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北海:过敏性鼻炎

 华民 2020-05-11

 过敏性鼻炎按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季节性或常年性过敏反应性鼻炎,其发病主要是机体对特异性变异原所产生的型变态反应,当特异性体质的个体接触特异性变异原后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IgE,后者与鼻黏膜肥大细胞受体相结合,机体即处于致敏状态,在发生过敏时,释放出大量炎性活性介质,引起特异性组织炎症反应,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鼻内刺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

中医按其临床表现认为属 “鼻鼽”、“鼽嚏” 范畴,中医认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虚则表卫不固,鼻窍不健,易致外邪异气的侵扰而频繁发病。如《东垣十书》说: “皮毛之阳本虚,故病喜嚏,鼻流清涕”,故本病初起多由肺卫气虚,而肺卫气虚亦源于脾肾不足,因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无以奉养于肺,则肺气虚弱,此为发病之本。治疗以补气固表为主,常用处方玉屏风散。

病例一: 王某,女,32岁。

初诊日期: 1900年9月23日。

主诉: 发作性流涕喷嚏5年。

现病史: 时觉鼻塞、鼻腔作痒已有5年,晨起遇冷空气即打喷嚏、流清涕,经西医院诊为 “过敏性鼻炎”,同时服抗过敏药、理疗均未减轻。平素眠纳尚好,大便偏干,小溲时黄。舌脉: 舌苔薄白,脉滑。

辨证: 风邪束肺,肺窍不利。

治法: 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处方: 苍耳子10g,荆芥穗12g,黄芩15g,杭白菊10g,藿香12g,炒防风10g,生甘草10g,乌梅6g,刺蒺藜10g,辛夷花6g,桃仁10g,茅根10g,柴胡10g,云苓15g,白术15g。

9月30日二诊,述服上药3剂后,鼻已通畅,清涕减少,但鼻腔作痒如故,喷嚏仍频,嘱其再进上方4剂。

再来诊时鼻痒减轻,喷嚏时作。肺合皮毛,此患病程已久,表卫不固,易受风袭,久连于肺,肺以鼻为窍,故喷嚏不止,故进上药7剂后,祛邪之力已够,可于疏风宣肺之时,再拟用益气固表佐以扶正,以期达到远期疗效。

用药: 防风10g,黄芪30g,白术12g,苍耳子10g,荆芥穗10g,黄芩10g,刺蒺藜10g,生甘草10g,茯苓15g,桑叶10g,辛夷10g,蝉衣10g,大枣10枚,桃仁10g。

上方连服14剂,共服21剂药诸症悉除,随后嘱其长服人参健脾丸以巩固疗效,追访年余未复发。

按语: 过敏性鼻炎多由风邪侵袭肺卫,郁而化热,有受凉或者异味刺激突发的特点,治疗多用疏风清热、宣肺通气之剂。

防风: 辛温散风,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药,此处取散风解痉之意。

苍耳子: 温和疏达,发汗散风祛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 (是治鼻渊之要药)。

荆芥: 既可散风寒,又可疏风热,还可清血分之风热、风毒。

黄芩:清热燥湿,以清肺、大肠之火热,适当配伍能清五脏六腑之邪热。

蒺藜: 有祛风止痒解痉之功。

辛夷: 芳香辛温,善散风邪而通鼻窍,入胃经而引胃中清阳之气上达头目。

藿香: 微温芳香,发表不峻烈,化湿不燥烈,在此取其平散表邪,和中化湿。

甘草: 补脾润肺缓急,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茅根: 清热凉血,清肺热。

柴胡: 芳香质轻,可升可散,具升发疏泄之性,在此取其升散之性助辛夷等疏泻肺热。

茯苓: 补心健脾益肺,利水通窍除邪热,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即能扶正又能消肿。

