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振奋!一句话让我学会如何管孩子,越管进步越大.....

 开心就好uufsg6 2020-05-12

大家好,我是赵老师。

10年时间见过无数父母,发现真正困扰每一对父母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

  赵老师,我到底应该怎样管他呢?

以及由此而来的:

“要不我就不管他了......”的“放手”

和“可是不管不行呀!”的“纠结”。

当然,“管”是毋庸置疑的!

父母如果只是给孩子吃,给孩子喝,那就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养小动物。

连绝对讲父权的古人,都讲,“子不教,父之过”。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都是做父母最大的罪过。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上一代人拉着下一代人的手,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气、经验,带着他走过荆棘,走过高山,走过湍流而来的。

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薪火相传,没有这种智慧、经验、规则和爱的传递,那么,人类文明的精神命脉就会断绝。

这个重担,不单落在老师的身上,在今天这个过度关注知识学习的时代,其实,如何为人,如何做事的重任,更多落在父母的身上。

玉不琢,不成器。

一个孩子要顺利长大,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思考,走正道,会用心,脚踏实地做事的成年人,需要的正是他身边的父母,朝惕夕兴的用心。

如果父母在身边,而不去引导孩子,培养孩子,那么,孩子跟留守儿童又有何区别?

老话讲,老子英雄儿好汉!

我们讲,父母的高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能够走多远。

在教育上,放手不管和过度管理,都是不当的做法。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你可以发现:


从来没有一个孩子真正意义上认为他是不需要父母管的。

这句话很重要。

因为我们有很大一批糊涂的父母,居然认为孩子不喜欢你管他,不喜欢你教导他。

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看上去叛逆权威,蔑视习俗,追求个性和独立,其实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迷茫和恐惧也才是最大的。

在内心深处,他们其实迫切地渴望一个像教父一样的长辈能够给他们拨云见日,在纷繁复杂中,指点人生和命运的走向。

所以,你看,极端蔑视权威,和疯狂推崇偶像,就这样矛盾、复杂地落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让你看到他们坚硬背后的脆弱,桀骜不驯背后的迷茫和无助。

就像我们去年2016年走心课中,有一个在妈妈嘴里“有主意”“犟得很”“不听话”的男孩,走心几天,去找李波老师谈话,话未出口,泪就已经溢满眼眶。

平时的高冷、孤傲和叛逆,其实全是伪装,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能够走进自己内心的老师,就像弱小的自己,找到一位长辈一样,温暖、熨帖,却强大,感觉他可以包容自己的一切,又可以给自己指出一条光明之路。

所以,每一个孩子渴望的其实不单纯是父母的爱,父母的陪伴,更是父母的引领,父母的智慧,甚至关键时刻,父母对自己的严格。

所以,从真正意义上,我们应该探讨的,其实不是父母要不要管孩子,而应该是:

管什么?
怎么管?
每一个人生阶段管什么?
要管到什么度上?

那么,孩子们渴望的父母的“管”,和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句话就够了:


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温和但坚定地强迫他们冒点险去发现一个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现那些之所以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因为它们是游戏和幻想的产物,而是由于它们是现实的产物。


确实是一句话,但很长,很烧脑。

但是这句话却完整、真实、精确地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孩子,究竟在内心深处,渴望着父母给予他们怎样的一种“管”。

当然,这么水平高的话不是赵老师说的,而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在他的心理学名著:《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中讲的,赵老师看了,如获至宝,因为这正是我们阳明教育一直在做的,只不过在阳明教育内部,我们用一个词来表示相同的含义:

推动。

推动孩子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付出;

推动孩子去正视自己应该面临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到的不单是能力上的突破,更有在心理上的磨炼,以及在现实层面上的成就感,和对自己的肯定。

下面我们来谈谈埃里克这段话里的两个要点,希望给各位父母启示:

一个看法:

对孩子们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游戏和幻想的产物,而是现实的产物。

怎么样,很棒,很颠覆吧。

在我们传统的意识中,总认为孩子们喜欢的是游戏,和幻想,而对现实的世界没有兴趣。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极其渴望进入成人世界,现实世界。

甚至他们的现实感比我们成年人还要强烈。

不是吗?

眼里能够看到花花草草的是他们;

肯于为那些昆虫动物烧脑学习的是他们;

走在路边,能够看到无助乞丐、辛劳小贩的是他们。

当我们看到老师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

“这个老师能不能让我儿子的数学多考20分?”

而当一个孩子看到老师的时候,他关注的是:

“这个老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当我们谈到人生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

“我要买多大的房子,开多好的车。”

而当孩子谈到人生的时候,他们关注的是:

“我的兴趣在哪里,我想要做什么,才能让这个世界看到我?”

