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怀创始人陈晓峰老师谈如何做好线下读书会

 长沙7喜 2020-05-13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嘉宾简介

陈晓峰

慈怀读书会创始人,自2012年起,本着“因书明理,以慈怀道”的理念,发起并组织系列读书活动,每年达上百场,根植中国文化,推广全民阅读。

本文根据陈晓峰老师为全国各地慈怀读书小组负责人所做的线上分享会整理。

大家好,我是慈怀读书会的陈晓峰,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慈怀从2012年开始做线下活动到现在,大致的一个过程,以及这几年做线下活动的心得体会,希望给在各地组织自己读书小组活动的各位一些帮助。

首先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线下活动,这个线下读书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当初我为什么要做读书会

我们刚开始做读书会的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慈怀读书会公众号,也没有现在的几十个人的团队组成的公司,我那时候还在上班,和两三个好友一起发起了一个线下的读书活动,当初是很业余的。

我本身是理工科出身,人文书籍接触的少,读的也少。在2008年左右,我偶然接触了一点人文类书籍,惊喜的发现偶尔的接触已经让我深有感悟,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很缺乏人文类书籍阅读体验,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类书籍,很多非常好的经典我都没有读过,有种半辈子都白过了的感觉。有了这个自我认知之后,我就有了一个多读人文类书籍的强烈愿望,急切的想要补课。

虽然有了强烈的读书愿望,但是真正读起书来却发现很难持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劲头来了就多读,遇到点什么事,稍微受到打扰就中断,再加上没有人跟我交流读书的感悟,读书就更难坚持了。

2008年到2012年我和朋友断断续续做过一些不定期的读书活动,然后在2012年下定决心做定期读书会。每周一次或者每两周一次的定期读书会活动能对读书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因为当你需要在活动现场做分享的时候,就必须为这次分享去看书做准备,同时定期的活动提供了交流切磋的机会。

事实也证明,当我们定期的去做读书会活动后,读书就再也没有中断过,我的公司后来也因此成立,我本人也因为读书这个事情收获很多。

做读书会这个事情,听嘉宾讲或者自己去讲,等于说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交流分享学习的平台。每次我在线下读书会和书友交流的时候,我都会说发起这个活动其实并不是为了说是所谓的弘扬文化或者别的什么,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持续的读书。每次活动就是大家陪我来读,我陪大家来读。

因此我现在总结我们读书会的本质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本身出自《论语》: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友就是良师益友,我们读书会很重视交流互动讨论,并不是只要嘉宾讲,大家坐在下面只听。我们每次邀请的嘉宾和我们是亦师亦友的。以友辅仁,重点是我们自己要变成一个“仁者”,这是论语里面孔子的说法,通俗来说就是自我成长。

即达到“明理”的目的,然后落实到“以慈怀道”,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过的越来越好。了解自己、洞察世事,活成一个明白人,一个通透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定义读书会的本质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教育的本质,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今天跟我们小伙伴还提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比如说你上大学,一所好大学和差大学的区别在于,好大学有着更好的老师,更好的老师决定了这所学校会有更好的学生,好的学校在于老师有着更好的“教风”,学生有着更好的“学风”。好的风气对于人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氛围。除了极少数的非常自律又上进心强的人以外,其他的大多数人在缺乏好的环境的情况下,很难迅速的自我成长,那么这个良好的环境其实就是良师益友。曾国藩曾经说过“师友挟持”,就是要成长的话,必须要有非常好的老师和非常好的同学。

在我们结束学历教育,走出学校的大门之后,想要学习就需要给自己营造一个成长的场景。而读书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景,在这里找到好的老师和同学,听闻知识与故事,吸收人生智慧,切磋交流学识,相互督促,相互鼓励。

二、线下读书会的功能

首先,我们能够在这里找到老师和榜样,每一个作者、每一个讲师、每个嘉宾甚至是每个同学,在相互交流的过程当中,都有彼此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说看到别人学的多,或者别人什么方面比自己做得好,这就是个榜样。

