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衰国际学院】宋昱教授:心原性休克治疗进展

 fjgsd 2020-05-10

在心力衰竭国际学院暨2019心力衰竭治疗研讨会期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宋昱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关于《心原性休克治疗进展》的精彩报告,现将其精华内容整理如下。


定义与诊断标准

心源性休克(CS)是指心脏原因引起的心输出量显著下降,导致组织低灌注从而发生临床和生化改变的一种状态。

临床标准

■ 低血压:
➣血容量充足前提下,收缩压<90 mmHg,超过30 min
➣或平均动脉压<65 mmHg超过30 min
➣或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循环辅助装置支持下收缩压维持>90 mmHg
■ 脏器灌注不足征象(至少1项):
➣排除其他原因的精神状态改变,早期兴奋,晚期抑制萎靡;
➣肢端皮肤湿冷、花斑;
➣少尿(尿量<400 ml/24 h或<17 ml/h),或无尿(尿量<100 ml/24 h);
➣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乳酸浓度增高>2.0 mmol/L。

心原性休克诊断流程图

发生率与预后

发生率

美国
➣20世纪90年代前,
    AMI患者的平均CS发生率为7.5%左右
➣2003年降至4.1%
➣2003至2010年,
    住院患者的CS患病率由6%增加至10%
中国
➣CAMI研究:STEMI患者的CS发生率为4.1%
➣在China-Peace研究:
2001:4.6%
2006:5.9%
2011:6.2%
死亡率
➣ 在急诊PCI普及之前,
  AMI合并CS的住院死亡率高达76%
➣ 目前院内死亡率在各年龄段患者仍在40%以上
➣ SHOCK研究:
· 早期血运重建患者和药物保守治疗患者6年
   存活率分别为62.4%和44.4%
· 平均年死亡率分别为8.3%和14.3%
· 在AMI合并CS人群中,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
   住院死亡率达87%
· 无保护左主干所致AMI合并CS患者住院
   死亡率达64.5%

IABP-SHOCK Ⅱ研究建立了一个CS患者30 d预测死亡率的评分系统

1

低危(0~2分) 30 d死亡率:28.0%
中危(3~4分) 30 d死亡率:42.9%
高危(5~9分) 30 d死亡率:77.3%

病因和病理生理

■ STEMI:约占整个CS病因的80%
➣急性泵功能衰竭,约占AMI合并CS的78.5%
➣其他导致AMI患者出现CS的原因还包括:
· 右心室心肌梗死导致低血容量
· 机械并发症

· 大量应用负性肌力药物等

■ 在SHOCK研究:
➣约50% CS发生在AMI后6 h内

➣75%发生在AMI后24 h内

AMI发展为CS的预测因素:
➣入院心率>75次/min
➣糖尿病、陈旧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
➣心力衰竭征象以及前壁心肌梗死
➣高龄、陈旧脑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肺部感染等

临床表现

症状
■ 低血压导致的组织低灌注表现:
➣脑组织灌注下降引起神志改变:
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模糊-昏迷
➣肾脏灌注减少:急性肾小管坏死,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皮肤血管收缩:表现为皮肤湿冷、苍白、紫绀和花斑

■ 肺瘀血和肺水肿表现:
➣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
体征
■ 持续性低血压:

   收缩压<90 mmHg,或平均动脉压<65 mmHg

■ 心功能衰竭表现:
➣脉搏细速,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可闻及奔马律
➣新发心前区杂音提示合并机械并发症可能

➣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包填塞可见明显颈静脉充盈

■ 肺瘀血和肺水肿表现:

➣呼吸频率增快,双肺干湿性啰音

■ 器官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和脑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及临床监测

无创监测

■ 基本监测:

➣血压、脉搏、心律、心率、神志、呼吸频率、皮肤颜色和温度等监测

➣血氧饱和度(SpO2)和尿量等监测

■ 心电图:

➣尽快明确是否存在AMI

➣评价合并心律失常情况。

■ 超声心动图:

➣发现乳头肌断裂或室间隔缺损等机械性并发症
➣评估左、右心室功能
➣鉴别严重的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弥漫性运动减低;

