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教育:回归本质 成就自己

 文摘d2ezza9y8a 2020-05-12

来源:正心正举微信公众号

文丨果其然

儒家说: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努力实现天道的要求,就实现了生命真正的价值。

道家说:死而不亡者寿。含义是生命虽然易逝,但如果精神和人格魅力依然对后世有所启迪,那么生命就不算结束,才是真正的长寿。

所以有关生命的教育,我国自古以来都有,即便“生命教育”这四个字由西方人提出,标志是1968年,唐纳华莱士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以实践他的生命教育思想。

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一直延续着借鉴西方现代生命理论的道路。但是距离华莱士确立生命教育已经52年,日本成了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而西方一直流行现代的犬儒主义,很多年轻人贪图享乐,安于现状。

这种情况颇具有讽刺意义:我们学来学去,发现老师还没我们自己的水平高,这其实也违背了生命教育的本质,因为真正的生命教育,是回归本质、成就自己。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如前文所述,自古有之,我国生命教育的实践,同样不可枚举。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充满了追求“生命大我”的先哲,无论他们最终是否实现了理想,都是对于生命教育之中成为自己的强力说明。

正是他们的孜孜追求,其思想和行为才能散发独特的生命魅力,这种魅力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基本心理,使得中华民族即使历经千年,仍然充满着喷薄而出的旺盛生命力。

启迪多元思维

但是到了现代,生命力依然蓬勃,但开始不那么具备个性。这是一个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物质极度丰沛的时代,高速与丰沛使得任何事物具备了双重性外表,一方面所有东西统统摆在眼前,仿佛唾手可得;一方面却又转瞬即逝,好像永远不能真正拥有。

而互联网的兴起,又强化了高速和丰沛,它暗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速成,一切的感受都可以复制。于是生命中的那个自我被互联网媒体迅速催化,诞生了和从前年代无法比拟的同一性,我们一方面做着自我感动式的麻醉,认为自己极具个性;一方面却发现心灵根本无法安放,独处的时刻只有自我逐渐溶解的空虚。

哲学家鲍德里亚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高仿年代,就连情绪和动机都是被植入的,即便自我感觉良好,直到浑然不觉。

鲍德里亚是在警告:物质的丰沛和互联网的光怪陆离无法替代自己,而是背叛自己,远离自己,长此以往的话,自我生命只会被挤压成平面的二维生物,生命教育将完全失败,走向虚无。

那该怎么办?

正心正举

老师——请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服从于生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生命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因子、教育契机,关注学生平凡生活、日常情感的同时,让“成为自己”与生命教育“无痕对接”。

比如去年,在南京某小学语文公开课的例子,就值得我们深思。

在此次公开课上,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冰融化了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回答是“水”,而只有一位女同学回答道:冰融化了,是春天。

同学们纷纷表示她的回答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是不对的,但老师却表扬了这位女同学,老师给同学们解释到:我们自身的感受是非常丰富的,而标准答案是唯一的,所以它不能替代我们的感受。

作为老师,她并没有照本宣科,盲目笃信标准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她积极的肯定在无形之中,给所有同学上了一堂美好的生命教育课——自我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忠于自我才是最好的生命。

学生——请警惕互联网的作用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根本性教育。

可是现在年轻人却常常忽视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课程言语无趣,内容太过宽泛。这当然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关,但在态度方面,却是如今的互联网氛围使然。互联网媒体的性质导致了这一现象,互联网的特性要求其快速复制,迅速增值,自然排斥深刻思考,更鲜有启发的意义。

而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处在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容易被浅显的思考所鼓动,更容易被虚假的现实所迷惑。所以对于学生来讲,警惕互联网的作用是生命教育的前提,毕竟真正的生命是由真切存在的现实所打造,而不是由虚拟世界刻意营造。

社会:请重视人文教育

生命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唤醒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传递关心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生命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讴歌人性的美好,探索人性的精妙。

但和生命教育一样,人文教育在实际的传播中,常常受到冷落和慢待。比如在学校教育之中,音乐课、美术课,以及文学鉴赏课等等人文课程,都是常常可以被侵占的科目,尤其是在重要的考试期间,人文课程第一个被彻底忽略。

表面上,是对生命教育的偏见和轻看;实质上,是对整个人文教育的不公和蔑视。这种理念本身,是认为人文教育与分数无法挂钩,不产生实际效益,所以根本不用重视,甚至可以被替代。

这其实是“功利化教育”的具体表现,将教育行为扁平化,将受教育的人群物化。扁平化和物化,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使人成为工具,而是使人进入更好的状态,拥有更为丰沛的生命维度。

所以要使得生命教育回归本质,就必须要求社会重新重视人文教育,不断深入进行人文教育。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是生命教育的土壤,更是确保生命教育最终成就自己的唯一前提。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现代社会需要经济的繁荣,科学的进步,但同样需要生命教育的深入,因为它涉及生命本质的反省层面:怎么样做,才能算是真正的活过。

而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都和生命教育之中,自我严重缺失有关,正是因为生命教育缺少了“成为自己”,人们才倾向于盲目向互联网示爱,向功利主义投降,同时人们还特别迷信数量,仿佛生命除了量的积累,便没有任何意义。

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能够在生命教育之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生命教育拥有实践的意义;也需要我们的学生,能够警惕互联网的同化作用,让真正的自我充分呈现;更需要我们的社会,积极主动的开展人文教育,为生命教育打造赖以生存的空气。

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自我的潜能却是无限的,人不仅要享受生命,更要尊重生命,才能成就生命。这也是生命教育之中,回归本质成就自己的意义:我们如何为人,何以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