其次是听闻与吸收,我们能在这里听到很多故事、了解很多知识,吸收人生的智慧。

还有就是切磋和交流。我自己有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有灵光一闪的感觉,一下子感悟到一些东西,这种由交流而生出来的感悟,是自己一个人闷头看书所无法体会到的。

最后一点就是督促和鼓励,一个人前进,路上遇到波折、挫折或者障碍可能会比较难抗住,当有一群人陪你一起,大家相互督促鼓励的话,更能坚持。

像是我们陶老师,刚开始做“史记读书会”的时候,对《史记》也不熟的,三年坚持下来,现在对《史记》各个章节,每个人物都如数家珍,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史记》专家了。这全是她因为读书会,而在业余时间一点点坚持积累的成果。

三、办读书会12条注意事项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读书会12条”,这是我六年以来做读书会的一个心得的总结,希望给大家做线下读书小组一个行动参考。

1.发起人必须成为主要领读人之一,起到榜样和感染力的作用

发起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阅读推广大使,你是活动的负责人、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分享者,不能每次读书活动都去外面请嘉宾,完全把自己置身于读书事外,只是发发活动通知等,只有发起者首先有着对读书的热爱,主动引导阅读小组的读书活动,真正的参与到读书分享交流这件事里面去了,才能感染到小组的其他人,起到一个阅读榜样的作用,这样的活动才能持久。

2.除了发起人之外,还要有至少一到两个骨干来协助组织者

一个好汉三个帮,发起人不能当光杆司令,必须得发展一两个骨干,骨干能协助组织活动,主动发言活跃气氛,同时也可以当领读人。

3.确立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定点定时是我这几年线下活动做下来又一点重要的心得。比如说我们山东菏泽润心读书小组每月几号在哪条街哪栋楼哪个房间举行,就固定时间地点在这里了。不能说这次在一个地方,下次在另一个地方,再下次又换地方了,这样飘忽不定的话就很难稳定住大家的心,读书活动也就很难持续下去。

现在我们在上海,活动时间固定在工作日,二、三、四的晚上。因为我们这边参加读书会的中年居多,周末可能需要陪孩子陪家里老人之类的家务事情比较多,不太能抽得出时间出来。所以我们把时间固定在周二、三、四这样的工作日晚上。

4.固定周期

现在每月一场是我们的最低要求,给大家的建议是每两周一场活动,这个是最佳周期。一周一场组织活动时间太紧凑,压力比较大,一个月一场占线拉得太长,大家谈论兴奋的话题点容易冷却。

对场地的要求首先是交通便利,其次是相对独立的空间。我们之前有在开放式空间办过读书会活动,就发现讨论交流容易受影响。所以独立空间像是单独的会议室或者多功能厅都是不错的选择,房间的大小没有固定要求,能容纳参加活动的人就可以。

场地的环境也会对活动产生影响整洁美观的环境会让人心情愉悦,而凌乱的环境会引起人的不适感,所以房间环境尽量选择比较整洁和雅致的。

目前我们在上海办活动,每个月有十五六场活动,一年下来又一百五十场到两百场活动,这样密集的活动,我们的场地都是合作对象免费提供给我们的,他们认可我们的活动,场地都比较漂亮和舒适。因此场地并不会很难找。

5.活动时长一般为两小时,上半场领读分享,下半场讨论切磋

像我们推广大使接下来主要组建的读书小组,人数在五到二十个左右的活动,我建议一小时领读人分享,一小时大家一起讨论。领读人的分享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而相互讨论的时间甚至是可以超过活动总时长的一半的。

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会活动可以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嘉宾分享,下半场大家切磋讨论。发起人必须是领读人之一,同时发展几个骨干,大家轮流做领读人,下半场的讨论可以事先准备几个话题。