➣诊断心包积液和室壁瘤

■ 床旁X线胸片:

➣心脏大小,肺瘀血、肺水肿、胸腔积液和继发肺部感染情况
➣评价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

■ 动脉血气分析:
➣碱剩余(BE)可以很好地反映组织代谢情况及全身酸中毒程度
➣乳酸水平>6.5 mmol/L,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增高

➣监测血乳酸情况有助于判断预后和评估疗效

■ 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增高
➣血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
➣监测肝、肾功能,评价各器官功能。


有创监测

■ 动脉内血压:

➣实时、准确地观察患者血压水平。建议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

■ 中心静脉压:
➣适当维持较高的中心静脉压水平,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为5~12 cmH2O

➣中心静脉压非单纯的容量指标,受多因素的影响

■ PCWP:
➣明确左心室功能,评估血容量情况,指导液体管理。

➣PCWP正常值为8~12 mmHg,PCWP≥18 mmHg可以协助诊断CS。

心输出量和心指数:
➣心指数能准确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34,35],正常值为2.5~4.0 L·min-1·m-2
➣CS时心指数明显降低(≤2.2 L·min-1·m-2)
➣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有Swan-Ganz导管和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等。
不稳定CS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监测建议

心原性休克的治疗

□ 病因治疗

□ 稳定血流动力学

□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 维持内环境稳定

□ 防治心律失常

□ 改善心肌代谢

□ 综合支持治疗

□ 需要建立多专业CS诊治团队


在SHOCK研究:
■ 早期血运重建组较保守治疗组的1年死亡率明显降低(50.3%比63.1%,P=0.027)
■ 在无急诊PCI条件医院就诊的患者,如果转运时间>2 h,也可考虑早期溶栓后转运行PCI
■ 对于AMI患者合并CS,无论发病时间多久,均应该尽快启动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行急诊血运重建(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S患者属于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证的患者(CHIP)范畴,需要心脏团队集体决策血运重建方案,以及选择何种循环支持手段保证围手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CS患者,同时干预多支血管的6个月生存率优于仅干预梗死相关动脉(43.9%比20.4%,P=0.008)
■ 以往大多数临床指南建议完全血运重建
■ 荟萃分析提示,CS患者同期干预多支血管并无额外获益
■ 近期的Culprit Shock研究则发现,单纯处理罪犯血管的30 d全因死亡率或肾脏替代治疗率显著低于完全血运重建组(45.9%比55.4%,P=0.01)
■ 在临床实践中同台PCI干预多支血管时,需要考虑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对比剂用量对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出现夹层和无复流现象的风险
■ 在临床实践中强调个体化原则,不建议常规同台完全血运重建,结合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心肾功能状况、血管解剖条件、是否存在明确缺血证据、术者技术和经验等具体情况,决定干预策略
■ 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患者,应尽快置入循环辅助装置,建议尽快外科手术治疗
■ 对于临床情况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或拒绝外科手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如解剖条件合适,也可 考虑行介入封堵术
■ 中国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术后存活出院的室间隔穿孔患者远期预后较好,在存活的患者中,3年随访存活率为100%,5年随访存活率为93.3%
■ 该研究大部分此类患者的介入封堵中位时间为心肌梗死后23 d。如过早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电不稳定;同时心肌炎性水肿,封堵器不易固定;导管和导丝通过室间隔穿孔处可造成损伤,进一步扩大穿孔

CS病因治疗建议:

■ 尽快完善心电图、血生化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所致CS,应该尽快启动血运重建治疗
■ 对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CS患者,不建议常规同台完全血运重建
■ 及时诊断,积极纠正导致CS的其他原因

急性心衰的治疗流程

心原性休克的治疗——药物治疗

利尿剂 (Ⅰ类,B级)

■ 襻利尿剂:迅速降低容量负荷

■ 襻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
➣呋塞米:静脉注射20~40 mg,继以静脉滴注5~40 mg/h,总剂量在起初6 h不超过80 mg,起初24 h不超过160 mg。

