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海荣:也谈“番禺盐官”(上)

 RK588 2020-05-11

春暖花开,李海荣老师讲述番禺盐官(篇幅较长,上、下篇推出,精彩文字考证在下篇!敬请留意)


前    记

2020年4月3日,我在微信公众号“考古大家谈”上看到李岩师兄的文章——《子文同学的一篇发掘日记与广东汉代“鹽官”》。我看后回想起数次与子文师兄的交往,以及子文兄诚恳慈祥的音容笑貌,心情很是不平静,觉得应该做点事情以纪念子文兄。李岩师兄的文章中,发表了子文兄发掘博罗岭嘴头遗址的与盐官有关的一份重要资料,这触动了我的写作感觉。谨以此文纪念子文师兄。

一、汉代盐官设置概略

盐有“百味之王”之称,在历史上一直是宝贵的“天藏之物”。至迟在东周时期,一些掌握有盐资源的诸侯国,均加强对盐业生产的控制,甚至设有专门负责盐政的盐官,对盐税收入非常重视。

《管子・海王》:“桓公曰:‘何为官山海?’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策。’”

《越绝书· 外传记· 地传》:“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

《汉书·食货志》:“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

 汉初曾一度开关梁山泽之禁,允许私人经营盐业。

《汉书·文帝纪》:“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颜师古注:“弛,解也。解而不禁,与众庶同其利。”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为了从经济上加强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推行以桑弘羊为主所制定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并在二十八个郡中设立盐官(图一)。

图一、汉代设立盐官的郡示意图

《史记· 平准书》:“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又载:“於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又载:“元封元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天子以为然,许之。”

 汉武帝派人到各地设立盐铁官员,不允许民间私营,否则严厉惩罚。

《汉书·食货志》:“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盐铁官营也遭到很多人的激烈批评和反对。汉昭帝始元六年,在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会上,双方对之前所推行的经济、军事等一系列政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结果并没有废除盐官。事过30年后,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官方记录,写成了《盐铁论》一书[1],使得后人能够详细了解当时的争议。

再之后的两汉时期,设置盐官的详情乏载,但是大体只有西汉元帝时期有过短暂的几年不设盐官,其余时间不管盐业是否是官营,基本都设置有主课盐税的盐官[2]。

汉武帝时期,在南海郡的番禺县设置了番禺盐官,管理南海郡的盐政。

《汉书·地理志》:“南海郡……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官。”

从以上叙述可以推测,番禺盐官在设立之后的两汉时期都应该存在。

二、以往对番禺盐官驻地的看法

番禺盐官的驻地,在古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有一些人——主要是深港地区的历史和考古从业者,认为番禺盐官设在今深圳市南头一带。

或言“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番禺盐官驻今深圳市南头。”[3]

或言“番禺盐官曾设于今深圳的南头,与粤西的苍梧郡高要盐官遥遥相对。”“汉初设于南海郡番禺县的盐官,即史籍上所称的‘东官’,其地即在今深圳市的南头。”[4]

或言“基本上可以认定南头就是番禺盐官的驻地。”“番禺盐官又称‘东官’,……东莞盐场(今南头古城一带)原称东官场,后来治所在南头的东官郡也沿用了这一名称。”[5]

或言 “汉武帝元封元年在深圳南头古城设立番禺盐官。” “汉代番禺盐官……其官署在今深圳南头一带。”[6]

 南海郡的番禺盐官与苍梧郡的高要盐官,为岭南所设的两处盐官。有人认为,两处盐官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所以番禺盐官即史籍上所称的 “东官”,番禺盐官的驻地即在“东官(莞)场”。

一般认为,今深圳市境内最早建置的县一级行政机构是在东晋咸和年间建立的宝安县,同时建立的东晋东官郡的郡治也在宝安县。到了唐至德二年,新建置东莞县[7],宝安县划归于东莞县管辖[8]。又一直到了明万历元年,把东莞县南部析出建置了新安县[9]。新安县,除了康熙早期由于禁海迁界而短暂三年归东莞县管辖外,一直延续到民国三年,才又把县名改回到宝安县[10]。改名后的宝安县,即深圳建市前的名称。

三、文献中的“东官”和“东莞场”

据现有文献记载,“东官”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吴时期。 

《通典·州郡》:“增城,汉番禺县地,吴置东官郡于此,有增江。” 

《旧唐书·地理志》:“增城,后汉番禺县地,吴于县置东宫,有增江。”据《通典》,“宫”应为“官”之误;“东宫”应指东官郡。 

《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七:“增城县,……汉番禺县地,吴黄武中于此置东郡而立增城县,因增江为名。”据《通典》,“东郡”应是东官郡,抄写者误脱了“官”字。 

