 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

 

国宝欣赏(六)

王羲之《大道帖》--- 此帖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王羲之此书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台北故宫藏。

 


国宝欣赏(六)

五代后梁 关仝《秋山晚翠图》--- 此幅中远山各自高耸矗立,《画品》描述关仝的作品“大石丛立,矻然万仞”,应是指这种作风。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作品注重营造气势,除远峰巍峨耸立外,由中景斜出至前景水际的山脊,也带有无比的魄力。台北故宫藏。


国宝欣赏(六)

宋 马远《踏歌图》--- 此幅为马远传世名作,用笔苍劲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虽不是边角之景,但已融入了边角之景法则,故不以雄伟见长,而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北京故宫藏

 


国宝欣赏(六)

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 画中人物线条以游丝描为主,并渗入了一些铁线描,在回转流畅的游丝描里平添了几分刚挺和方硬之迹,设色偏于匀淡,衣着全无纹饰,当有素雅之感。人物造型继续保持了丰肥体厚的时代特色,姿态轻柔,特别是女性的手指刻画得十分柔美、生动。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国宝欣赏(六)
颜真卿《争座位帖》---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国宝欣赏(六)
清 恽寿平《荷花芦草图》--- 此画描绘了秋风萧瑟之中,一茎新荷凌空而出,盛放的花瓣娇艳动人,与凋残半枯的荷叶以及枯槁无色的莲蓬形成鲜明对比。荷花以恽寿平特有的没骨画法绘出,色调清丽冷艳,用笔洒脱飘逸,营造出一派空潆的韵味。


国宝欣赏(六)

宋徽宗《五色鹦鹉图》--- 赵佶此画精心描绘鹦鹉侧身英姿,鹦鹉正栖止于盛开的杏花枝头,显得心满意足无忧无虑。此种画法与南宋花鸟画不同之处在于徽宗无意凭仗夸张性的构图,或刻意制造画面的装饰性与动态来取胜,反而是不假造作,纯任天真,如实画出杏花、鹦鹉自然具有的神姿风采。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国宝欣赏(六)
明 徐渭《五月莲花图》--- 题诗:五月莲花塞浦头,长竿尺柄挥中流。假令遮得西施面,遮得歌声渡叶不?

 

国宝欣赏(六)
明 张瑞图《松山图》--- 此图画奇峰高耸,瀑布悬挂,云烟浮动,苍松挺立。作者充分利用薄绢质地,皴擦渲染并重,笔墨交融,浓淡渗合,使山之雄伟,松之傲然。属于张瑞图的晚年之作。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

 

国宝欣赏(六)
明 蒋嵩《渔舟读书图》--- 画家用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群山绕湖、轻舟横渡的清旷之景。山石虽有斧劈皴的痕迹,但不像马远、夏圭那样坚硬外露,而是落笔草草,水墨晕染浓淡相宜。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国宝欣赏(六)
清高凤翰《雪景竹石图》---此图写天气清寒,湖石罩雪耸立,在皑皑白雪中,高竹枯草,随风摇曳。雪景用水墨从背景拓出,浓淡掩映得宜。白雪覆盖着几枝绿竹,生意盎然,显得雪意更足。高凤翰,扬州八怪之一,多作花卉树石,笔法奔放,纵逸不拘成法。此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国宝欣赏(六)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此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是一件难得的小品。台北故宫藏。

 

国宝欣赏(六)

元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国宝欣赏(六)
陈逸飞 油画《琵琶女》

 

国宝欣赏(六)
宋 马远《山径春行》--- 宋人画图,犹如画诗;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里最适合外出赏花、踏青、访友的季节。画中高士外出春游,享受的正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春景。

国宝欣赏(六)
杨凝式《韭花帖》--- 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国宝欣赏(六)
宋 欧阳修《灼艾帖》--- 此帖书法端庄劲秀,即露锋芒又顿挫有力,正是黄庭坚所谓的“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和苏轼说的“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笔势险劲,字体秀丽”。北京故宫藏。


国宝欣赏(六)
唐 欧阳询《梦奠帖》--- 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昕,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国宝欣赏(六)
明 查士标《空山结屋图》--- 此图画山石坡树,溪流小桥。山间水边树下,散布屋舍房字,其中一屋内有二人对坐而谈。干笔皴擦,萧疏有致,一派高旷清幽之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国宝欣赏(六)
元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心经》乃佛教经典,为释迦佛所讲,由唐僧玄奘所译。此作是赵孟頫的一件代表作品,运笔自如,清润流畅,自成面貌,为历代皇家典藏,原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国宝欣赏(六)
晋 王羲之 行书《平安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国宝欣赏(六)
怀素《苦笋帖》--- 此贴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虽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


国宝欣赏(六)
明 朱端《寒江独钓图》--- 朱端善书画,擅山水人物,兼画竹石花鸟。山水画宗马远、夏圭诸家,人物画学盛懋,花鸟画效吕纪,墨竹师夏永,是浙派名家之一。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国宝欣赏(六)
元 赵孟頫《人骑图》--- 此幅画一着唐装之文官执鞭骑马,仪态雍容不凡,着意表现文人含蓄儒雅和沉稳的个性。描法近铁线描,劲健细挺,画风得唐人之富丽,亦不失文人之清雅,将重彩与淡彩有机地合为一体,更多地汲取了北宋李公麟的笔韵。北京故宫藏。

 

国宝欣赏(六)

 宋 赵佶《桃鸠图》--- 画中的桃花与枝叶勾勒精工,栖息在树上的鸠鸟动态自然而生动,用生漆点睛,富有神采,整体色彩华丽,洋溢着悠扬的神韵,此画被誉为折枝花鸟画的典型。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