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翻开了历史,发现了惊人的相似 最近正在读一本好书,《股市真规则》。 本书成于2006年,作者是帕特...

 墨子语 2020-05-11

最近正在读一本好书,《股市真规则》。

本书成于2006年,作者是帕特·多尔西,他是知名基金评级机构晨星公司的股票研究部门负责人,他在发展晨星公司股票评级发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本书通俗易懂,系统地讲解了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和各种财务、估值指标,并且在后半部分详细分析了各种行业股票的特点。几乎是面面俱到,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启蒙,对老手来说又是启发新思路的明灯。

因此,这本书在豆瓣取得9分的高分就不足为奇了。

书我只看了一半,没有读完,但是书的前言部分的一段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这是一段描述美股历史的文字,我却感同身受,恍如历史重新在东方重现:

在短期内,股票价格受到大量与公司潜在价值毫无关系的因素影响而波动。我们坚决提倡关注公司的长期表现,因为短期的价格运动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回想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网络狂潮,优秀公司(当时也令人烦心)像保险公司、银行和房地产公司的股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格交易,即使这些股票的内在价值没有变化。而与此同时,那些尚未迎来盈利转机的公司却正在以数十亿美元的估值交易。

有没有感觉和现在的A股很像。

当我们翻看科网泡沫的历史,会领略到在新科技爆发预期推动下,市场参与者极度贪婪的表现。

当时的亚马逊很有代表性,它从1997年最低的15美元,最终涨到1999年一季度的360多美元,短短一年多时间翻了24倍。

雅虎从2美元,涨到28美元。

当时最得益的3个主要科技行业是互联网网络基建、互联网工具软件及门户网站,可以说,只要公司名字带com,根本不管什么基本面财务指标,全部乱涨一气。

而业绩出色、经营稳定的银行保险地产等公司均被市场抛弃,

比如知名的美国地产商帕尔迪,从1998年的12块多跌到了4块,到2000年下半年才重回涨势。

巴菲特的爱股富国银行,也从1997年高点19块跌到2000年的10块,几乎是腰斩。

当前的A股可以说走出了复制行情,以5G新基建为代表的中小盘科技股在一季度突飞猛进,虽然经历了一波下跌,但全行业PE仍在100附近徘徊。

而相比之下,地产银行保险等蓝筹股则被完全抛弃,估值一降再降。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不分古今中外、不分黄白皮肤,人性的方向永远是一致的。

当人们看到一个代表新未来的事物的时候,习惯性地非要在所谓“旧事物”上狠踩一脚,

非黑即白。

好像新科技可以和未来划等号。

殊不知,现在的新,一定会成为未来的旧;但现在的旧,不一定就唱不出新调调来。

美国的银行地产,从80年代就是几家在玩,90年代还是他们,到21世纪的今天,还是这几家。

它们经历过地产泡沫的破裂,经历坏账的激增,也经历过经济大发展的时候。只不过今年你跑到前面了,明年他跑到前面了而已。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从9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且各家大公司都有自己类似银行的金融服务机构。但是,玩来玩去也还是这几家。

这就是我对我们银行业放心的原因。坏账?随便来。大不了吃掉一两年的利润。你还想着我大A股巨头银行破产不成?

5、6倍市盈率的股价,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