他眼里,看到的是全貌;

而我们看到的是被功利性裁剪过后的片段。

就像埃里克说的:

“恰恰由于它们的现实性和逻辑性,这些事物为参加成人的真实世界提供了一种象征意义,这是对事实的最好表述了。”

参与现实的世界,去做现实的事情,感觉自己进入了成人的真实世界,这才是孩子们内心中真正渴望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特别反感父母不尊重自己,把自己当无知的孩子一样来看待,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对这个世界讲:

“嗨,我在这里,我来了。”

只有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挫败,或者无视的孩子,他们才会退回到游戏和幻想中,因为在那里,他们感觉自己是“自由”和“无敌”的。

所以,身为父母,其实最大的价值就在于:

推动和引导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带领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获得成功和价值。

只有这样,这个孩子他的内心才是踏实而有成就感的,他的思想才会深沉而有力,他的精神才会勇敢而坚韧,他对你的信赖,才是不可替代的。

二、上面的想法带来下面的做法——

你要这样学会管孩子!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这段话——

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温和但坚定地强迫他们冒点险去发现一个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现那些之所以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因为它们是游戏和幻想的产物,而是由于它们是现实的产物。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

从父母这边来看是:

“温和但坚定”     “强迫他冒点险”

从孩子这边来看是:

“冒点险”

“完成自己再也没想到的事情”

“发现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是现实的产物”

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一种容易的“管”,这种“管”,它甚至很难,比起:

一言不合,“吼两句”;
一言不合,“踢两脚”;
一言不合,就絮絮叨叨“讲道理”;
一言不合,就要“由着他吧”,难度大多了。

它要我们“温和但是坚定地“强迫”他,而且要“冒点险”去发现一个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说实话,这是什么?

这要求我们父母真正勇敢起来,去面对所有应该面对的局面,不管好还是坏,都要目标明确,但是拥有无比耐心和毅力地去推动孩子完成蜕变和成长。

说实话,这句话道出了成长的残酷。

一个孩子在精神上的成长,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所以,没有人敢说,我是很容易就成人了。

成人,是要历尽艰难的,是要经受考验的,在心理上。

每一个最终成人,并且能成事的孩子,都走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路,才到达成熟、坚定和淡然的成年期。

没有这种磨砺,一个人,即便40了,也还是一个孩子,遇到困难就找娘。

有了这种磨砺,一个孩子,即便只有15岁,也会坚毅、果断、明智地担当起一切。

教育就是在炼心。

如果你既想要孩子学习好,又怕孩子学到很晚,身体熬不住,那么他的学习永远不会有突破;

如果你既想要孩子学会独立,又怕他吃不饱,喝不上,想要24小时监控他的生活,那么,他的自理能力永远不会有提升;

如果你既想要孩子成绩好,看到他学得艰难,又暗暗跟自己讲,“要孩子这么辛苦干什么,不学习也没关系”,那么,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攻克难关之后的快感。

记住:比紧紧抓住他不放,更让孩子灰心的,也许是你的放弃。

因为这某种程度上在告诉孩子,妈妈对你的能力有质疑;妈妈对你能不能挺过去有质疑。

说句实话,每一个孩子,既有幸福,欢乐的权利,也有吃苦受累奋斗的权利。

没有哪个父母拥有打着爱孩子,让孩子快乐的旗号,而剥夺孩子吃苦奋斗的权利。

因为,欢乐是人生,幸福是人生,战斗、努力,吃苦,也许更是人生。

未经锤炼的快乐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肤浅的,更是不值得珍惜的。因为在这样的快乐中,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每一个孩子,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他们的求胜心太切了,所以才会颓废;

他们的得失心太重了,所以才会放弃。

能够看到孩子追求背后的脆弱,我们才能温和而坚定地带着他走这段最艰难,甚至冒险的路。

温和,是懂他,爱他,是消解他的对抗;

坚定,是信他,助他,是亮明自己的立场;

温和而不妥协;
坚定而不生硬;

这两个词,互相对立,而又和谐地统一,让你看到引导孩子时需要平衡的两极。

这才是拥有大智慧的父母。

而孩子本人,他也才会在经历了考验,战胜了自我之后,发现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两条真理,那就是——

发现一个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发现那些之所以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因为它们是游戏和幻想的产物,而是由于它们是现实的产物。

并因此而收获到勇气、力量、信念以及做成一件事的经验和智慧。

最后:

相比游戏,学习是更真实的世界,

因为游戏是轻松的,而学习,往往需要逆水行舟!

相比学习,成绩是更真实的世界,

因为学习是交代自己,而成绩,是逐鹿中原,战胜自己!

相比成绩,工作是更真实的世界,

因为成绩是书本上的操练,而工作,是对你这个人全部的考验!

相比工作,人生才是一道大餐。

活着,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不管是对于一穷二白的穷孩子,还是拥有父母基业的富二代,每一个孩子要面对的,都是一场硬仗。

赵老师明白,身为父母,我们要的,其实不是那个分数,那个学习,那个大学,那个功成名就,而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人生这个考场上,在每一段人生经历中,能够不退缩,不放弃,历练出自己的坚韧和智慧。

所以,今天,埃里克老先生,给大家的这段话,我们要不要铭记在心,并且去践行?

讲真,有一种“管”,会让你的孩子一生都心怀感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