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十五 伤寒发汗己,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1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是湿寒在里故也,湿寒里虚,不解故也。湿寒之阴黄,区别湿热之阳黄,湿寒里虚,不可下也,当用温法,是为寒湿中求之。就是扶阳,以退阴寒之黄。 2 上三条,皆为湿热之黄,本条又补湿寒之黄。黄有湿热与湿寒之分,其病理治法不同,勿以寒之黄而为湿热之黄。 论;汗后阳泄,湿盛木郁,木主五色,入土为黄,此可以茯苓四逆汤,真武四逆附子汤等,依理温之。重点,于寒湿中求之。 太阴十六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阳中风,而传太阴,是谓太阴中风。脾主四肢,脾病不能行气于四肢,气血壅塞,故四肢烦疼。寸微则阳不上格,尺涩则阴不下盛,脾阳续复,脉渐舒长,是为欲愈也。 1 太阳中风者,风泄卫气也。营弱里虚,而传太阴,即为太阴中风也。卫败失敛,血弱气尽,则阳微而阴涩也,气血因虚壅塞,故四肢烦疼也。阳微阴涩而长者,阳气渐复,此为欲愈也。阳微阴涩者,是阴阳俱虚之义,渐长者是肝脉之长,知阳气渐复之象,为欲愈。 论;《金匮》卷二,五脏风寒十五,脾中风者,是脾家湿热之义。注意区别此中风。 或是太阳中风,而传太阴,是为太阴中风。太阴里虚,故阳微阴涩,脏病未成,阳气渐复之义。 太阴十七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亥、子、丑,太阴得令之时,故解于此。 1 借时令之旺,以解病愈。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