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下对联创作存在的问题到底是谁的问题?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当下对联创作存在的问题

到底是谁的问题?

王永江

老干体


你们的问题,写的啥我都看不懂,不为人民群众服务!

你们的问题,有时间你还是写标语去吧,别糟蹋对联了!

性情联



对联圈虽然圈子小,但是三不五时地就有人就对联创作与欣赏进行一些辩论或者交锋。在大部分情况下,辩论双方都有些鸡同鸭讲,各说各的,也都不服对方的说法。辩论来辩论去,都没有深入解答一个问题:当下对联创作存在的问题到底是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分析,看看是否能得出一个结论来。

我总结了一下大家辩论涉及到的问题分类,基本是围绕以下几个点:一、对联文体的问题;二、对联作品的问题;三、对联作者的问题;四、对联读者的问题。现在我们分析下,到底这几点里面哪点有问题。



一、对联文体的问题



针对对联文体之说,有些人在不遗余力地将对联纳入到传统文学文体的范畴之内而努力;也有人在努力地将对联刻画成入不了文学之流的所谓文字游戏、民俗、民间艺术等范畴。

客观分析这两部分人,前者更多地是关注清代民国繁盛时期对联的创作,对此了解较多,而能够理解对联的文学性的特点;后者则更多地从民间渠道尤其是现当代以来对联的发展情况而论。

这恰说明,因为在历史上对联从繁盛到后来凋零的这个过程,让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断层,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也出现了断裂。

研究对联,绕开清代繁盛时期不谈,就好比研究近体诗绕开唐代不谈,研究词绕开宋代不谈,这本来就是文学研究不应该出现的问题。虽然对联发展到现当代出现了断层,但我们动不动就挂在嘴边的“国学复兴”难道不就是在说复现它们的兴盛的意思吗?难不成我们是为了把诗词对联都复兴成口号、标语、白话文?

因此,我的观点是:对联的文学性不容置疑,从它的繁盛时期的创作特点很容易可以看得出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复兴的,而不是去鞭挞的。



二、对联作品的问题



现在谈到对联创作,总有人不自觉地将对联分为所谓征联体、老干体、性情联等等,仿佛这几种对联就如同绝句、律诗、古风等古诗分类一样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并列存在似的。

其实不然,本来在这几个词汇被创造并运用的时候,是存在一个“鄙视链”的,即通常情况下,从文学性而言老干体弱于征联体,征联体弱于性情联。这绝对不是并列的三种对联种类。但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就刻意混淆这个关系,让不明读者以为这几种形式都是正常的对联种类。

在这种情况下,老干体们更可以大行其道地写老干体并仿佛可以名正言顺地批判写性情联的,堂而皇之地踩踏秉承对联文学性的联作了。

在诗词圈也有老干体,但往往是如过街老鼠被人喊打,比如之前出过一些热点“老皇皇”等事件,都被圈内批判的体无完肤。相反,对联圈则没有这个氛围。

因此,承接第一点来说,因为文学性的对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断层,从而形成一大批没有啥文学性的作品流传开来,再加上有些人的鼓吹,形成一种假象,即对联就应该写得直白无味。并且这部分人数众多,从而形成了很大的声势,劣币驱逐良币,让真正遵循文学性创作的作者们反而受压制。

前一段有人就发了一篇文章,猛烈批判所谓“文学性”对联的“联八股”问题。我的观点是:

第一,一个作者如果向着文学性的方向去创作对联,这个绝对应该鼓励,而不是批判。因为他在走正道。

第二,即使走正道,但创作水平的提高总不能一蹴而就,总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个我写过多篇文章指出目前对联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堆砌、逻辑乱、立意扯等。

第三,这些问题不是对联文学性出了问题,而是创作者因为水平还不够而创作出的作品本身的问题。

第四,我们中国楹联论坛办过多期学堂,我也开办多期问花学堂,我们的经验是,一个作者,只要多加磨练,水平总会提高。而一部分作者更会达到成为一个优秀对联创作者的程度。

综合来看,我的观点是:毋庸置疑,老干体就是创作水平最不达标的作品。包含文学性的对联作品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追求的目标,但是要达到很不易。所以我们才一直倡导大家:发现对联之美。



三、对联作者的问题



关于对联作者的一部分论述,在上面第二部分中已经有些涉及。

我记得叶嘉莹先生曾说过,要充分欣赏诗词的美,关键问题是要做到跟诗词作者在同一个阅读背景下,否则作者很多的意象或者用典,你都无法正确理解。放到现在来说,那就是要想正确地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就应该多积累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才是文学创作应有的态度。

遗憾的是,当今很大一部分对联作者,古典文学素养积累非常有限,因此无法创作出古朴、自然、有感染力的作品。这也无可厚非,但偏偏有很多人拿无知当勇气,认为自己创作的接近于标语的作品才是主流,才是正规军。我就只想说一句,你听过一个国家是个人就能当作家的吗?除非你自诩为某某家。

目前对联圈的很多创作问题其实都是作者问题,由于对联创作门槛看似很低,因此有很多有兴趣的人都较为轻松地能够踏入,他们数量多,创作的不够成熟的作品也多,这就成为有些人诋毁所谓文学性对联作品的证据。但殊不知,老干体的创作者们更是极其泛滥,这些人是最难被引领与说服的。我想说,朝着文学性之路的创作不是终点,只要努力积累,总会有成熟的一天。而这也是目标。



四、对联读者的问题



对联是个小众文体,圈子不大,往往对联读者本身也是创作者。有人说,对联要为广大老百姓服务,要让他们都看懂。这是个伪命题。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懂平仄对仗吧,这一点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懂对联呢?诗词多年来都在课本中出现,受过教育的人就能背几句诗,但这不代表每个人都能看懂诗词。而且这也不是必要的。文学,从来都是有一定欣赏门槛的。

其实有人说的懂,仅仅是指意思让所有人明白。但这也难,除非你说大白话。那干嘛写对联呢,直接写公开信就完了。

全国这么多亭台楼阁挂的联,大家公认的优秀的联,不用说普通读者,专业读者也不敢说都搞得百分百明白。这很正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督促你去感受去学习去提高审美。相反,如果全国所有的名胜都挂上大白话,那像什么话呢?

或者你看一本小说,里面全是大白话流水账,毫无文学性可言,识字的人就能看懂,这还称其为文学作品么?还能陶冶情操不?

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哪怕是最接地气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以所有人都懂作为其创作目标。只有那些自己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又喜欢颐指气使的读者才会去要求作者的创作迎合他自己的浅白。

要想欣赏文学作品,不是要求作者去迎合自己的无知,而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养。只有在创作者与读者都努力提高的前提下,对联这种文体才能真正地复兴并重现辉煌。否则,只是一场玩笑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