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事体制与王朝运行②:元朝侍卫亲军与权力的互动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0-05-11

*

私家历史  澎湃私家历史  2020-05-10

文丨罗玮

*

军事史是中国历史脉络中的重要问题。故《孙子兵法》即开篇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宋元明清时期也是中国从多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并且疆土空前拓展的时代。4月24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宋元明清制度、文化传承与融合研讨班”主办的第四场云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召开。从研讨班“增强宋元明清史领域中的跨朝代、跨学科交流”的初心出发,此次会议主题为“宋元明清:军事体制与王朝运行”,围绕宋元明清时段中军事史前沿问题的研究展开报告与讨论。

本文系罗玮所做的主题报告《元朝侍卫亲军系统与国家体制》的文字整理稿。

罗玮的报告以元朝侍卫亲军这一军事组织作为核心议题,做了题为《元朝侍卫亲军系统与国家体制》主旨发言。首先军事问题在元代历史上的重要性和比重是十分显著的。故元人郝经感叹:“自古用兵,未有如是之久且多也。”胡祗遹也曾论道:“本朝最偏重者,无若军政”,都是这方面的鲜明写照。从大蒙古国时期到元朝时期,蒙古政权的军事体制大致从“草原-汉地”混合制度逐渐过渡到外表包装以整齐汉制的军事制度系统。形式上继承自中国政治传统的中央禁军组织也成为元朝军制设计中的一大内容,这就是元世祖朝开始设立的“侍卫亲军”组织,属于直属元廷中央的基干军事力量。故时称“侍卫亲军,根本所系”。

元朝侍卫亲军有着较长的设立演变过程,而且有元一代侍卫亲军一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元世祖朝中统初年初立武卫军,后分左右翼,再分立为右、左、中三卫,平宋后形成右、左、中、前、后五卫汉军格局。世祖朝末年增置十二卫。这之前侍卫亲军还是以汉军卫为核心。至元末已设至约三十四卫。建制上,五卫每卫兵员约一万人左右,一般下设行军千户所十翼,属于马步军等常规军事力量;弩軍千戶所一翼,属于远程的特种军事力量;有的还设有后勤性质的左右翼屯田千户所。故整个侍卫亲军组织总军力当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人左右。因此侍卫亲军可堪称元朝最庞大的单一军事组织。侍卫亲军组织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民族成分日益复杂的过程。除以五卫为核心的汉军集团外,元朝中后期陆续增立了隆镇、钦察、康里、阿速、唐兀、蒙古、回回、西域、贵赤(河西)等多支非汉族卫军组织。侍卫亲军的多民族化趋势加强,而汉卫军地位逐渐下降。汉军从元前期主要担负作战任务,逐渐退居次要位置,军事任务则多有非汉卫军执行。关于侍卫亲军的图像史料,关于元朝侍卫亲军存世的图像资料,可参考国家博物馆所藏《大驾卤薄图》。此长卷被认为由元代儒士曾巽申所绘,进献于延祐五年。虽然这幅图存在一些争议,有认为是宋代仪仗的图像资料。但古代服饰研究者发现图中有依仗人员身着方形胸背袄子和纳失失(织金)袍服,这都是明显的元代服饰特征。据此认为还是较大可能描绘了元廷至大三年的仪仗。而罗玮指出图中还多有标注“三卫”字样似也是一个例证。

▲元《大驾卤薄图》中侍卫亲军形象

元朝军制稳定以后,侍卫亲军成为国家军队主力,参与了元前期历次重要的内外战争。如元世祖忽必烈登基以后,派兵北上对抗阿里不哥,就主要依靠汉军世侯史天泽、董文炳和李伯祐等人统领的汉军,组建成为武卫军北征,这是侍卫亲军的前身。后元朝发动平宋战争,侍卫亲军也有参与作战。侍卫亲军主要创立者、首任都指挥使董文炳更担任了平宋东路军的主帅,执行了海路作战任务。在平宋后,忽必烈命令下,董文炳长子董士选以部曲故将为主干,吸纳大量南宋新附军,组建了前卫亲军。元世祖后期,平定乃颜之乱,侍卫亲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我们看到董士选扈从忽必烈参与了平叛。因为这一时期侍卫亲军还主要是汉军,他们进入蒙古草原作战,因此常用步战和车战等汉军战法对抗骑兵,发挥一定作用。