文献记载中,岭南历史上有两个东官郡,分别设置于三国吴时期(郡治在増城县)和东晋咸和年间(郡治在宝安县)。“东官” 一称,大体最早就出现于三国吴时期的“东官郡”。由此可见,把番禺盐官称为“东官”,没有任何文献依据。“东官”一词的出现,晚于番禺盐官的设置时间300余年。 

另外要特别注意,在古文献中“官”、“莞”、“筦”经常混用,“东官”、“东莞”、“东筦”往往说的是一回事。

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官”、“莞”、“筦”混用做一些解释。

《康熙字典》:官“又与管通,宋元边徼所司曰掌管,今为土司长官。”官,有管制、管理的意思。《管子·山国轨》:“轨守其时,有官天财,何求于民?”有官天财,就是又能管好自然资源的意思。

《康熙字典》:筦“又主也。《史记·平准书》:‘桑弘羊为大农丞,筦诸会计事。’《前汉·谷永传》:‘昔龙筦纳言,而帝命惟允。’”筦,也有管理、主管的意思。

另外,作为偏旁的“艹(艸)” 和“竹” ,不仅形体接近,而且都表示植物类,所以这两个偏旁在古文字和古文献中经常可以互换。比如,“苐”古同“第”。

由此,在古文献中经常看到“官”、“莞”、“筦”这三个字互通,这属于符合文字学原则的正常现象。

就目前所看到的文献 ,“东莞(官)场” 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北宋的记载。

北宋元祐五年东莞县令李岩在其所撰写的《县令旧题名记》[11]中说:“晋成帝析南海置东筦郡,其地在东筦场公宇东二百步,颓垣断堑,犹有存者。然筦本作官,盖当时置司盐都尉领之,如铁官、盐官之类是也。……”

李岩猜测,东筦郡本来写作东官郡,是因为东官郡所辖地曾经归属于三国吴所设置的司盐都尉[12]这个盐官所管辖而得名;而东筦(官)郡治,就在北宋东筦(官)场公署的东部。但是,李岩并没有说东筦(官)场与番禺盐官的驻地有关系。

天顺《东莞县志·沿革》:“晋成帝咸和六年立东莞郡,其治在东莞场,莞字本作官。”又卷三《古迹》:“故郡,即今东莞场也,其地旧为郡,复改为监,又改为场。”

 “故郡”是指东晋咸和年间所设置的东莞(官)郡。天顺《东莞县志》认为,东莞(官)场的名称不仅晚于东莞(官)郡设立的时间,而且在二者之间还有一段被称为“监”的时期。

万历《粤大记·政事类》“盐法”:“(唐)肃宗乾元元年,第五琦为使,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民业盐者为亭户。……(北宋)淳化中,……煮海为盐凡六路,广南其一也,地曰亭、场,民曰亭户、灶户,户有盐丁。

万历《粤大记》说的更清楚,说唐乾元元年在产盐之地设置监院,北宋开始把产盐之地称为亭或者场。

由此可见,所谓的东莞(官)场,就是东莞(官)盐场的简称,它是从北宋才出现的名称,这与北宋时期东莞盐场归属于东莞县管辖有关。也就是说,“东官(莞)场”一词的出现,晚于番禺盐官的设置时间1100余年。

到了明末和清代,虽然有人采信北宋李岩的猜测并肯定化,把东官场与三国吴时期的司盐都尉相联系,但是也没有人说东官场与番禺盐官有关系。

崇祯《东莞县志·地舆志》“建置沿革条”:“吴甘露间,始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场名‘东官’,谓东方盐官。”

康熙《东莞县志·沿革》:“吴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场名东官,谓东方盐官。”

雍正《东莞县志·沿革》:“吴甘露二年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场名东官,谓东方盐官。”

不过,官修的《大清一统志》,则认为东官(莞)盐场晚于唐代宝安县改名为东莞县,之所以叫东莞(官)盐场,是与宝安县归属东莞县并北迁县治有关。这与天顺《东莞县志》和万历《粤大记》的说法接近。但是,《大清一统志》没有说清楚东官盐场具体设置的时间。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广州府》:“晋置宝安县,属东莞郡,……唐至德二载改曰东莞,……有东莞盐场,盖改置县于北境,而以故址置场。“

从以上叙述可知,《汉书》以及之后的古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番禺盐官的驻地,只是说番禺盐官设立在番禺县。另外,番禺盐官的驻地,真的就是在所谓的 “东官场”吗?这都缺乏古文献依据。

