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樊腾凤本《五方元音》入声韵字的合并

 唯诚尚虚 2020-05-11
摘 要:中古入声韵字在《五方元音》中失去入声韵尾,作为一种独立的调类,与相应的阴声韵合流叠置,改变了传统韵书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的格局,体现了入声演变的一种格局、趋势。通过对《五方元音》入声韵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讨论入声在近代汉语中的消失归并。
  关键词:《五方元音》 入声 合并 叠置
  
  一 、《五方元音》版本、体例
  
  《五方元音》是清初顺德府唐山(明清顺德府之唐山,1928年复改为尧山县,1947年同隆平县合并为隆尧县,在河北南部邢台专区)人樊腾凤写的一部韵书。由于这本书条理清晰、便于记忆,所以刊行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风行全国。这本书在清代,经过了两次增补,首先是清人年希尧,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他刻印了增补本《五方元音》,又在雍正五年(1727年),重新校对,比之前他自己的增补本以及樊氏原作相去甚远。年希尧自称“增者十之五,删者十之一”。之后,赵培梓也对《五方元音》进行了增补,原书的十二韵目没有变,但赵氏在每韵下都注明了诗韵的韵目字,另将原书的二十个声母改用旧三十六字母,改动较大,失去了樊氏《五方元音》原貌。本文所采用的是樊氏的原本《五方元音》(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中所收录的清文秀堂《平仄六律字汇五方元音》影印本)。
  关于入声,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分入声为入声韵和入声调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韵尾形式,通常情况下在中古和阳声韵相配,以bdg结尾;后者是一种声调,与平上去相对,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入声,如无特殊说明则一般指入声韵而非入声调。
  《五方元音》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含6个韵部,每韵部下列20声母,每声母下按五声列字。同声调的字,含1~3组不等的小韵,每小韵的字是同音字。
  《五方元音》音系,韵分天、人、龙、羊、牛、獒、虎、驼、蛇、马、豺、地12韵部,其中,天、人、龙、羊四韵为阳声韵,其余牛、獒、虎、驼、蛇、马、豺、地八韵为阴声韵,入声韵和阴声韵相配;声母分为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20声母;声调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本文的研究仅限于与入声韵合流的虎、驼、蛇、马、地五个阴声韵,不涉及天、人、龙、羊四个阳声韵以不含入声的牛、獒两个阴声韵(豺母仅在木母下,收录了一组入声梗开二入麦明,亦不做考虑)。
  
