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质之变与取象忘迹:虞世南《笔髓论》注(节选)

 老顾客先生 2020-05-14

作者按:2011年我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教书法的时候,出于教学需要,开始为虞世南《笔髓论》作注。2012-2013年在美国访学,颇多闲暇,乃于读书之余,略为增补。现节选其中论“古今文质之变”与“取象”的章句,附愚注文,先行贴出,以便求教大方之家。如果读者诸君有兴趣的话,将来或许还可以节录出“笔法”与“心术”两个方面的章句和相关注文,再编成一篇文章。

我的注解是用文言写作的,字体也是用的繁体,可能会对现代读者造成一定困难。不过,略加耐心,读者就会发现并不难读。而且,有些精微意思确实非文言不能表述。所以,不妨一仍其旧,不作白话文转写。至于繁体字,喜欢书法的朋友应该比较熟悉,所以也不做转化(用软件转化会出现很多问题)。原文以大小字区分《笔髓论》正文和我的注文。网页显示可能会乱,所以,增加方括号【】来区分本文和注文:方括号外面的文字是虞世南《笔髓论》原文,【方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注文】,每条节选后面用(圆括弧)标明出处。

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局部)

原古【或作敘體,然命題之義不及原古。書藝之為道,一文一質,貴於古今之間通之。原古之義,蓋在乎此。】(《原古》章題解)

文字經藝之本,【小學訓詁為六經門戶。】王政之始也。【王政之要,首在一統。中國之為華夏,巍巍數千餘年而其命維新,文字居功厥偉。西方無嚴格意義上的文字,只有記錄音節的符號①,所以文隨語遷,語因時變,既不能統一歐洲,亦難通古今之變。故王政之大,自古不見於西方。】倉頡象山川江海之狀,蟲蛇鳥獸之迹,【得其勢也,非徒取其形也。】而立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戰國政异俗殊,書文各別,【周文疲弊,封建割據,文勝質之亂象也。】秦患多門,約爲八體。【質家革命,黜文反質。漢承秦制而復以文化之,遂有兩千餘年王道新命。許慎《說文解字叙》:“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後復訛謬,凡五易焉,然幷不述用筆之妙。【不述用筆之妙非不用毛筆。中國毛筆歷史極早。殷商甲骨有毛筆書寫而未刻者。金文雖由澆鑄,而毛筆書寫之態宛在眼前,學者潛玩心知。侯馬盟書出土,益證金文時代書風亦由用筆之妙,惟不傳爾。】(《原古》第一)

釋真【真者正也。真書或正書即唐以後所謂楷書。晉唐人所謂隸書往往指真書,亦即今人所謂楷書。而今人所謂隸書,漢碑波磔分明者,古人謂之八分書。早期簡帛書介於篆隸之間者,則曰古隸。】(《釋真》章題解)

然則體若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趣,【世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按晉唐所謂隸字即今所謂楷書,今所謂隸書即古人所謂八分。俗字即脫盡八分、章草古意之真書(楷書)、行書。羲之之意,作真書忌純用俗體,否則意氣不發,格不高古。兼采古今,雅俗共賞,通古今之變,文質彬彬,此真書行楷不宣之秘。此道自逸少肇端,歷代大家莫不如之。今人俗書不知此道,或偏工真行,無問篆隸,斤斤然自謂帖學;或僅尊篆隸,不及行草,陶陶然自標碑學,遂令斯文墜毀,古今斷絕,良可歎息也。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斯亦書家之箴言也。】無問巨細,皆有虛散。【蔡邕《筆論》:“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真書之能,在結體緊致,法度森嚴。能品之法雖難,猶可以力至。真書之神,卻在虛逸散淡,此法外之法,非涵養古意、品格高邁者不能到也。今之學者不妨試問:衛恒生於漢世,何故述作《四體書勢》,遍研古文、篆、隸、草?衛夫人論真書筆法,何云“結構圓備如篆法,飄飏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王右軍論真書,如何“或類篆籀,或似鵠頭,或如散隸,或近八分,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壯士佩劍,或似婦女纖麗”?何故又云“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或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或豎牽如深林之喬木而曲折如鋼鉤”?真書本俗體,而晉唐真書何以不俗?唐以後真書何以俗氣日增,不可收拾?以晉唐去古未遠,猶資篆隸八分以起興,觀天地鳥獸萬象而得意,故無問巨細,皆有虛散也;唐以後,真書“終結歷史”,假森嚴法度之名而行美術化之實,有結構無意象,有字法無筆法,有精巧無古拙,終成俗體,易推廣而難入道,故真書大行而其實亡矣(此說俗體氾濫之弊,唐以後大家不在此列)。故知古者非古,存今之道也;今者非今,存古之道也。道非古非今,在今古之間而已。故學者貴通古今、貫天人、備文質,始可與言道也已。今人習書,每從唐楷入門,而唐楷古今之變、興廢之由、雅俗之辯不講,何由入門?恐沒身臨池而不窺其門矣。】(《釋真》第四)

釋行【行書源出漢末而盛於東晉六朝,迄今習者最夥,積習流俗亦最深。】(《釋行》章題解)

行書之體,略同于真。【行書始稱行押書,真書之流便而已,筆法體勢略同。漢人分古文、篆、隸、草四書體勢,而魏晉六朝人論書,實兼真行,區分不嚴。惟唐楷日嚴其法之後,真行之別乃日甚其劇,以至於今之淺人以為書體之大別在於“連筆不連筆”,遂令真書多板、行書多燥,皆失其本。虞永興處隋唐之際,既承六朝余韻,又開唐人先河,其於書法古今之變,堪稱樞紐,故學者尤宜盡心焉。】(《釋行》第五)

釋草【草稿書起於漢隸之簡捷,而筆法則復歸篆籀之圓轉也。】(《釋草》章題解)

虞世南书《汝南公主墓志》(局部)

指意【鍾繇《筆論》云:“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書畫之道,制象之術也。雖然,韓康伯注《易》云:“非忘象者,則無以制象。”王弼亦云:“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故書畫雖為制象之事,而制象之要則在得意耳。此章文字亦多見於世傳唐太宗《指意》。】(《指意》章释题)

管爲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死之權,虛心納物,守節藏鋒故也。【心之所任,無不撥鐙筆管而注之毫端;力之所使,無不擫押筆管而施於鋒芒。制管以竹,故虛心而有節。執管作書,可以為人而不如管乎?竹管虛心,故臨紙虛曠;竹管有節,故揮毫有度;竹管納毫成筆,故作書藏鋒成字。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中庸》云:“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故君子習書無須遠求,求之手中之物可矣。道不遠人。執管作書之道,猶執柯伐柯之道也。子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易象與文字之興,本諸聖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作,而臨池作書,握管對案而已,則天地之象與鳥獸蹄迒之跡焉在?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一身三焦,上下通氣,亦一管爾。四肢百骸亦如四時月令,自有節度。善反者,萬象森然於心,節度備於一身,生物不測,其法不忒,字畫神奇之所出也。】(《辨應》第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