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文化”初探——有庳(今双牌江村一带)(1/2)

 孟溪ProbeT连山 2020-05-11
刊发日期:2020-05-11 语音阅读:

◇唐彦

编者按

      近年来,双牌县政协联络县内外专家学者,着力发掘“和文化”、地名文化、民俗文化、“象文化”,取得丰硕成果,出版专著多部,获得中国伦理学会颁发的“中国和文化之乡”称号。近期,县政协又编辑出版《象封有庳》一书,是首部有关舜帝之弟象在永州史迹及其文化影响的专著,本文系其中一篇,特引以为读者赏鉴。

1.jpg

翻开《零陵地区志》大事记,可见其记载第一件大事就是“舜帝封其弟象于有庳(一作有庳,即今双牌江村一带)”。也就是说永州市有史以来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在当今双牌土地上。由于时间的久远和历史的变迁,“象”的形象和“象文化”的脉胳越来越模糊。作为当代政协人,有责任将当地重大历史文化挖掘打捞出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特撰写拙文,以抛砖引玉。

一、“象”与双牌的渊源

象也称象王,舜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娶妻生象。”“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孟子·万章》载:“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山海经》载:“有庳圩,象所封地也”。

根据这些记载,象应为舜帝之弟,并被舜帝封至有庳的地方为王无疑。

那么“有庳”在哪里呢?汉《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嶷,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据《辞源》注释:“有庳,古地名,也称有鼻,又有鼻圩,鼻亭。相传舜封象于此,故址在今湖南的道县北,立有象祠。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薜伯高毁去”。《辞海》对“有庳”的解释与《辞源》大体一致。据明《永州府志》“舜封弟象于有庳,即今道州地。州北六十里有象祠,土人水旱必祈。”据《道州志》记载:象祠在州北五十里江村,即鼻亭庙。由此可见,“有庳”直指道州江村。然而,江村于1969年划归新成立的双牌县。1986年的《零陵要鉴》载:“相传舜灭三苗,受禅部落联盟首领,其弟象封于有庳,即今双牌县江村一带。唐以前,这里有象祠,唐元和六年,道州刺史薜伯高毁之。”这些史料说明,“有庳”就是指原道州现属双牌县的江村。

象封有庳(江村),不仅有文献记载,且江村一带有许多与象有关的遗迹和传说佐证。比如象王庙、鼻祠、鼻亭、鼻圩、鼻滩等。江村镰涛湾曾有石碑刻“有庳古封城”。清《道州志》载“庳亭即庳圩,在道州北六十里,道旁有穹碑敕'古封有鼻圩处’六字,故名”。说明有庳国都就在江村访尧一带。尤其是江村及道县,自古有百姓供奉“象”的习俗。清代诗人董延恩写的《舂陵道》诗云:左右山联脉,群峰若列营,南巡虞帝迹,有庳古封城。

特别是江村的“有庳祠”更能说明问题。有庳祠,当地人又叫象祠,象王庙。是历史上专门用来供奉象王而修建的。它是象在江村一带活动过的最有力的证据。

据传,舜理政后封象于有庳,受舜德感化,象改邪归正,在治理南蛮“三苗”的方式方法上,改武力征讨为“泽加于其民”,使人们安居乐业。有庳百姓对象感恩戴德,为了纪念他,就自发修建了象王庙,供奉象王神像,水旱必祈,香火不断。直到唐朝元和六年(公元814年),道州刺史薜伯高以“淫祠”而毁之。并请时被贬永州做司马的大文豪柳宗元撰文《道州毁鼻亭神记》。此文开首就说:“鼻亭神、象祠也。不知何自始立,因而勿除,完而恒新,相传且千岁”。大意是:象祠始建于何时已不知道,相传是千岁了,并且未被毁除,保存完好如新。据载,薜由刑部郎中来道州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建文庙;二是毁象祠;其名为“除秽革邪”,“去乱即治”,其实独尊儒教,为统治者服务。当地百姓对毁象祠虽很反感,但又迫于强权无可奈何。待薜走后,百姓又自发重新建庙造祠,香火复旺。特别是到了明朝,进行了多次大的修复。清《道州志》载:“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道州知州李嵊慈撰写《重修象王祠碑序》”,碑刻于祠内。据《双牌县志》载,柳宗元写的《道州毁鼻亭神记》也碑刻于祠内。两文均可在县编的史书中查找到。

据考证,明朝修复的象王庙保存至1961年双牌水库水淹前,该庙座落在江村镇访尧村河对面古树掩映的金沙滩上(现名象王岛),祠庙一正两横,坐西向东,正堂供奉鼻亭神像,两边排列文臣武将,前面傍水是一个大戏台,中间有一个30余亩的沙滩,祠内有许多历代碑刻,可容数千人举办庙会活动。《双牌县教育志》载: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二月,道县下北乡(今江村镇地带)创办了下北乡高等小学堂。校舍设华灯寺。是双牌县最早的学校,也是道县(当时江村归道县管辖)最早的学校。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迁至访尧村对面的有庳祠。民国廿四年(公元1935年),学校更名为下北乡高级小学校,简称“北高”。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学校有学生142人(其中女学生31人),教职工7人。1950年,学校更名为镰涛湾完小。建立有智乡后,学校更名为道县有智乡中心小学。可见当年象祠规模之宏大。