  二、虎、驼、蛇、马、地五韵下入声字的分合以及与阴声韵的叠置
  
  (一)虎韵
  虎韵的阴声字,主要来源于遇摄合口一、三等。入声字,主要来源于臻摄合口一,三等通摄合口一、三等由于在《五方元音》中同属于虎韵,所以,他们的韵腹和韵尾应该是相同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臻摄合口一、三等入声和通摄合口一、三等入声合流了。并且,他们合流失去韵尾后,和遇摄合口一、三等的阴声韵叠置。
  (二)驼韵
  驼韵的阴声字,主要来源于果摄开口一等字,果摄合口一等字。入声字,主要来源于宕摄开口一等、山摄开口一等、咸摄开口一等、山摄合口一等、江摄开口二等和宕摄开口三等。
  宕摄开口一等入声与山摄开口一等入声、咸摄开口一等入声合并,很明显,这种合流是因为他们的主要原音相近,同时又失去了各自的入声韵尾,所以合并在了一起。
  江摄开口二等入声,宕摄开口三等入声两组字,在竹、虫、石三个声母中还是分立的,但在其他声母下已经合并了。由此看来,五方元音的知、庄、章很可能还是两组,还没有合并为一组。同时,根据这组字和其他两组字的分别可以看出,这组字有i介音存在。
  山摄合口一等入声字,在梆匏木三母下(也就是帮组字下)已经和宕摄开口一等入声、江摄开口二等入声字合并了,由此可见,他们的韵腹和韵尾已经是完全一样的了。但是,在剪、金、桥、火四组声母下,这三个韵却整齐的分为三组,(宕摄开口一等入声与山摄开口一等入声、咸摄开口一等入声一组,江摄开口二等入声,宕摄开口三等入声一组,山摄合口一等入声字一组)可见,他们的韵头还是有差别的,这也说明,知庄章在五方元音中还没有合并为一组。
  (三)蛇韵
  蛇韵的阴声字,主要来源于假摄开口三等字。入声字主要来源于山摄开口三等,山摄开口四等,咸摄开口三等,咸摄开口四等以及山摄合口三等,山摄合口四等。
  不难看出,山摄开口三、四等字已经与咸摄开口三四等字合并了。
  山摄合口三等,山摄合口四等只出现在了雷、日、剪、系、云、金、桥、火八个声母下,和山摄开口三、四等字已经与咸摄开口三四等字对立。区别也很明显,是开合口的问题,也就是介音的问题。
  (四)马韵
  马韵的阴声字,主要来源于假摄开口二等字,假摄合口二等字。入声字主要来源于山摄开口一等,山摄开口二等,咸摄开口一等,咸摄开口二等以及山摄合口二等字。
   山摄开口一等字与咸摄开口一等字合并了,山摄开口二等字与咸摄开口二等字合并了。这种按等的不同而分别合并非常整齐,可见,一等二等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山摄合口二等字主要出现在竹、石、火三母中,与山摄开口二等字与咸摄开口二等字相对立。区别也是开合口的问题。
  在蛙母下,山摄合口一二三等字山摄开口一等字出现了合流,考虑到声母是零声母比较特殊,同时例字也只有一两个,所以不作为这几个等合并的证据。
  (五)地韵
  地韵的阴声字,主要来源于蟹摄开口四等,止摄开口三等,蟹摄合口一等,蟹摄开口三等、止摄合口三等的一些云、金、桥、火四母下,遇摄合口三等。入声字主要来源于梗摄开口四等,曾摄开口三等,臻摄开口三等,梗摄开口三等,深摄开口三等,臻摄合口三等。
  根据开合口的不同,地母字的入声分成两组。梗摄开口四等,曾摄开口三等,臻摄开口三等,梗摄开口三等,深摄开口三等字一组;臻摄合口三等字一组。由此可以推断出曾、臻、梗、深四摄的开口三等字合并了。同时,臻摄的三、四等字也合并了。可见,三四等字的合并是一种趋势,而入声韵的合并也是一种趋势。
  樊腾凤本《五方元音》入声韵与阴声韵叠置表格整理如下:
  
  通过对《五方元音》中入声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原本的入声韵已经消失了,但入声韵的字并没有马上并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去,而是作为一个特殊的调类而存在,和其他的三声区别开。而它失去韵尾后所归属的韵类,是由它的韵腹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到韵头和声母一定的制约(这个影响是间接的,声母和韵头对韵腹直接作用,然后再影响到她的分类上去)。
  钱曾怡先生认为:“入声消失是汉语声调简化的重要方面。入声除调类以外,还有一个塞音韵尾的问题,所以讨论古人声的消失应包括塞音韵尾的失落和入声调类的转化两个方面。”入声韵尾的变化大体经过了合并、脱落、消失、调类转移的过程。在汉语语音的发展中,入声韵是先失去了韵尾,和阴声韵合流,在这一合流的过程中,虽然韵尾失去了,但是入声还是作为一个独特的声调保留着,并没有和平上去三个声调合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入声调也渐渐的失去了,并入了平上去三声。所以,入声的消失,应当是先失去韵尾,然后再失去调位的一个过程。当然,在不同的方言中,这一过程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参考文献:
  [1]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刘淑学.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陆志韦.记《五方元音》[J].燕京学报,1948,(34).
  [4]宗福邦.论入声的性质(《音韵学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李清桓.亦论《五方元音》的入声[M].北方论丛,2003,(6).
  [6]董仲湘.年希尧增补《五方元音》不在雍正五年[M].承德师专学报,1988,(2).
  [7]樊腾凤.平仄六律字汇五方元音[M]. [清]文秀堂影印本.
  [8]龙庄伟.<五方元音>的人声[M].河北师院学报,1996,(3).
  (李 骏,徐州师范大学语言所)

论文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年第11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4/view-10409708.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