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雎”还是“范睢”?

 穆小 2020-05-13

“范雎”还是“范睢”?

缘起

      近日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比较火,虽然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没法比,但作为历史剧还是好评挺多的。里面有一个人物秦相范睢,本文我就要说说他的名字,是读睢(suī)还是读雎(jū)。

看到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觉得似乎当是范雎,也不知道是谁教给我的,但是读了一下“范睢”觉得也挺顺口的,于是快速看了一下中华书局2001年的《史记》,目录上“范睢蔡泽列传”随即映入眼帘,再翻阅了一下《汉书》、《资治通鉴》等常用古籍,似乎也不甚统一,基本古籍录也都有,但“范睢”似乎比例较重,于是知网上搜一搜,果然有较大的争议,主要在近二三十年。一定有人会问:纠结这个有什么意义?这是所有问题都会被问答的,我的答案是:求真,称为古代语言语音研究的一环。下面对双方的论点进行简要阐述。

对比

较多的人写作范雎,音居,且看其原因。第一,春秋战国有很多人名“且(jū)”,比如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荆轲刺秦王时候秦宫御医夏无且、魏国名士唐雎、项羽的大将龙且等,“雎”、“且”、“苴”相通;其二,武梁祠画像上有“范且”即“范雎”。《辞海》(1999版)即写作:“或误作范睢”;其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范且曰”,王先慎《集解》引顾广圻曰:“范雎也,且、雎同字”;前代学者梁玉绳、钱大昕,钱大昕更是认为“且”与“祖”同,其为父系社会崇拜男性生殖器之证;第四,程国煜先生运用训诂学之语音演变规律倒推其为“雎”,详见其文《是“范睢(suī)”还是“范雎(jū)》;第五,出现问题原因在于传抄失误,后人附会错误,历代持“范睢”说的皆未见实证,而但言音虽。

武梁祠画像石“范且”

而持“范睢”意见者似也有其理由。其一,武梁祠之“范且”为汉魏之人的想法,从战国至于汉魏可能有讹误;其二,以战国很多人名“雎”来推断为范雎,并不可靠,只是一种可能;其三,《韩非子》所云之“范且”在文中大谈制造弓箭之术,难以与出谋划策之秦相联系,故可能并非一人。其四,《史记》与《战国策》虽然各版本有“睢”、“雎”之争,但没有写作“且”的,故不能推断“范且”为范雎。

想法

察以上两种观点及其原因,可见持“雎”见者众,而其理由既有实物证据又有文献、语音证据,颇有道理;而持“睢”见者为最新之文,且吾所见独此一篇,但有大量史料辅佐,其见本无特殊之立论,皆为反驳前论,且未驳语音之证,虽有道理,终非铁证。两者辩驳,难分伯仲,然当今之世持“雎”者似多于“睢”者,余闻有出土资料云雎者,但未见之。然持睢者以为汉魏之文未必为真,余则以为不当,当今所见,诸书之版本莫早于宋,与之相较,其信也殊甚。又“雎”之名广。虽言未必皆如此,而以概率计则以雎为宜,故余以为“范雎”为宜。笔者一孔之见,敢请见者赐教。

孙晨

201733

于西北大学宿舍6号楼

参考文献:

1. 巫鸿. 武梁祠——中国古代艺术的思想[M]. 北京:三联书店,2006:317.

2.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98:272.

3. 金文明. 范睢还是范雎?——标点本《史记》中的一个错字[J]. 咬文嚼字,1995,(06):26-27.

4. 胡渐逵. 范睢理应作范雎[J]. 书屋,2001,(02):38-39.

5. 胡渐逵. “范雎”作“范睢”者误[J]. 辞书研究,2001,(05):139-140.

6. 于智荣. “范雎”称名考辨[J]. 社会科学战线,2006,(02):320-321.

7. 程国煜,于智荣. 是“范睢(suī)”还是“范雎(jū)[J]. 汉字文化,2008,(03):73-75.

8. 白国红. 关于范睢之名的考察与思索[J].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14-1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