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脉为欲愈之象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74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吴谦曰:“太阴中风者,谓此太阴病是从太阳中风传来者,故有四肢烦疼之证也”。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伤寒与中风不是太阳病的专利,六经皆有伤寒、中风,本条是太阴自中风邪,不是太阳太阴合病。如果按吴谦的观点,那伤寒中风都是太阳病,剩下的都是传经,不符合伤寒六经规范。
“太阴”,脾也,参《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故脾主四肢。参《素问·阴阳脉解》:“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中风”,风为阳邪,两阳相摶于太阴,导致脾气不能散精于四肢,故四肢烦疼。如果是太阳中风,只要是太阳经循行所过,头、颈项、背、腰、四肢,都会有证状,不局限于四肢,只有太阴中风,才会局限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烦疼。一些只在四肢手足出现的疾病,比如过敏、湿疹,要考虑从太阴入手,再如只有手足发热,其他部位不发热,要考虑从太阴入手。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从湿化,所以烦疼要考虑到湿邪,桂枝汤加茯苓治之,桂枝汤治太阴中风,茯苓祛湿除烦。
“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参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为三阴之表,说明太阴中风、太阴伤寒的病脉也是浮脉,“阳微阴涩而长”是太阴病欲愈之脉。寸为阳,尺为阴,风为阳邪,“阳微”就是寸脉浮而微,但不是阳气微,而是风邪微,风邪衰退之象。这在伤寒论中一以贯之,参94条:“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245条:“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少阴篇也有阳脉微的情况,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为欲愈”。“阴涩”就是尺脉沉而涩,代表里虚,营血不足。可能有人会问,营血不足怎么会是欲愈之兆?这就必须提到“长”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参211条:“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脉短是气不至,脉长是气至,长脉如循长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代表气可以推动血的运行,气血和平,故曰气治。“而”是递进、转机的意思,虽然“阳微阴涩”,但从脉“长”中反映出太阴病病机的转归。脉长则气和,是从阴复阳,阳复之象。“为欲愈”,脉长反映了正盛邪衰,脾胃之气恢复,故曰欲愈。
 
第275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课前思考:
1.太阴病为什么欲解于亥子丑?
2.为什么有些患者会出现半夜想吃饭的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