[1]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2015年。

[2]  高敏《东汉盐铁官制度辨疑》,《中州学刊》1986年4期;罗庆康《东汉盐铁制度蠡测》,《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1期;孔祥军《西汉盐官制度考察》《江苏论坛》2008年9期。

[3] 叶农:《宋元以前香港地区的工商业及发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

[4]  彭全民:《从考古材料看汉代深港社会》,《南方文物》2001年2期;彭全民、廖虹雷:《深圳历史上的东莞郡太守》,《深圳特区报》2013年8月14日。

[5] 陈海滨:《深圳古代史》P94~95,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5年。

[6] 张一兵《深圳古代简史》P64,文物出版社,1997年;张一兵《深圳通史》P88,海天出版社,2018年。

[7]  东莞县多认为始建于唐至德二年。东莞县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莞草说”([明·天顺] 卢祥《东莞县志·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明·天顺]张二果、曾起梓《东莞县志》:“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莞音完,又音官。盖其为用最古。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县因为名。县在广州之东,亦曰东官。”) ;一为“移民说”( 黎诚在《“东莞”地名来由考辨——基于文献史料的“移民说”探析》(《岭南文史》2015年3期)中说:“东莞之名起源于历史上山东地区的‘东莞’。东晋咸和六年设置的‘东莞郡’,正是为了安置来自山东地区‘东莞郡’的南渡移民而设置的‘侨置郡’,因此在郡的名称上,仍然沿用了‘东莞’这一名称。)其实,东莞县名的由来,源自最早在三国吴时期所设的郡治在增城的东官郡,东晋所设郡治在宝安的东官郡,也是源自三国吴的东官郡,因为不同时期的两个东官郡的郡治都在珠江口东部([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一》 :“东莞县……本汉博罗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宝安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至德二年改为东莞县,取旧郡名也。”[清·嘉庆]廖鸿藻等《重修大清一统志·广州府》:“东莞故城,在新安县东。《宋书·州郡志》:东官郡,故司盐都尉,晋咸和六年置,治宝安县。……晋置宝安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郡废,属广州。唐至德二载,改曰东莞,取旧郡名也。”)对于东莞县名的由来,将另文讨论。

[8]  [南朝·梁] 沈约《宋书·州郡志》:“东官太守,《何志》:‘故司盐都尉,晋成帝立为郡。’《广州记》:‘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领县六:……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欣乐。”[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州郡志》:“东官郡:怀安、宝安、海安、欣乐、海丰、齐昌、陆安、兴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一》:“东莞县,……本汉博罗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宝安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至德二年改为东莞县,取旧郡名也。” [元]陈大震等《大德南海志》(《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州府一》引):(东莞县)“本汉南海郡地。吴甘露三年,始置司盐都尉。晋成帝咸和六年,立东莞郡,领县六:宝安、安德、兴宁、海丰、海安、欣乐是也。……东官太守治宝安县。[明]刘基《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广州府》:“东筦县,汉南海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置宝安县,属东筦郡。隋开皇十年,省郡,以县属广州。”“南海县”应为“南海郡”之误。[明]《图经志》(《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九百五“广州府” 引):(东莞县)“晋咸和六年,立东莞郡,领县六,宝安其一也。……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隶广州,复为宝安。唐至德二年,更名东莞。”

[9]  [清·康熙]靳文谟《新安县志》卷三《地理志》“沿革” :“隆庆壬申,海道刘稳始为民请命,抚按题允,以万历元年,剖符设官,赐名‘新安’。城因所城之旧,编户五十六里。”

[10] 宝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宝安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 收录于成化吴中、王文凤修纂的《广州志·东莞县》中。

[12]   [南朝·梁] 沈约《宋书·州郡志》载:“东官太守,《何志》:‘故司盐都尉,晋成帝立为郡。’”[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的《岭南道一·广州》:“东官郡故城,……《郡国志》云:东官郡有‘芜城’,即吴时司盐都尉垒”。[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之《岭南道一·广州》:“东莞……汉顺帝时属南海郡地。吴孙皓以甘露元年置始兴郡,以其地置司盐都尉。晋立东莞郡。” [元]陈大震等《大德南海志》(《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州府一》引):(东莞县)“本汉南海郡地。吴甘露三年,始置司盐都尉。晋成帝咸和六年,立东莞郡。”[明·天顺] 卢祥《东莞县志·沿革》:“东莞县,汉南海郡地,吴甘露二年始置司盐都尉。晋成帝咸和六年立东莞郡。”

待续

作者:李海荣

(就职于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编排:  李岩  代雨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