➣托拉塞米10~20 mg静脉注射。

■ 托伐普坦: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有低钠血症或有肾功能损害倾向患者,无明显短期和长期不良反应。

➣EVEREST结果显示,该药可快速降低体重,并维持肾功能正常,对长期病死率和心衰相关患病率无不良影响。
➣建议剂量为7.5-15.0 mg/d开始,疗效欠佳者逐渐加量至30 mg/d。

血管扩张药物

■ 应用指征:收缩压>110mmHg的患者通常可安全使用;收缩压在90~110 mmHg,应谨慎使用;收缩压<90 mmHg,禁忌使用。

■ 主要作用机制:可降低左、右心室充盈压和全身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改善症状。

■ 药物种类和用法:硝酸酯类、硝普钠及、重组人BNP等,不推荐应用CCB。

■ 禁用血管扩张药物:
➣收缩压<90 mmHg,或持续低血压伴症状,尤其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以避免重要脏器灌注减少

➣严重阻塞性心瓣膜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也不宜应用,有可能造成心输出量明显降低。

■ 硝酸酯类药物(Ⅱa,B):不减少每搏输出量、不增加心肌耗氧,能减轻肺淤血,特别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心衰的患者。

■ 硝普钠(Ⅱb,B):适用于严重心衰、肺淤血或肺水肿患者。

■ 重组人利钠肽BNP(Ⅱa,B):主要是扩张静脉和动脉(包括冠状动脉),降低前、后负荷。该药是一种兼具多重作用的药物,有一定的促进钠排泄和利尿作用;还可抑制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

■ 乌拉地尔(Ⅱa,B) :为α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用于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衰、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心衰的患者。

BNP的产生

脑利钠肽(BNP)主要由心室合成,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扩血管激素。随心室容量扩增及压力负荷反应而分泌。

重组人脑利钠肽-四大药理作用


迅速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扩张冠脉,降低阻力
利钠排尿,对K+及SCr无影响
协同利尿作用
rhBNP相关临床试验
常规治疗药物比较

rhBNP权威指南推荐
血管扩张药物

正在研究的药物:重组人松弛素-2(serelaxin)是一种血管活性肽激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和血液动力学效应。RELAX-AHF研究表明:可缓解患者呼吸困难,降低病死率,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对HF-REF或HF-PEF效果相仿,但对心衰再住院率无影响。

洋地黄类药物指南变迁
洋地黄类药物(IIa ,C):地高辛和去乙酰毛花苷
地高辛:是经典的洋地黄类药物,为Na+-K+-ATP酶抑制剂。对心脏的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 减慢心率,不增加心肌耗氧等,同时地高辛还具有排泄较快而且蓄积性较小等特点,被全世界广泛应用。
地高辛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

地高辛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心率
地高辛抑制肾素活性,降低醛固酮水平
正性肌力药物间对比

正性肌力药物(II b, C) 

应用指征和作用机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如伴症状性低血压(≤90 mmHg)或CO降低伴循环淤血患者,可缓解组织低灌注,保证重要脏器供血。

注意事项:应用此类药需全面权衡:
严格评估临床状况,重点确定是否伴低心排和组织低灌注
应尽早使用,尽快停用;
药物的剂量输注速度强调个体化
可即刻改善血液动力学和临床状态,也可能促进和诱发一些不良的病理生理反应。
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应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血压正常又无器官和组织灌注不足的急性心衰患者不宜使用。
正性肌力药物分类及作用靶点
在心肌收缩功能下降或组织出现低灌注时,正性肌力药物可增加心输出量,以到达最佳的血容量及氧合状态。
正性肌力药物疗效及用药患者的生存率取决于作用靶点【1】

左西孟旦作用机制

·  钙增敏作用→正性肌力作用

浓度依赖型的选择性收缩期钙增敏作用

·  KATP通道开放剂 

开放血管平滑肌KATP通道 →扩血管

开放线粒体KATP 通道 →心肌保护、多器官保护

临床益处: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低心排与组织器官低灌注,不怎家心肌细胞内Ca2+浓度,不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不增加死亡率。

