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遇到困难,阻碍我们行动的是什么? 在成长或改变的路上,你是否曾经也有这样的体验; 痛下决心,今晚开始,就不再熬夜,可过了没几天,又旧病重演,依然熬着夜,下次还着说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 有时你也会热血沸腾地说,从明天起,开始健身,结果坚持了不到7天,行动就被搁浅,偶尔看到自己的健身计划,赶紧收起来,不忍直视…… 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或者打了一针鸡血,于是脑洞大开,决定改变,顺手还发了条朋友圈,努力遇见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结果到最后,只看见了一个更狗血的自己。 … … 知识付费时代,不少人学了很多东西,却做不出来;或者干脆没有去做,只是学完后收藏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困难,阻碍我们的东西可能很多很多,不过,我们并不缺乏方法,而是缺行动。 这些我们都知道,但是有没有人再多问一句——在认知和行动之间,缺乏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会拿到方法就能用,而且用得很好,而有些人就是束之高阁? 知道却做不到,听听管理大师怎么说 有人说,知道做不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行动力不够,一个是理解力不够。 原来我们总觉得,知道了,下一步就是去做,做不好,要不就是理解不到位的问题,要不就是你执行的不够彻底的问题。 不过,《知道做到》这本书的作者肯·布兰佳、保罗·梅耶和迪克·卢赫,肯·布兰佳是和彼得·德鲁克齐名的管理大师,是《一分钟经理人》的合著者。 在《知道做到》这本书中讲述了我们知道却无法做到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信息超载。 对于那些只接触过一次的信息,我们通常只能记住其中一小部分。要想真正了解一个领域,我们必须透彻的吸收一些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 第二个原因:消极过滤, 由于在年少时并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所以我们开始对自己和其他人产生怀疑。 自我怀疑让我们开始对所有的信息进行过滤,无论是从图书、录音、视频、培训班中获取的信息,还是从谈话中获取的信息。 在过滤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会犹豫不决,会封闭自己的观念,让自己带有先入之见和批判的心态,甚至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所有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 第三个原因:缺少跟进 接触了新事物之后,如果我们没有制定一个跟进计划,我们很快就会恢复旧习惯。 成功人士总是非常渴望学习,并且会制定一份相应的跟进计划。你不能只是偶尔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行动当中。要想真正看到自己进步,我们必须制定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 还有其它的答案吗? ![]() ![]() 知道却做不到,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早在1977年,心理学大师班杜拉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发现一些人虽然很清楚知道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 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里的自信。 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亲历的成败经验 : 亲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让人信心满满。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现在很多人对学习失去信心,其实主要就是在学习的路上一直是信心不足的。 所以,想提高一个人自我效能感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刻意创造机会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开始,多增加成功的经验。 ▪替代性经验 : 看别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相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我们用成功人士的演讲、课程、书籍……都是希望可以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让自己少走一弯路。 ▪社会说服 : 就是身边其他个体的劝阻和说服。他人的说服力在降低自信方面的效能,远远比提高自信方面大。 比如一个减肥的朋友,每次当她要下定决心不参加聚餐时,身边的朋友会调侃道:减啥减,看你瘦的,或是说支持你,吃了这顿饭再开始…… 为什么常常失败,其实最大的原因是,自制力太差,诱惑太多,太难忍不住了。 ▪情绪和生理的影响 :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信。 一个人生病、疲劳、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容易有自我效能降低的感觉。 同样,看励志电影、看鸡汤文都是从情绪方面来提升自信。 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是喊出来的,它需要同时从这4个方面共同努力,第一个是成就事件,第二个是替代经验,第三个是社会说服,第四个是优良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知道却做不到,我想,可以把管理大师和心理学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放在一起。 对自己要提升自我效能感,对外要小心信息超载,消极过滤,及时跟进和复盘。 这就是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要给你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