6.每次活动必须事先明确主题。

也就是我们在发活动通知的就把这次活动的主题确定好。目前我们在上海这边办活动,有活动是指定一本书,大家读一本书然后去讨论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时候会指定话题,与话题相关的书大家都可以去读,然后一起讨论。

比方说,我们有一次专门讲人物,像是梁漱溟、梁启超、钱穆、胡适、曾国藩、王阳明、孔子、孟子等等,每两周一次,一年讲二十几个人物。花了两年多时间从民国人物到诸子百家讲了一个遍。人物就是一个话题,大家去看相关的传记、著作。

现在上海的论语读书会,计划是五十场,每次都有一个主题,比如怎么讲话怎么学习等。

确定主题后,发起人要做准备,到底分享哪些内容,骨干也需要做准备,与领读人互动发言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只要提前准备了,就一定会有话说,不用担心没话说。一般的书友,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感兴趣来了就行,即使是之前没有读过相关的书籍,没有任何准备也都没有问题。这就是我想要强调的主题比书目更加重要,当然大家也可以列阅读书目,一本或者几本都可以。

7.各抒己见,和而不同

上半场领读人的分享结束后,立即开始交流讨论,刚开始这个环节的时候,大家可能会因为第一次见面不熟悉之类的原因,陷入僵局都不发言,那这个时候怎样才能把气氛调动起来呢?

这里分享给大家两个小技巧。一是让大家依次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二就是提前做了准备的骨干先主动发言,把事先准备的跟我们日常生活很贴切的话头抛出来。

做了这么久的线下读书会,我的亲身经历是,讨论环节开始的前五分钟气氛会比较冷淡,基本处于冷场状态,大家都会沉默着不说话,但是在有人带头之后,一旦聊开,基本就会刹不住车了。大家都会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到活动结束的时间了大家还是意犹未尽,我们的主持人经常会不得不强制打断书友发言。

讨论过程中也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意见看法相互碰撞,更能生出思维的火花,这是好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大家起争论。

我们强调和而不同,不提倡争出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大家只需要知道原来同一件事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多多少少有所启示就好。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主持人或者领读人需要去平息争论,引导大家再次明确我们不需要争论高低对错。否则本来是个好事儿的读书会活动,最后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这样就脱离了办读书会的本意了。

8.领读人未必是专家,但是必须花时间准备。

教学相长”,其实一场活动做下来,领读人的收获其实是最大的,这是我这些年活动以来,又一个深刻体会。因为需要花时间准备分享内容,同时又要引导大家去讨论,事先一定是对内容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又会在大家的讨论思想碰撞中继续收获新想法。

领读人并不一定要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也不需要担心犯错,只要针对每次的主题提前准备就可以。就算以前是个小白,对这个内容一点不熟悉,只要有兴趣讲,就可以花个两周时间,十到二十个小时备课,去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数据,准备一个PPT,任何人都可以讲。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领读人不是老师,而是书友、分享者。领读人把最近一段时间,就一话题做的功课、梳理总结的内容分享出来就可以了。之前我们有一个书友,分享马一浮,在这之前对他一无所知,明确这个人物主题后,去读各类相关书籍传记去了解他。

而且这种由完全不知道到能讲得出一个人的基本情况,这种效果甚至比请嘉宾来讲更好,因为起到了榜样和感染力的作用,会让大家发现原来只要感兴趣肯花时间,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小专家。

相当于领读人把自己一段时间的读书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给大家做个汇报,大家一定会受到启发。

必须敢于做领读人。尤其是活动发起人和骨干,一定要率先做领读人,成为一个榜样,这样的话读书会一定能做起来,这是我的又一个深刻体会。

9.从书友中发现和邀请领读人

比如我们山东菏泽读书小组成立了,每两周举行一次活动,三个月下来,活动发起者也就是一开始的领读人会发现自己收获相当大,整个人都会有所提升,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但是这时候不能自己贪恋做领读人。如果有书友愿意主动做领读人,那么这个时候需要把机会让给他们,并且鼓励他们。

