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逆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高手都用这4个步骤有效阅读一本书

 闻古博今 2020-05-11

你所不知道的部分,正在掌控你的人生。

高阶版专栏《不会学习,别谈才华撑起野心 | 超实用学习之道27讲》帮助你发现学习成长的真相,基于实操与心理学、脑科学的结合,拆解一些大家弄不明白的学习问题——那些长久以来被各种书籍、文章解释,但始终无法得到很好解答的问题。

本章解读关键词:“有效”

想提升你的工作能力,读书输出能力差,怎么办?只需掌握这四字要诀“通精活络”,这样阅读一本书(专业类实用型书籍),让知识为你变现能力。

  •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

  • 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

  • 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 ——莫德勒

中医有一个概念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推拿中则有一个概念叫“通经活络”。如果你颈椎或腰椎出现酸痛,第一次体验推拿时,推拿师通常先对你的症状做一个概况性的了解,接着给你做一个整体性的基础推拿,然后针对疼痛的重点部位进行推拿,最后再做一个整体性的梳理推拿,帮助你缓解疼痛,让身心得到舒展。

假如你知道一本书“通经活络”的原理,会有怎样的体验?

有效阅读一本书的过程就像推拿一样,需要进行疏通,才能让阅读变得快乐起来。但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像推拿那样操作。就像培根说的:“有些书可以浅而知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莫德勒提出了阅读的4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后三个层次构成了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方法。

在《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作者奥野宣之把有效阅读一本书归纳为5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

针对提升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书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在这里提供一个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全新概念——“通精活络”的心智模式,结合聪明大脑处理信息的9个步骤,来疏通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扰的障碍。

有效阅读一本书“通精活络”的四步法

学习逆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高手都用这4个步骤有效阅读一本书

一、通读阶段——简法阅读

通读也叫略读。

阅读规则:化繁为简。

了解书本内容的概况,像读故事会那样,快速浏览,一扫而过。这个过程是大脑的“浅层输入”,“接收→存储→记忆”的学习阶段,属于低水平的学习层次,但这个基础工作做不好,接下来的学习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1、扫描概要

花较少的时间阅读书本的封面、目录、作者的简介、自序和他序,抓取书本的主旨和知识脉络的框架。

扫描书本概要的三个步骤:

1)找感觉:了解作者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哪些思想能和你的需求产生一些碰撞的火花,是你特别想探秘的。同时,捕捉那些引发你好奇心,能在心里泛起涟漪,引起震荡,甚至是击穿你灵魂的知识点(概念和句子)。

2)找类别:这本书是什么主题类型的书籍,对书本进行归类,贴上标签,存储在大脑记忆宫殿里的知识类别体系中。

3)找同类:这本书和我之前阅读过的哪些书是同一类型的主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吗?作者会给我带来哪些新颖的观点、思想、案例等等,值得我期待的。

2、分析目录

至少看3遍目录,对书本主旨构成要素的脉络作一个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你带着一幅地图去出发旅行一样,对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目标和目的的“心中有数”。

1)找重点:从目录中分析出书本讲解内容的脉络和预判出章节的重点;

2)找激点:透过目录带有几分神秘性、关键性的概念和句子,让大脑被信息“牵着鼻子走”,叠加扫描书本概要这个步骤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自己阅读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3)找脉络:在进行快速阅览时,有利于大脑依据“目录的主干”进行“开枝散叶”地输入信息,下意识地把章节里的信息量与章节的主题进行“对号入座”,强化对书本知识结构脉络的理解。

3、快速浏览

完成上面2个步骤,对一本书的主旨和概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接下来带着之前心里的好奇心,像一个侦探一样,去寻找大脑里遗留下来的神秘性的问号“到底是什么”,从书本第一章开始快速浏览阅读。

快速标记书本哪些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值得仔细阅读,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对遇到自己不理解概念、段落等,跳过去。

快速浏览阅读时,极力避免好奇心的膨胀,不要强迫自己停下来查询和思索,又或是倒退阅读,回到之前阅读章节或某个段落,这样只会让你纠缠其中,无法脱困而出,耽误你的阅读进度。

更可怕的是,它会消耗你学习的意志,导致你降低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个过程是不自觉产生的,你产生大量消极负面的情绪。所以,不要试图“一次性到位”地阅读,知识的理解往往需要重复读几次,就会找到“豁然开朗”的感觉。你只需要掌握自己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把好奇心留到精读阶段,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理解,一点点咀嚼和消化。

二、精读——精准阅读

精读,也叫深度阅读。

阅读规则:剖析重点

对书本重点内容一知半解,或是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慢慢咀嚼和消化,把通过辩证思考的思想内化成你自己的知识,一本书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这个过程是大脑深层理解记忆,进行识别→联想→比较的阶段,属于升维度的学习层次!