据考,象祠在贵州省的黔西县也有一座,目前应为全国唯一仅存。据载,明正德三年(1508年),当地土司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应苗民之请,重修象祠,邀请被贬贵州龙场驿丞的王阳明写下了千古名篇《象祠记》,并亲笔书写刻于碑上,文章收录进《古文观止》一书。据传,贵州黔西的象祠,始建三国时期(传说诸葛亮带有许多来自有庳的士兵及家属,到贵州后他们想家,为此建象祠。另一说始建于陏朝)。在清初遭破坏,现存的象祠,也是在改革开放后近年来重建的。即使溯源到三国时期,此象祠也是“有庳”象祠派生出来的。

综上所述,双牌土地的历史上的确存在“象文化”。史书记载和当地的遗址传说便是证明。

明朝王会《江村》诗云:“有庳数千载,人犹说象王。江村存庙貌,野老共蒸尝。傲德应非古,神明今有常。绾符淹旧国,瞻拜几徜徉”。

二、象是恶人还是好人

象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说恶者有之,说善也有之,以致至今善恶难辨。

说象是恶人、坏人,主要依据是司马迁的《史记》和《孟子·万章》有“父顽”、“母嚚”、“弟(象)傲”的记载,有唐时道州刺史薜伯高毁象祠的历史事件,还有柳宗元《道州毁鼻亭神记》说的“象之道,以为子则傲,以为弟贼,君有庳,而天子之吏实理。以恶德而专世祀,殆非化吾人之意哉!”更有文献记载象年少时与父母一起欲谋害舜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叫舜回家修仓库屋顶,他们抽走楼梯在下面用火烧;一个是叫舜挖水井,他们在上面“落井下石”。这两个故事经久流传,至今仍在九嶷山舜帝陵内作壁画展示。

这些记载或故事的真伪无从考证。就算是真的,“弟傲”也属象年少之时所为。在舜理政后,不计前嫌封象为有庳国君。象到有庳后痛改前非,把有庳治理得很好,受到地方拥戴,百姓修象祠祭祀就是最好注脚。也就是说,象年少时“傲”,并加害过舜,但象后来改恶从善,成了一个“明君”、“好人”。

据考,象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君:其一,将中原的农耕文明传到南蛮地区,教授民众捕鱼、狩猎、稼穑、制陶、制茶等技术,教化民众,施以德政,深受百姓拥戴。“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安于其位,既死而民怀之也。”(王阳明《象祠记》)其二,在加强与南方蛮族同中原的交往中功勋卓著。他是最早通南蛮语言的中原官员,并将中原官话传到南方;为纪念象,夏商周时期把从事中原与南方民族交流的使者称为“象”。《礼记·王制》中记载:“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其三,为加强三苗地区与中原部落交流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变原来连年征讨到后来德化三苖,和平共处,实现了三苗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其四,象发明了象棋。一说,相传象棋是舜与象小时候玩的棋子游戏演变而成;一说象到有庳后悟得了和平共处之道,发明象戏,供人娱乐消遣,后经历代演变,定型为以象命名的中国“象棋”。

总体来说,象少年顽劣,封之有庳后悔过自新,造福一方,是一个“浪子回头”改邪归正的典范。有功有过,功大于过。其实,在王阳明的《象祠记》已对象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意思是唐朝拆毁象祠,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明代道州知州李嵊慈在《重修象王庙碑序》中讲的更加明了,“既代之,后象去其傲,而象已圣矣。”

三、象与舜帝南巡

目前,学界关于舜帝南巡的动因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了却夙愿。舜帝曾多次巡狩,但南巡只到过洞庭,也有说只到过衡山,因此老来决心“填补空白”,南巡直达南疆。二是德化“三苖”。三是回避大禹。大禹治水成功,摄政以后,功高震主,为免生矛盾,远避南方。四是为探望其弟“象”,也有说凭悼象。这些说法都有道理。那么舜帝为什么不远万里南巡至永州?为什么选择永州作为晚年的活动区域?为什么逝于永州、葬于永州?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象的封地有庳古国的方位和范围以及与永州的关系。据新浪博客史学家公孙先生《舜帝逝于弟弟象的封地》一文中说,“象所封地大约应为洞庭湖之南,桂林之北,沅水与湘水之间的土地,也就是今天湖南、广西交界处一带。”据湖南科技学院潇湘文化专题网《舜帝为何南巡》中说,“有庳的地域,大至为南岳衡山以南至萌渚以北的潇水湘江流域。”据永州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刘翼平考证,有庳“管辖范围大体为今衡山以南,九嶷以北,郴州以西,桂林以东,有庳故址位于今天永州市江村镇。”上述说法大致相同,有庳古国的方位和管辖范围,也就是以古代零陵郡、今天的永州市为核心的湘南地区。