白术: 健脾补中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川芎: 活血行气,升散祛风。

蝉衣: 祛风解痉,散邪表出。

菊花: 味苦微寒,寒中有甘,可升散肺经风热,清泄肝经之热,常用于外感风热,头痛目赤。

生芪: 补气生津生血,升阳,固表止汗,消肿利水,托毒生肌。

白芍: 敛阴柔肝,泻肺利水。

葶苈子: 苦降辛散,泻肺利水。

川椒目: 利水消肿,平喘。

豆根: 清泄肺卫之火,解毒,利咽,消肿。

在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考虑到固护卫气一面,而脾气充中,后天之本对卫气营气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初诊进以祛邪为重的4剂药后,病人仍觉鼻痒喷嚏,因病人卫表不固,风邪袭之流连难去,故再拟药方时以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以求固本,用荆芥穗、刺蒺藜散风祛邪以治其标,宣敛益气兼顾,后用健脾之剂巩固,故可获远期疗效。本病早期单发时多有遇冷、热空气及刺激气味后打喷嚏 (此可连续不断),流清涕,重者可伴头痛、头晕。如果早期初发不治疗,可迁延发作,而导致过敏性哮喘。此类患者鼻黏膜及呼吸道黏膜一般处于高敏状态,其纤毛上皮功能 (如湿化、加温、净化功能) 减退,上皮细胞对理化刺激产生反射性通透性增加,细胞液渗出,故而出现一系列刺激症状。西医治疗往往依靠抗敏药物及激素类药物,其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避免复发,尤其是某些顽固病例,用中药治疗往往可以延长发作周期,有的尚可几年不发。

病例二: 刘某,女,30岁。

初诊日期: 1990年12月。

主诉: 产后出现鼻痒、喷嚏流浓涕3年。

现病史: 3年前生产后每遇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即发作鼻痒流涕、喷嚏,有时喷嚏连发数十个,伴头痛、气短,发作不分冬夏,且平素极易感冒。

舌脉: 舌苔薄白,脉滑数。

辨证: 肺脏气血不足,无以固护表阳,鼻窍失其所养。

治法: 补益气血,固摄表阳,宣通肺窍。

方药: 党参12g,生芪30g,当归15g,川芎12g,荆芥穗12g,防风12g,刺蒺藜12g,苍耳子10g,生甘草10g,菊花10g,白芷10g。

7日后复诊时,诸症减轻,效不更方,嘱其复进原方7剂,再诊时诸症悉除,唯觉活动后气短,病人为产后得病,本为气血亏虚,后期予益气养血之剂调理,必有疗效,故用下方:

党参12g,生芪30g,当归10g,川芎12g,白术15g,生甘草10g,云苓15g,熟地20g,炙甘草10g,大枣7枚,龙眼肉10g,杭菊10g。

按语: 本例患者于产后患此病,气血虚弱。过敏性鼻炎一病虽病证表现在鼻,但其根源却不能离之脾肺,脾为后天之本,提供血的来源,肺朝百脉,其营养得助于脾血,况产后已致气血不足,更易于患疾病,故治疗时必遵循“治病求其本” 的中医原则,本例方中用党参、生芪、云苓、熟地、白术等益气补血健脾以治其本,当归、川芎既补血又活血、枢转气血,又用荆芥穗、刺蒺藜、苍耳子、防风等药,疏风止痒,与现代医学抗过敏治疗有异曲同工之效。

病例三: 董某,男性,42岁。

初诊日期: 1982年2月。

主诉: 患者经年交替性流清涕、浓涕,遇冷风喷嚏,伴鼻塞头重已十余年。曾在鼻科诊为“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并予手术割除息肉,症有暂缓,但未经一年,又有新发,且有加重之势,并出现胸闷、气短。来诊时舌脉: 舌苔薄白,脉沉滑,面色黧黑,唇甲色暗。

辨证: 脾虚痰盛,久蕴成结,毒邪壅盛,肺气失宣。

治法: 健脾益气,化痰散结,清热解毒,宣肺通窍。

方药: 白术10g,土茯苓15g,陈皮12g,白芥子10g,菊花10g,芥穗10g,刺蒺藜10g,赤白芍各10g,苍耳子10g,生芪30g,藿香10g。

复诊: 上方进7剂后,涕止鼻通,但喷嚏不止,再拟方时重用补气活血、化痰散结之剂。

用药: 生芪30g,当归15g,土茯苓15g,赤芍20g,白芍10g,刺蒺藜15g,苍耳子10g,菊花10g。

上方进7剂汤药后,嘱其再用上方7剂量共研细末为丸,慢效调服,可预防发作和病情加重。

按语: 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反复发作并感染时,可同时伴鼻窦炎,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伴有鼻息肉,切除后复发率很高,这不但影响通气且有恶变之嫌,用中药治疗可使症状缓解,延缓息肉复发的速度,在临床是可行的,中医认为鼻息肉多是气滞痰凝血瘀,治疗时要重用化痰散结、行气活血之剂。另外,也不可忘记佐些祛风通窍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