对于元朝侍卫亲军制度的基本问题,前辈学者依据常见史料已经有过一些基本研究。如萧启庆先生的《元代的宿卫制度》一文(收录于论文集《内北国而外中国》)以及陈高华先生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军事组织体制编制卷》和史卫民先生著《元代军事史》等基本著作都曾经对侍卫亲军的制度概貌有所介绍。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围绕侍卫亲军的组建问题的探讨比较多。因为组建问题是一个军事组织中的权力结构最初生成的开端,也一定程度决定了该军事组织以后的发展方向。如日本学者井户一公《元朝侍卫亲军的成立》(1982)和池内功《忽必烈政权的建立及其麾下的汉军》(1984)、中国学者史卫民的《忽必烈与武卫军》(1986)都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其中尤以井户一公的研究较为突出。根据已有研究和基本史料的披露,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侍卫亲军组建过程的基本特征。那就是侍卫亲军组建与当时的汉军大世侯史天泽有很大关系,元朝初立的这支禁军组织基本是建立在忽必烈所能依靠的华北汉军集团基础上。并且这支军力组建有着明确的择选标准,就是《元史·兵志》中所记载的“旧从万户三哥西征军人”。“三哥”就是史天泽,排行第三故名。“西征”就是当年扈从蒙哥汗征蜀,参加包围钓鱼城之战。当时为了御驾亲征,蒙哥汗明确要求从各军团抽调最精锐部队。汉军也不例外,史天泽从各汉军万户拣选了当时最骁勇的汉军部队,扈从蒙哥汗入川作战。而前述董文炳的兄弟董文蔚所率领的藁城千户也是跟随史天泽扈从的军团这一。这些汉军就成为后来侍卫亲军组建的基干。而由忽必烈信任的董文炳与史天泽部将李伯祐担任两员都指挥使,具体负责组建事宜。

▲相关研究著作

而随着研究的不断积累,我们可以看到对元朝侍卫亲军制度的探讨还有问题可以深化,还有空间可以填补。可以试举几例予以说明。从制度视角的理论思考方面,元朝侍卫亲军的制度设计所隐含的“草原—汉地”二元甚至多元制度传统调试问题尚多有待发之处。我们知道,草原游牧统治者的亲信侍卫集团一直在欧亚政治史研究上的重要课题。这一集团和制度在蒙元时期集中表现为“怯薛”问题。一直以来涌现成果斐然。元史学界一般把侍卫亲军作为元朝建立后怯薛集团的军事征伐功能的替代者和扩大化。旧有的怯薛群体仅保留亲信侍从和生活服务等基本功能,军事功能则让渡给了侍卫亲军组织。直到近年,还有学者论及这一问题。甚至不久以后的6月,张广达先生还有讲座专门讨论亲卫军问题。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庞大复杂的卫军组织的组建沿革问题的再探索需要大量新史料的坚实支撑。广泛搜集文集和碑刻中的侍卫亲军史料,尤其是亲军将帅的个人传记是一个重要基础。而作者长期田野调查的初步收获使新史料的构想变成现实。这来源于作者针对藁城董氏家族的长期田野调查。这个家族是元朝第一等汉人勋贵世家,在元朝内廷怯薛、侍卫亲军和内外衙门都有大量的家族子弟任职。因此这一家族的新史料往往有着政治史、军事史和社会史多方面的价值。比如报告人在新发现的元代藁城董氏家族碑刻与谱牒材料中发现了侍卫亲军新记载。如董氏子弟在侍卫亲军内部的军职世袭,以及与地方镇戍万户府军职间的迁转换授问题,较为有趣。元朝的国家框架与军事体制较之于之前的历代中国王朝具有更强烈的多元性与世界性。在这个意义下,侍卫亲军制度便难以如以往研究那样,简单视作汉制里中央禁军传统的复制与微调。