我认为:舜帝南巡主要是奔象而来,象的封地有庳就是他南巡的目的地,其弟象才是他“巡狩”的最终目标。

分析舜帝南巡线路图,目的地直指象的封地“有庳古国”。

根据专家研究,舜帝南巡的路线图,是从舜都蒲阪出发——风陵——童关——商洛——十堰——武汉——岳阳(君山)——长沙——韶山——衡山——衡阳——永州,再在永州一带活动,根据线路图分析,从蒲阪到永州,几乎是一条直线,在其它经过点,也未作长时间的逗留。到永州后,就在这个范围活动,既未继续“南巡”,也未东进西进,可见,他南巡的目的地就是“有庳古国”,即今天的永州一带。

分析舜帝南巡活动的主要区域,范围就在象的封地有庳古国。从舜帝南巡的遗址和传说来看,永州这块潇湘大地是舜帝南巡的主要区域。境内有许多与舜帝南巡活动有关的地名。比如,东安的舜皇山,大庙口,宁远的九嶷山九峰中的箫韶峰,娥皇峰,女英峰,宁远的西江的皋陶庙,蓝山县的主要河流称为舜水,还有南风坳。境内湘江、潇水流域有数处湘妃岛,湘妃庙。同时,民间流传许多舜帝的传说故事,如《访何封候》、《教民制茶》、《腰斩孽龙》、《悲风鸣条》、《二女寻夫》、《荆竹扫墓》,还的斑竹的传说,箫峰下奏韶乐,南风坳上歌南风等等,这些民间故事传说,都是代代相传。说明舜帝在这块地方活动时间久范围广,所发生的故事多且深入人心。舜帝将有庳当作了养老的家园,没有看到他有离开的意思。

1401103_chenchao_1589113485921.jpg

舜帝南巡线路图

分析舜帝崩葬之所,地点均属象的封地“有庳古国”。据《史记》记载,舜帝“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查阅百度百科词条,“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山,北连衡岳。”可见,舜帝驾崩地苍梧,即是九嶷山,苍梧九巍均在有庳古国的域内属今天的永州。据史学家公孙先生《舜帝逝于弟弟象的封地》一文写到,“舜帝的晚年,大禹当了摄政王,统管一切,而舜帝则因为某些原因被迫去弟弟象的封地上'养老’去了。”“舜帝晚年应该是在弟弟象的封地上安度晚年的。弟象也被哥哥舜帝的举动所感动,舜帝去世后,象亲自到舜帝墓祭奠,留下'鼻亭’、'象庙’。而所谓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不过是后世史家'为尊者讳’,以显示舜帝至死都是大权在握而已。”

四、有庳故地——双牌做好“象文化”的几点建议

成立象文化研究会。县里聘请县内外对象文化有研究的人士,组成研究会,进一步考证象王、象王庙、有庳古国等历史沿革;进一步论证象与中国象棋、象与南方语言、象与舜由不和到和好的价值意义及舜帝南巡与象的关系等等。并将研究成果或撰文发表或编辑成册。

举办“象文化”研究活动。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双牌开展“象文化”高峰论谈。

恢复有庳祠。这是当代人的责任。采集好原有庳祠建筑信息,合理选址,认真规划,科学布局,发动社会力量捐建。并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形成新的景区景点。

做足象发明象棋的文章。进一步论证象是象棋的发明者,进而做实双牌是中国象棋的发源地,适时举办全国性的中国象棋比赛等活动。

大力宣传象文化。要做好正面宣传。大讲象封有庳,就是封在当今双牌江村一带;大讲象的功绩,破除“恶人”说,讲清象少年“弟傲”后来变好,并造福一方,受人景仰;大讲象王庙并非“淫祠”,它是有庳人祭祀象王功德,教化人们弃恶从善之场所。

链接

大作拜读完毕,引经据典,资料翔实,看来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双牌发扬光大“象文化”我觉得很有必要。象,有庳,一个人与一个地方,五千年传说至今,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远古时期虽然没有文字,但一些传说实际就是录,我们现在来分析远古的一些传说,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基本是有迹可寻的。那么双牌发扬“象文化”,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我极力赞成文中观点,尽快组织实施,为双牌,为永州,在文化建设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永州市文联原主席、作家 李长廷

大作拜读。有新意且论证充分。“象文化”的确值得挖掘,双牌、道县应当还有更多的象文化因素可深究。道县的鬼崽岭应当也与“象”有关。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评论家 陈仲庚

1400719_chenchao_1589114479975.jpg

今日象王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