血管收缩药物
· 血管收缩药物(II b, B):对外周动脉有显著缩血管作用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多用于尽管应用了正性肌力药物仍出现心原性休克,或合并显著低血压状态时。
· SOAP II 研究[1]显示,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组心原性休克患者28d病死率和心率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多巴胺治疗组。心原性休克时首选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收缩压(II b, B)。
[1]De Backer D, Biston P, Devriendt J,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2(9):779-798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拟交感活性正性肌力药物和缩血管药物是CS患者治疗的基础用药
CS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建议
■ 尽快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常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如果收缩压尚维持于80~90 mmHg,可考虑先加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
■ 如果已经出现严重低血压(收缩压<80 mmHg),需要在提高心排量的同时, 进一步收缩血管提升血压,首选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
■ 较大剂量单药无法维持血压时,建议尽快联合应用,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

心原性休克的治疗——器械辅助

经皮机械辅助治疗
■ 维持足够的动脉血压和心输出量,逆转受损的循环功能,恢复周围脏器的组织灌注,促进重要脏器功能恢复
■ 心肌保护。改善冠状动脉灌注,降低心脏充盈压力和心肌氧耗,避免心肌缺血加重和梗死延展
■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
■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
■ 和经皮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LVAD)
■ Impella
■ TandemHeart 
■ CentriMa

短期机械循环支持(Short-term MCS)

Short-term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cardiogenic shock, CS)

IABP:

■ 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又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输出量

■ 心脏舒张期:主动脉内气囊充气,改 善冠状动脉灌注

■ 心脏收缩前:气囊放气,能够降低心脏后负荷和室壁张力

ECMO:

■ 短期循环辅助兼呼吸替代功能
■ 可额外增加CO4.5 L/min以上
■ 降低双心室前负荷。
■ 一定程度上增加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心肌氧耗量
■ 建议CS患者应用V-A模式ECMO的同时应合用IABP
■ 尽管存在争议,但是大部分临床研究提示,合用IABP及其他左心室减压技术能显著改善ECMO疗效

经皮LVAD:

■ Impella系统
■ 减少左心室前负荷和PCWP
■ 降低室壁张力和心肌耗氧量
■ 增加心输出量
■ 升高主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经皮LVAD:
■ TandemHeart 
■ 减少左心室前负荷和PCWP
■ 降低室壁张力和心肌耗氧量
■ 增加心输出量
■ 升高主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经皮LVAD:

■ CentriMag心室辅助装置  

■ 减少左心室前负荷和PCWP

■ 降低室壁张力和心肌耗氧量

■ 增加心输出量

■ 升高主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常用循环辅助装置的重要参数

CS患者的循环辅助装置使用建议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CS患者应考虑尽快置入机械辅助装置
■ 无ECMO和LVAD条件,应尽快置入IABP,强调早期置入和使用足够的时间
■ 有条件的医院应考虑置入V-A模式ECMO,或与IABP合用
■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考虑置入LVAD
重要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症:
■ 建议对合并低氧血症的CS患者尽快应用无创通气
■ 对于意识障碍和无创呼吸不能纠正低氧血症的患者,应及时气管插管,转换有创通气治疗
■ 启动机械通气时,应该采用适当的起始PEEP值(5cmH2O)

急性肾功能损伤:
■ 高达55%的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
■ 近13%的CS患者可能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CS患者的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建议:

■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脏器有效灌注是改善脏器功能的根本

■ 应该迅速启动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尽快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 呼吸支持是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建议合理选择机械通气时机

■ 对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需尽早启动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小结

■ CS在AMI梗死面积大、合并机械并发症患者发生率高,死亡率高
■ 及时的血运重建是治疗的根本
■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是治疗的基础
■ 循环辅助装置应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及时的脏器功能器械辅助是抢救重要环节
■ 需要建立多专业协作CS诊治团队

宋昱教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急诊及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主任、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天津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心血管病学)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学科建设负责人。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急症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心血管病组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重症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老年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心脏学会高血压与心衰学组常务委员;天津市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