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案例

 江山携手 2020-05-13
                           转自太子头上的博客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素材的选择与运用“典型”“新颖”“扣题”“合体”等原则与方法。
    2.能够运用这些原则与方法进行议论文的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清·刘大櫆)
    首先,请一名学生朗读该句;其次,学生自由朗读并疏通意思;再次,请一名学生解释意思;最后,教师点拨过渡:
    写作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素材,即使构思精致、方法巧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反,如果有了素材,没有精巧的构思、恰当的方法,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打造作文的饕餮盛宴。今天,我们以“一念之间”这个作文题为例来一起探索和学习议论文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板书:素材选用)
   二、典题投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偶然的意念,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也许只因为看到一幅画,也许只因为听到一首歌,也许只因为偶然抬头望见窗外的一朵云……一念之间,人生走出了另一条道路。
    请以“一念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为议论文。
    1.学生自由朗读作文题目,考虑什么叫做“一念之间”。
    2.班内交流,达成共识,教师总结:一念之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偶然际遇、瞬间决定、产生影响。
   三、素材选择
    (一)典型
    1.教师:立意完毕,请同学们调动已有的素材储备,想想哪些符合“一念之间”,然后写到黑板上。
    学生写到的有:钱伟长、罗琳写《哈利波特》、项羽、刘丽、马克·扎克伯格、侠义翁婿……
    2.相关学生讲解大家想了解的素材(马克·扎克伯格、罗琳)。
    3.教师总结:马克·扎克伯格、罗琳这两个素材符合不符合“一念之间”的三个条件?(学生一致赞同)符合立意,能够让人信服,这样的素材就是典型的素材。典型是选材的首要原则。(板书:典型)
    多媒体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之“(1)符合题意”。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素材的选择应该如何做到典型?
    学生明确:寻找材料与中心的契合点。
    (二)新颖
    1.教师:除了典型之外,还要具备怎样的特点才算好的素材?
    学生:新颖、丰富。(学生提到的主要有这两点,先分析“新颖”这一点,板书:新颖)
    2.教师:你是如何理解新颖的?
    学生:别人不知道的、新鲜的。
    教师:就像刚才同学们提到的马克·扎克伯格、罗琳,人无我有,的确能够吸引人的眼球。
    3.教师总结:材料新鲜,就如同女子的外形光鲜靓丽,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但是,旧材新用,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而智慧的魅力是无穷的,其保鲜期是永恒的。
    多媒体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之“(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素材的选择应该如何做到新颖?
    学生明确:人无我有,见人未见。
    (三)丰富
    1.教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丰富的?(板书:丰富)
    学生:多选几个,不雷同的……
    教师:按照同学们理解的,选择这样7个素材好不好?项羽、钱伟长、侠义翁婿、马克·扎克伯格、卢拉、牛顿、拿破仑。
学生:不太好。如果把这7个都写到一篇文章里,就是罗列素材。
    教师:所以,丰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多、不雷同;那么,什么才叫丰富呢?请同学们看以下文段,试分析这三个素材是如何体现丰富性的。
    一念之间,人生走出了一条光辉的路。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唤醒了李白,激励了李白,中国的史诗上从此留下了“诗仙”的名字;一个影片中的场面,震撼了鲁迅,弃医从文,他用自己的呐喊终使国人不再彷徨;一句“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从中间的缝隙中摔下去”的劝告,使帕瓦罗蒂从选择教师还是歌唱为事业的矛盾中解脱出来,用歌声震颤了全世界的心灵。一念之间,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得以拨开眼前的迷雾,走上明朗的坦途。
    学生:李白——古代,鲁迅——现代,帕瓦罗蒂——当代;李白、鲁迅——中国,帕瓦罗蒂——外国;李白——“诗仙”,鲁迅——文豪,帕瓦罗蒂——歌唱家。
    2.教师总结:这三个素材,集古今、中外、不同事业三个层次于一身,原来的平面就有了立体感,这才叫丰富。
    多媒体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之“(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素材的选择应该如何做到丰富?
    学生明确:突破平面,凸显层次感。
    四、素材使用
    (一)扣题
    1.教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指出其在使用上的问题。
    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先生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放映几片时事的片子,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鲁迅。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鲁迅,这一声却听得特别刺耳。也就是在那时那地,仅仅一念之间,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学生:它不符合“一念之间”,因为不具备“偶然际遇”这个条件。
    教师:能不能当场口头修改一下,让它符合立意。
    学生:……这偶然的“欢呼”鲁迅听得特别刺耳,也就是在那时那地……
    教师:修改后,素材与中心“一念之间”的三个条件一一契合。这就启示我们,素材的使用一定要紧紧扣题。(板书:扣题)
    2.多媒体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之“(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素材的使用应该如何做到扣题?
    学生明确:呈现材料与中心的契合之处。
    (二)合体
    1.教师:以上素材在使用上还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不像议论文,因为素材写得太详细,甚至还有细节描写,更像是记叙文。
    教师多媒体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之“(2)符合文体要求”。(板书:合体)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素材的使用应该如何做到合体?
    学生明确:叙述言简意赅,重在论证。
    3.教师: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一组,口头修改,一人主讲,其余再修改,让它扣题、合体。
    学生展示,点评。
    鲁迅先生立志救国,年轻时东渡学医。当他偶然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于是,一念之间,他毅然选择了放弃,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是放弃了不能达到目标的努力方式。仅是那一念之间,鲁迅先生以笔为刀,唤醒国人的麻木,挽救民族的沉沦,更彻底也更深刻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三)深刻
    1.教师:再展示一段文字,与刚才的修改稿进行对比,评价一下哪一个更好。
    鲁迅弃医从文,人们都说是他看到耻辱的录像,不禁盛怒,于是一念之间,毅然决然放弃学医治病,而选择从文治心。从此,这一念之间使中国有了文学的泰斗、正义的良心、执著的战士。但这怎能仅仅一念之间就能做到!无可否认,鲁迅,当他还不叫鲁迅的时候,身体里便流淌着爱国的血液,他的灵魂里也早已融入了不甘屈辱、不甘沉默的骨气。所以,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在一念之间,而在本心已然。
    2.学生评价,达成共识:第二段更胜一筹,因为它揭示出了“一念之间”产生的根源,因而更显得深刻。
    教师多媒体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之“(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板书:深刻)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素材的使用应该如何做到深刻?
    学生明确:揭示出由彼到此的因果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