1、识别

识别是对书本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定性,把模棱两可的东西去掉。有效阅读一本书,我们需要识别什么?

1)概念解析

对精华的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提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深度,领会知识的内涵和主旨,核心在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包括概念,句子,段落,案例等进行分析拆解。

识别的核心是对陌生概念,一知半解的概念的理解。对于一个概念,一句话,一个段落的不理解归根结底都是对关键“概念”的不理解。

概念是阅读理解的最大障碍!

比如很多人在阅读时,往往就卡壳在“概念”上,被书中的各种概念搞得晕头转向。尤其是阅读一些超出自我能力的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实话这本书我没看懂!”又或是“看天书一样”!例如“量子”这个概念,量和子这两个字,大家都认知,也基本知道它们的含义;但“量子”是什么,一般人大脑里对这个概念会产生一头雾水的困惑。

如果一句话里出现“量子、黑洞、虫洞”,对于一般人而言,听起来就像是在说天书,而能说这句话的人,给普通人的感觉就是“大神,太厉害了”!

所以有效阅读一本书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先从接近自己认知能力的书开始阅读,然后依据主题书籍的知识难易程度,逐次增加阅读的难度。比如你阅读管理主题的书籍,先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系列著作开始阅读,掌握了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一些通识概念后,再阅读像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这类充满大量概念的书籍时,则会变得相对容易很多。

对概念的理解反映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认知层次,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分析、判断,产生优化决策的能力。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概念是对复杂事物简洁化,高度提炼概括的总结表达;概念是知识的最小单位。

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外延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

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通常会遇到3种类型的概念:

1. 如果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专业名称、词汇的概念,书中没有注解,比如“定位”,你可以通过词典、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来查询。如果你想真正搞懂它,则需要去阅读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这个本书,才能真正搞明白定位是什么意思,学会如何定位。

2. 如果遇到自己之前了解过的概念,但作者做了新的注解,比如“元认知”,则需要根据作者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去理解。

3. 如果遇到一个全新的概念,则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思考和理解。比如“深度学习”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概念,起源于人工智能,现在也被广泛用于知识学习领域,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书籍作者理解的观点中,抽取出最有代表性的含义,或是对这些含义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更进一步的解释。

对概念的学习是让自己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知世界,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抽离出来,变得简单高效。比如一个人之前工作一团混乱,缺乏效率,通过学习“清单工作法”这个概念,可以很好地帮他分析、判断自己在工作出现的不足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清单,如何优化自己的工作决策。

2)精华解析

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从一本书里要学到什么,记住哪些重点内容?

大脑里需要一幅清晰的知识图谱的检索地图,知识的7个精华点(知识的7龙珠):本质、原理、规律、方法、事实、数据、金句。

{!-- PGC_COLUMN --}

3)结构解析

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包罗万象,每一本书都是基于作者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体会,从某个角度来解决事物的问题,继而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

深度分析书本主题知识的结构,目的在于透过结构,认知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

比如《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归纳的5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以做笔记这个视角为侧重点(切入点),从选书到活用的逻辑流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知识体系。

对主题知识结构的理解,不仅可以帮你在“比较阅读”同类型主题的书时,厘清作者之间各自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结构的启发中,能让你获得这些卓越者多元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视角很重要,这是阅读学习的一个重点,它最终帮你建立的是开阔的视野和构建系统辩证决策问题的能力。在下面这节第二小点“联想”中会具体涉及视角分析的重要的价值。

4)有声分析

对书中的重点内容,在阅读时要读出声音来。比如,你在讨论、交流问题时,想借用书本知识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可总是陷入想不起来“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尴尬。不是“大脑短路”,说得磕磕巴巴,就是“大脑断片”,说不下去了,错失了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智慧的高光时刻,你为此懊恼不已!这是为什么?

