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月风花与儒学义理的交手:宋朝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为何走向对立

 夕阳红老来少啦 2020-05-13

每个时代都有体现自己特色的文学形式,正是因为它们独特又璀璨,才能历经百年还熠熠生辉。诗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学形式自《诗经》问世就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在随后的3000多年历史里不断注入新形式,新内容,直到大唐时代发展到巅峰时期。

在以诗留名后世的大唐,诗歌风格瑰丽雄奇,丰富多彩,这不仅契合盛唐的大气磅礴,繁荣开放,也给大唐的繁盛增添了文学上的光彩。大唐以后,诗歌虽然渐渐落寞,被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不断冲击着,但在词一度很流行的宋朝,诗歌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会发现,宋代是古代文学全面新生的时代。古文运动的兴起,让不少文人都响应去除华丽辞藻,追求朴实文风。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诗歌发展迎来了重要变革阶段。

于是在这300多年的宋朝历史中,诗歌文化就围绕着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这两个名词展开了一系列的交融与变革斗争。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向大家简要说明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这两个名词何时出现,这两种诗歌形式各有什么风格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出现斗争对立局面。

一、"诗人之诗"的概念远远早于"学者之诗",后者的提出是儒家复兴与理学发展在诗歌上的体现

根据记载,"诗人之诗"的概念要远远早于"学者之诗"。在西汉时期,辞赋大家扬雄就在他的作品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概念:

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从上述内容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之诗"的特点:内容华丽并遵守一定文法规则,不像诗赋那般只追求辞藻华丽却不注重文词章法而放纵无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之诗"的概念是从批评"辞人之赋"中转化提炼出来的。

那什么叫"学者之诗",学者和诗人又是针对什么进行划分的呢?在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最早明确提出"学人之诗"概念,并与"诗人之诗"加以对比讨论的学者,应该是南宋有"东南三贤"之称的理学家张械。张械认为"诗人之诗"太过专注于语言、格律等形式技巧,而不注重内容,内容浅薄,缺乏内涵。

而学者之诗正好相反,虽然从表面上看朴实无华,但却经得起细品,如同陈年佳酿,滋味绵长。另一理学家程颐对于文道间的阐述则更为细致,张械的对于两种诗歌分类观点也是来自于此。

而南宋中期以前诗歌形式的对立也只是诗人之诗与关注才学、文字、议论为主的文人之诗的对立。本文所说的学者之诗也甚至也只是文人之诗中的一个分支,直至南宋晚期才被单独提出与诗人之诗形成对立。

随着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宋代的文人更加注重文学创作中的学理性,唐朝时所兴起的古文运动发展到宋朝时逐渐走上了重道轻文的极端。所谓重道轻文,就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重视才学,而不太讲究文法与美感,即便是在诗歌创作中也是"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创作中要有儒学义理、道德意识以及学术上的体现。

而且在宋朝这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学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术研究的氛围极为浓厚。这个时期作家思维的变化,在于创作时义理融入意识的加强,古文写作不再单纯是为了记叙一件事的创作,也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说明有关政治方面或哲学方面的道理。

义理内涵的添加和典故的引证是宋代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发展到诗歌上,也让人觉得充满哲理性,比如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充满哲思,又余味悠长。

二、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之间对立的对立,是由于诗人学者本身阶级的不同以及当时社会风气更重儒学所决定的,创作群体不同决定了它们各有特点

要想探明学者之诗和诗人之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对立,我们就必须要明白宋代划分学者与诗人的标准,他们的地位又有何不同。

做学问的人叫学者,写文章的人叫文人,考了功名的人就是官僚。唐代时诗写的好的人也可以做官,也可以获得达官贵族的看中,然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像研究儒家义理,做学问的学者才可以被看作是文坛上的大家,受才子和官僚们推崇的人,而且有名望的学者也大多是有官职的。

而诗人则是那些不屑于做官,或者是没有成功进入仕途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更加贴近于民间,因此创作的诗歌也更偏向于抒情与生活。这种由江湖诗祸和学术划分所带来的对立逐渐形成的"轻诗人,重学者"的社会风气和两种团体本身地位上的差异,让学者与文人之间有了泾渭分明的界限。

身在官场的文人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学者们都不愿以诗人自居,甚至连最会写诗的朱熹也因为别人称他为诗人而不喜。而那些江湖"诗人"仿佛也甘愿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自觉与文人士大夫划清界限,创作着与学者之诗截然不同的诗人之诗。

关于诗人之诗和学者之诗的差异,大概有以下几点。除了前面理学家批判的的诗人之诗重华丽辞藻,无实际内容,多闲言闲语外,学者之诗重教化,明义理,充满哲思外,从客观层面来说,诗人以韵格取胜,学者以才学闻名。

诗人所做的诗更多是来源于灵感与天赋,顶级好诗就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般,多为信手拈来的灵感之作。而学者之诗则来源于学者们长年累月的积累与思考,在长期努力的积淀下写下具有哲思又具有启发性的诗篇。

另外从题材上看,诗人之诗的题材很少涉及时事政治,多以风花雪夜、人生感慨为主,取材方面从自身经历出发。创作形式上又多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更加讲究对仗与押韵,而这种固定格式的与字数的创作模式在宋朝词的出现中也逐渐被打破。

学者之诗的选材上则体表现出了和诗人之诗间明显的不同,它的题材更偏向于国家大事、王朝更替,或是生活中得来的哲学思考。

与诗人之诗相比,它的格局和选题更加的大,角度更加的客观。在格式之上,也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作诗的时候,也不过于讲究格式、韵调和对仗的工整,在朴实的语录中道出平淡的同时蕴含着深厚的道理。

因此,总的来说学者之诗和诗人之诗的差异和区分,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等级的划分下。情感趋向与主流取向中,唐诗重情的标准是唐朝繁盛带来思想活跃的结果,宋诗重理是文风日盛,儒学复兴的成就。

三、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本同是诗歌发展的两种不同形式,对立的局面的产生本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对诗歌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者应该各取所长,共同创造诗歌文化的新辉煌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本该是风花雪月遇上儒学义理,又或是灵感创作遇上明经释道,它们交手碰撞交手,本应璀璨美丽,如果让一种形式把另一种形式逼上绝路,势必会让诗歌走向衰落。

研读后世相关史料,我们也确实发现诗歌文化在宋朝灭亡后的发展进入一段时间寒冰期,而这未尝不是由于所谓正统地位而带来的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对立产生的影响。

二者的对立局面,使得片面重视理学的宋朝对之前的诗歌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即使是开创了新的文化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阻止文化小幅度的断层。

虽然诗人之诗在宋朝的民间依旧流传,并且也有一些知名的江湖诗派,被许多中下层人民喜爱,但是国家的不支持却无法让这种诗歌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反观学者之诗,它虽然在统治阶级流传度高,但却并不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民众对它的了解也非常的片面,并不利于它后续的传播与发展。

学者之诗对诗人之诗的打压甚至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倒退,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的包容程度是非常大的,但当文化倒退时,它才只允许一种文化作为指定官方文学,并且只允许这种文学发展。

二者的斗争本就是一种错误,唯有将风月融于经典,将想象融于才学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从而带来诗歌文化新的辉煌。因此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理解并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和创作形式对文化的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