发起人和骨干是领读人的超级备胎,我现在就是担任这样一个角色。

现在我们在上海做读书会,能有别人讲就让别人讲,没有人讲的时候我这个发起人再自己上,这样做效果是最好的,因为我们的读书会活动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真真实实的参与进来的。

10.广而告之,不邀自来

准备举办活动了,需要提前发一下活动通知,说一下活动主题、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

在朋友圈、地方微信群、公众号等地方发一下通知,首先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样一个活动,但是不用刻意追求报名参加的人数,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做到后面你会发现当你的读书会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口碑之后,大家会自然而然主动参加了。

2012年我们刚开始做读书会活动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和别人联系主要用邮件,每次活动前都给很多人一一发邮件,但是来的人还是不多,一开始会感觉很失落,想着费这么大劲儿准备了活动,邀请了人,真正来参加的人寥寥无几。

后来又仔细回顾了一下办读书会的本质:在这里找到良师益友,互相促进切磋,让自己有所成长。这样想之后,就不会去太在意参加的人多少这个事情了,而去注重分享和谈论的内容的质量,我们力求做到让参加过的人都有着自己受到了启发,没有白来的感觉。长此以往就给自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口碑,自己得到了成长,也自然而然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加。

以前有个高级律师书友来参加读书会,他当时反馈给我的感受就是隔周三一次的两小时读书会活动让他感觉到无比放松,在热烈纯粹的读书讨论氛围当中,平时工作的压力也被一下子抛到了一边,他会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在这里我还是想要再次强调一下,大家千万不要把读书会变成了讲座,只有主讲人一个人在那里讲,而只让其他人听,一定需要注意互动,互动才是读书会的重点项目,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读书会的本质作用。

11.读书会的话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

前面我们就已经说过,发起读书会只为自己读书明理,因此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可以让我们受到启发有所感悟,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比如我们读了《史记》,会给我们平常人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探讨的,而不是去做成一个学术性质的的讲座。

可以这样说,上海的书友,连续参加我们慈怀读书会一两年的,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家庭和工作关系处理等等方面都有改善。

我们有一个书友,是江苏海门人,中学毕业,在上海做生意,坚持参加了读书会两三年,现如今像变了一个人,对中国文化侃侃而谈,和家人的关系也处理的越来越好,连做生意的心态都有变化,心态平和,重视自我修养。他自己也说,参加读书会真正的改变了他。

读书会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这是我需要反复强调的。

12.拉群、照片、短视频、日常互动等实操性事件的注意事项。

活动前主题的确定后,发布的通知文案里面留下联系方式,上海这边目前是我们专门有一个小助手,每次会把小助手的微信二维码放在文末,确保感兴趣的人能联系上读书会。

之后就是把参加的人拉入固定的微信群,避免失联,也方便相关内容的后续分享等。要注意把来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都加入微信群。

现场活动的照片拍摄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上海这边的活动,我们都会有一个专门的小伙伴负责活动过程的照片拍摄,大家非常投入的照片被拍摄发布出来,每个参加者都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欣赏自己投入一件事情时候的认真的样子。

同时还建议大家拍现场的一些短视频,比如微信现在的“时刻视频”这个功能,就可以用起来,随时抓拍一些精彩片段,即刻发布分享出去,这种传播效果非常好,比如一个活动群里面有100个人,这次到场的只有五十个,那么我们把现场的实时精彩视频发出去,对其他人是一种吸引,参加者的体验感也会很好,这些视频也可以当做后续的传播素材。当然活动结束后也可以拍一些合照、视频素材等。

一场活动正式结束之后,建议大家把精彩的现场照配合主题相关的文字,图文形式发一下微信朋友圈,一般可以发九张图片,凑成朋友圈九宫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