要回到阅读这个概念的本身上,什么叫阅读,如果光看不读,叫阅读吗?还是叫隔靴搔痒?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往往自己听来的一个事例、概念等等,信息留在大脑里的记忆,即使不完整,也能复述出一个大概,甚至成为一种长期记忆。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遇到重点的知识,需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声音大小因人而异。这是因为听觉往往比视觉更容易形成稳固的“大脑回路”,大脑神经元对信息的存储,朗读一句话10遍比看一句话10遍更具有记忆黏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一句话数十次,却始终记不住的症结所在。反复朗诵,能让你在与他人交流、讨论时脱口而出,给对方留下充满智慧的良好印象。

2、联想

联想是把新接收的信息与大脑旧有的信息进行关联性的思考。

不论是一本书的主题类型,还是概念及知识的7个精华点,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目标需求,或兴趣需求,把新吸收的知识点与旧有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关联性的整合思考,为知识比较创造了前提条件,从中获得新的或是更有深度的启示,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和思考版图。

比如在杰克·韦尔奇的《商业的本质》中有这样一句:“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前,你全部的成功来自自我的成长;当你成为领导者之后,所有的成功来自帮助他人成长。”这句话读下来,是不是和我们熟知的一句话很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论语·雍也》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没错,就是它。商业本质的这句话通过职场的视角,很好地阐释了“立人达人”这句话的含义。通过这两句话的关联思考,再结合名人,尤其是身边那些杰出人士的事例,他们说过的话等等,进行关联性的系统思考,这个过程就是辩证思考,可以帮助你从整体上完整地认识事物。

也就是说,通过两句话的关联思考,让你对实现自己人生的成就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理解。而这两句话不仅是确定性的知识,还是一种你实现成就的信念,接纳它,内化于心,才能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一种心智模式。

3、比较

比较是指在联想的基础上,把新旧信息进行比较,找出同异、优劣。

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就如前面提到的,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包罗万象,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不断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不同主题类型书籍的阅读,包括跨界学习,在比较中产生疑问,质疑,分清知识的界限,达成某种程度的知识共识;同时进行查漏补缺,以减少自己认知和思考的盲区,不断接近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以升级自己的认知层次和完善认知体系。怎样进行信息比较,具体比较什么呢?

有两种心智模式:一是依据上面提到的知识7个精华点来进行比较;二是依据思考5项目原则来比较(在第三点联络中会提及这个概念)。

比如我在阅读《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法》时,和之前阅读过的《深度工作》和《深度工作七步法》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对深度工作定义的概念、方法,视角存在很大差异性。

第一本书侧重实操论,从个体、团队、顾客这3个角度来诠释如何实现深度工作;

第二本书侧重环境论,从环境因素及个体修养的角度来诠释如何进行深度工作;

第三本书侧重心灵论,站在一个更高维的视角,从艺术和商业的角度出发,以“精神启迪”,颇为禅意的方式,通过一个个趣味性的故事来诠释如何深度工作。

于是比较产生的结果,通过重组,建构,创造出一套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度工作=心灵论+环境论+实操论。通过这个深度工作的心智模式,我们可以进行思考的自检诊断和评估,工作是否做到了深度,哪个方面,哪种方法做得不够好,需要进行提升和改进。比较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下面的章节将详细拆解如何系统化的深度学习。

三、活学——重组知识

阅读规则:知识创造

把一本书的知识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重新链接整合,创造出新的知识。

这个过程是大脑深度加工,进行“重组→建构→创造”的阶段,属于高水平的学习层次!

知识活学的类型大致分为3种类型:

1、对书本的整体知识进行创造

比如,比较步骤提到深度工作的例子,就是在比较下产生的一种“活学”的新知识。

2、对书本的碎片知识点结合其它知识点进行再创造

比如,我在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学习了“要事第一”的概念,后来在学习了《大学》中的“物有本末,始终无法,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老子》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以及在一篇文章中的共生效应,在基于大脑“合并同类项”自生灵感机制的碰撞下,把这几个不同时段归类到大脑里存在“高效共性”的知识点,进行关联,重组、建构,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国学属性的实用型知识工具——高效工作的三角法则。

学习逆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高手都用这4个步骤有效阅读一本书

3、对书本知识产生质疑,创造出新的知识

知识本身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探索话题。没有绝对性,那么一切确定的知识和结论,在敬畏的同时,还要保持独立思考,质疑的理性精神。

比如,时间管理的书很多,但论述内容在本质上差异性不大。有本书叫《吃掉那只青蛙》,青蛙多可爱啊!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用吃掉青蛙呢?时间管理最为流行的概念是史蒂芬·科维提出的“四象限法则”,但“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像绕口令一样,很容易把人绕晕了!我问过不少学习过这个概念的人,但几乎很少人会去使用它。这个法则不对吗?很显然不是,问题的症结在于:四象限的概念是按事件的“重要、紧迫的双重性”来分类,属于一种抽象思维的概念,但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说,并不利于识别、记忆和实操。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有一次看一本书,无意中看到“火烧眉毛”这个成语,大脑里闪现出一个念头:火烧眉毛不正是描写处理任务的一种紧急状态吗?再进一步思考,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描写处理事件的成语,为什么不可以根据成语来编排处理任务的等级呢?成语有画面感,而且为大众熟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大脑理解、记忆使用;而作为一个发明象形文字的国家,我们更适合具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这一灵感的出现,我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体验,无论是独立工作,还是管理团队,一直都在高效地完成任务,冥冥之中正是受到了“传统文化成语”的指引,因此开发了一种新的时间管理模型——高效任务的6个等级清单:

学习逆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高手都用这4个步骤有效阅读一本书

通过这个时间管理的清单,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分任务的等级,依据清单进行处理,高效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活学,就是各种信息的重组、建构和创造。

正如美国广告大师詹姆士·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中说:“所谓创意,知识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所以,不管你读了多少书,掌握了多少信息,如果不进行重组碰撞,永远也无法达成知识活学活用的目标。这意味着,我们只是在做知识的复印机,不断复制知识,永无止境。你必须学会重组,也就是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然后去实践验证、调整、复盘、修正,这样的自己才会变得更强大。

四、联络——笔记清单

笔记原则:抓取关键

联络是指把一本书的知识量,“取其精华,取其累述”,打成一个“压缩包”。

有效阅读完一本书,证明你作者和知识交流过,最好的方式就是输出结构性的读书笔记。有人会说:“这样做太麻烦,太费事了吧,有意义吗?”

当你选择躲避麻烦的时候,麻烦总会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你制造麻烦。

为什么你刚读过的书,已经记不清楚多少内容了?

为什么你从书本学到的方法,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时,并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能力成长,常常丢三落四,无法把工作做到极致,为此苦恼不已!

如果你把能帮你成长的重要知识做成结构性读书笔记,自检清单,并形成习惯,那么结果一定可以让你出乎意料!

在上一章节,提到“神经元再生”的概念,结构性读书笔记就是仿神经元的“树杈结构”,在大脑里再生出新的神经元,让信息拥有长期记忆,从而杜绝“想不起来”的情况;至关重要的是,结构性读书笔记刻录在大脑里,形成潜意识的操作指令,让你在解决某类问题时自动产生一种分析、判断和决策的心智模式,从而使得目标达成一种可控的结果。

怎样输出这种结构性知识笔记,避免掉进“遗忘陷阱”的坑里,时间和精力被无畏地消耗掉?

从知识到能力飞跃,你只差一个结构性的读书笔记。

1、输出知识笔记,是知识的深度吸收和消化

一是提取精华

把一本书的信息进行重新梳理,依据三个原则:知识重点,你认为值得学习的重点,包括你感兴趣的部分,通过归纳总结,提炼精简,浓缩成一本书的“精华”。比如,一本5万字的书,你真正需要掌握的内容可能在5000字,10%左右,甚至更低。

二是输出体系

通常输出读书笔记的知识照无法按原书的目录来编排结构,需要重新设定一个新的结构来输出一本书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通常可以从探索事物的思考5项目原则“是什么,怎么了,为什么,怎么办,办成什么样”的逻辑步骤来进行拆解重组,建构,利用思维导图来输出一本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笔记。以卡尔·纽波特 的《深度工作》一书为例,输出的笔记清单为:原文抄录+心得体会。

清单让读书笔记从混论变得有序,抓取关键,执行起来简单高效;更是从事某项工作时,进行自我绩效考核的衡量依据,避免疏漏。这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知道自己从事某种活动的认知水平,差距在哪,通过哪种方式可以改进自己的不足)的核心工具。

学习逆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高手都用这4个步骤有效阅读一本书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最简便、实用的笔记方式,是以知识的7个精华点“本质、原理、规律、方法、事实、数据、金句”,按这个逻辑顺序,轻松高效地输出一本书结构性知识体系的读书笔记。注:为了方便与其它关联知识进行比较,重组,建构,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建议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录读书笔记。

2、制定一份学习收获的自检清单

学习逆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高手都用这4个步骤有效阅读一本书

3、知道如何使用A、B清单

1)把A清的内容熟读于心,变成你思考决策的一种心智模式;

2)在工作中依据B清单5、6、7项的内容进行自检,避免之前的错误、纰漏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不断优化清单。

最后,对于如何阅读一本非实用型的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兴趣需求,采用知识的7个精华点(或部分),来设定读书笔记的清单。

小结

你的用心,每一步都算数!

阅读一本专业类的实用型书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旦你掌握这项看似复杂的技能,刻意练习几次,你都能轻松找到它的节奏,跟着这种节奏,在阅读中让自己能力增长,杜绝肤浅的年龄增长。如果你绕道而走,害怕困难,贪图安逸,这些没有搬走的石头,终有一天会成为你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