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二 析说】个性化教育就是孩子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吗?

 daoge6302 2020-05-13

性化教育,代表着教育理念的一种进步,它是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生命、有灵魂的个体来对待,并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服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个先进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教育算是符合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似乎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谬误。其中,比较时髦且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就是“孩子要需要什么,就教他什么”。
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教育具有社会性。 虽然,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一种教育的进步。在这样理念支撑下的教育,就会摆脱机械化大生产的模式,不再强求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作业、参加同样的考试了。但是,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个成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服从整个社会的公知、道德、法律、法规,而绝不能脱离社会去谈个性。尤其是东方文明熏陶下的中国,孩子的需要也必须是在上述规范认可的前提下,才能予以认可。
其次,教育具有时代性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大家共识。在全面奔小康、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已经到了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富国强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要掌握信息化、数字化、经贸、外语、电子商务等,还要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三,教育具有强制性。 并非每个孩子的每个需要都是合理的,尤其是低年段学生,他们尚不知道什么样的知识对今后的生活和生产是有帮助的。有些他虽然不喜欢的知识和本领,教育有责任引领他们学习和了解,把他们培育成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常常以孔夫子的“因材施教”作为个性化教育的座铭,可见,教育是“施”而不是“予”。当然,“施”的方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所以,个性化教育决不应该是孩子想学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应该以社会化为基础,富有时代特征,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品质和个人需求,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教育。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呢?笔者同样提出三个建议。
建议一  有原则的自由

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必须由老师说了算。如当下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就允许学生选课程、选教材、选老师,甚至选考试(理念如此,各地各校做得如何,另当别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始终把教好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个性心理品质、发展兴趣特长为目标。

但是,这种自由也是有边界的,并非天马行空、无边无际。

建议二 有共性的个性

我国当下实行的还是班集体授课、管理的方式。即使实行个性化的教育也需要考虑班集体中其他学生的共性化需要和学校实际条件。如个别学生的某个课程需要虽然合理,但是学校没有师资和设备,也可以跟学生明确讲清楚,同时给予相应的课程选择指导。

建议三 有技术支撑的人性关怀 

当下,进入校园的新技术、新设备越来越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数字画像和精确定位,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精准指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对于个性化教育的帮助会越来越大。

但是,新技术运用不当,就会走向个性化的反面,成为违背人性、侵犯隐私的帮凶。所以,要牢固树立技术是为人服务、为教育服务的理念,绝不可以为了技术而技术。否则,就会出现曾经网上疯传的让学生戴着“紧箍圈”一样的设备上课的画面了。

小  结

不可以把个性化教育曲解为“孩子要需要什么,就教他什么”,而是要在必要的规范规则约束下,让他们成为有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想象、丰富的兴趣爱好、过硬的知识技能的新时代的好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