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热气津两伤, 表现为“四大症”, 张仲景的一方最为适用

 心心相印一一一 2020-05-12

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论》,本方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人参三两,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在《伤寒论》中都用于治疗阳明气分胃热炽盛证,而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则为症见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的时候,即中医界所说的“四大”已经是用白虎汤药力所不及,而必须用白虎加人参汤方可。

《伤寒论》原文第26条说:“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中风证,服桂枝汤,但是汗不得法,本应取微汗却致汗出淋漓,而出大汗必伤津液,致使胃中阴液亏虚,从而导致大烦渴,脉洪大,是邪盛而正气有所虚衰的表现,因为洪大之脉是来盛而去衰,来盛是邪热盛,是热邪鼓动气血的表现,去衰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故表现出胃热充斥内外伴津气两伤的虚实夹杂的证候。

《伤寒论》第168条说:“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条是太阳病经过误吐误下而传变而来。误治之后又过了七八日,病不解。这个病不解,不是表证不解,而是说患者还在病中。但是患者的疾病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先的表证已经没有了,现在变成了里证了。热结在里。一般来讲,这句话都是讲里有热,里有实邪,里热和里实互结。但是本条实际上并没有里实。是表邪内陷入里化热,即里热,是胃热弥散的表现。表里俱热。即患者表里内外一派热象。因为表邪内陷化热,里热肯定有;里有热肯定要排出来,要透到体表,所以体表也有热。里热是病的根源;表热是病的表现。总之是内外都呈现热像。

时时恶风。有恶风在就要首先考虑表证。但是,这里的恶风就不是表证,表证的恶风,是患者体表有寒,他本质上就是怕冷的,虽然来风了他会怕,但是没风的时候,还是有点凉飕飕的感觉。本条这种里热证的恶风,是内热迫津外越有大汗出,导致肌腠疏松,不胜风袭,同时热盛耗气,气不固表的原因。如果突然来一阵凉风,他就会觉得冷。所以里热证的恶风和表证的恶风是完全不同的。大渴。是里热伤津,消耗了津液,所以口渴非常厉害,它和一般的口渴完全不同,是那种渴得嗓子冒烟的感觉。故有“欲饮水数升”。舌上干燥而烦。这是描述里热和津伤的程度。不仅是感觉口渴,舌头直观观察也是干燥的,内热循经上扰心神故患者感到烦。

在《伤寒论》170条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及222条说:“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另《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中也说:“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几条就不详细分析了,总之,这些条文中,白虎加人参汤都被用于有内热炽盛,津气两伤病机的疾病。其表现以里热盛的身大热、热迫津液外出的汗大出、热盛气津两伤的口大渴以及里热盛气血涌动的脉洪大为特征,其实后世温病学所提出的白虎汤四大症,正是《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的四大症。张仲景提出了表证无汗不可用白虎汤的禁忌,当然,也包括此方在内。

本方所治为气分热盛而津气不足之证,故在白虎汤清热生津的基础上,加人参以益气生津。其方剂组成为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结构比较简单就是白虎汤加人参,加人参,其主要目的是养胃健脾,生津止渴。用白虎汤清热泻火,又加人参补气生津,另外也可扶助正气,防邪深入,同时也可防寒药伤及脾胃。和白虎汤相比较,此方更加适用于胃热炽盛、津气大伤的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四症。故王晋三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言:“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又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然后白虎汤乃能清热化燥”。

总之,本方方证以胃热津气两伤为病机,以四大症状为主要表现,为本方的适应证,故本方主要用于高热,大汗,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疾病。如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外感热病伤津的高热,口渴、夏季高热、多渴、中暑,以及糖尿病、神经性多尿、甲亢、神经性多食证等,只要属于胃热盛,气津两伤的病机都可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