而且近年的研究也在不断给我们这方面的提示。如韩国学者李镕圭(Lee Yong Gyu)2004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系统探讨了侍卫亲军的草原传统。将元朝侍卫亲军由纯粹的汉军集团向多民族军事集团发展倾向与元朝政体属性相联系起来。这些意见无论是否是历史事实,都是比较有理论启发性的。而从侍卫亲军制度设计的角度,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家体制的影响。试举一例。表面上,元朝侍卫亲军同宋金旧制一样,使用“都指挥使统帅体制”。但熟悉制度的学者应该知道,元朝卫军是多统帅的,一支卫军一般设三员都指挥使。这与宋代的禁军组织殿前司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金代称为武卫军)的单一都指挥使统帅制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多统帅制本身是违反追求作战效能的军事学原则,容易造成互相牵制、调动不利,从而削减战斗力。这类制度问题都要结合元朝的国家体制才能办得到较合理的解答。元朝军事体制由多元系统嵌套组成。大略言之,京师近畿由侍卫亲军戍守,中书腹里地区由蒙古军都万户府、探马赤军等屯驻,江南有各汉军万户府镇戍,川陕、吐蕃、云南有蒙古军都万户府、各万户府、元帅府。东北、岭北和西域等广大边疆地区则由侍卫亲军、蒙古军和各宗王属军管戍。在这些复杂多元的军事体系中,侍卫亲军与各系统之间存在哪些互动关系,如将帅与兵力之间的换授与调动等等,这些都能在新史料中发现蛛丝马迹,把我们对于元朝侍卫亲军和元朝政治体制的认识推向深入。

参加对谈的元史专家对于这场报告给予了精彩的点评。王晓欣教授认为罗玮提出对侍卫亲军统帅碑刻史料的挖掘是很有意义的,如他通过对藁城董家的研究就发现了元史的新材料。另外,罗玮提出元侍卫亲军指挥体制与宋代有所不同,是多统帅制也是值得注意的。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到元后期,汉军为主体的卫军在作战上退居到色目卫军之后,重要性下降了。发生这个现象的时间节点和原因是什么?另外,侍卫亲军的后勤补给结构是怎么样的还需要挖掘。汉军、蒙古军、色目军、新附军的后勤,我们都有所了解。侍卫亲军的后勤是否有所不同,我们都需要了解。侍卫亲军中达鲁花赤的设置也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一般色目卫军中设置有达鲁花赤,但并不尽然,如河西军就没有达鲁花赤。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晓教授也认为侍卫亲军中各卫中层以下将领的材料还有很大可挖掘的空间。他在整理史料时发现很多卫军千户的碑传还保存下来,很多《全元文》没有收录,也没有金石志书著录。因此地方碑铭材料对于深化侍卫亲军研究很重要。另外如罗玮观察到的,侍卫亲军最初来源于跟随史天泽扈从蒙哥汗征蜀的现象很有意思。刘晓教授发现有几支原隶属张柔的军团后因为入川作战而转隶史天泽麾下,后来都划入侍卫亲军,也是另一方面的证明。刘晓教授对侍卫亲军总兵数是否达到三十万人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侍卫亲军的兵员数是属于当时的国家机密而不外传。而有的卫有万人,有的只有三五千人。因此保守估计,侍卫亲军总兵数有二十万人是比较可靠的。要估计兵员数,最好能准确获知军府下边的百户数量。如地方镇戍的万户府,大的有十九个千户,小的下边仅有三个千户。彼此兵员数差距很大。还有色目卫军在后期确实比例不断升高,元末几乎占到侍卫亲军总数的一半以上,汉卫军明显退居二线。另外,侍卫亲军对外作战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如灭南宋时,侍卫亲军不是主力,仅是补充军力。仅是有时在平定北方宗王叛乱时,侍卫亲军才作为主力。更多情况下,侍卫亲军还是作为震慑力量。不到最后不会放出侍卫亲军。作战还是多用镇戍军万户府。到了元末只有脱脱包围徐州等少数战役时才用到卫军,其他平定红巾军起义时很少看到侍卫亲军有什么作为。这或许也说明了侍卫亲军的衰落。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