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向何处去|冯建军:疫情之后,“德育”应该加强什么?

 昵称30214245 2020-05-11

作者简介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疫情之后,“德育”应该加强什么?





 作者:冯建军




本文由《基础教育》授权发布

疫情是一场大考,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检验。抗疫的过程既彰显了灿烂的人性光辉,也暴露了人性中的阴霾。反思人性中的阴霾,应该成为疫情之后德育必须加强的重点。

第一,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建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包括非典、埃博拉和新冠病毒肺炎在内的许多疫情,都因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所引发。虽然疫情由野生动物引起,但责任不在于野生动物,而在于人类贪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固然,严格执行野生动物法可以强硬地制止这一陋习,但其根治还在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认识人与其他生物在自然界的平等地位,改变人类对自然的傲慢和征服的心态,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二,重视生命教育,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在抗疫关键时期,看到每天攀升的确诊病例和死亡数字,人们都会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力。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相信经过这场疫情,每个人都能感到活着多么不易,也是多么幸运,从而倍加珍惜生命,积极生活。生命教育不只是因疫情而发生,而是因疫情得以更加受到重视。生命教育教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积极生活,过好生活每一天,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

第三,重视危机教育,增强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人类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危机随时可能出现。短短的十几年,我们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它们都是我们经历的一场场灾难和危机。危机可以预防,但危机发生后,我们不能躲避。面对危机,不应怨天尤人,而应积极应对,把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使之成为磨炼生命、砥砺成长的资源。风会吹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度过“危”就是“机”。人只有在克服和战胜危机中,才能实现重生。危机教育,就是要从积极方面认识危机的教育价值,掌握危机应对的知识,提高应对的能力,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

第四,加强公民理性教育,做一个理性判断的公民。抗疫中,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看到,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的人不辨真假,墙头草式的无所适从,转发和传播各种谣言,反映出了公民的理性不足。增强公民理性,就是要使公民做一个理性公民,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会判断真假,说真话、实话和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另一方面,要增强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

第五,加强公德教育,做文明有爱的公共人。现代社会有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分,两种生活领域遵循不同的规则。疫情发生后,为了有效遏制疫情,私人生活受到限制,公共生活更加凸显,甚至使私人生活都带有公共的属性。疫情中,无论是出门不带口罩、不听劝阻,还是隐瞒病情、谎报行程等,都暴露了公民社会公德的缺失。文明的公共生活,必须加强公德教育,强化公民的公共意识、文明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做到遵守公共规则、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共生活、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全文发表于《基础教育》2020年第3期,转载引用时敬请注明出处。

感谢阅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