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 璧 考

 zqbxi 2020-05-14

摘要:本文对玉璧的起源、形制和功用等方面进行了考证,论证了玉璧的形制源于天象,其原始功能主要是用作祭天的礼器,并由此纠正了目前人们对玉璧起源的模糊认识和某些类型玉璧的错误命名。

关键词:玉璧;盖天说;天轮;象天;礼天;瑞器;璇玑;谷璧;蒲璧

                                                           前 言

中国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中,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含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等遗址中,出土了成百上千件玉璧。其后的商周秦汉的古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玉璧。古人选用宝贵的玉石,施以精美的工艺,制做出大量的玉璧,究竟为何呢?下面从玉璧的用途、源流、形制和纹饰等方面,对玉璧进行尽量全面的考证。

                                                 一 玉璧用途

根据古代典籍记述,并参照考古发掘报告,厘定古时玉璧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祭天的礼器

《周礼?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圭璧,以祀日月星辰。”[1]“日月星辰”即为“天”,“苍璧”即青色玉璧,青玉颜色接近“苍天”或“青天”之色,看出土的玉璧,大多为青玉质地,证明“以苍璧礼天”的说法不假。

二是敛尸陪葬的冥器

《周礼·春官》:“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古代玉璧,均出自墓葬,证明古人确有用玉璧敛尸的葬俗。

三是权位等级的标志

《周礼?春官》:“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邦国”之王和公爵、侯爵、伯爵“执圭”、子爵、男爵“执璧”,以为权力等级象征。而《尚书?金縢》中记周公临朝“执璧秉圭”, [2]可谓集王公诸侯大权于一身,尤见周公权高位重。考古发掘发现,只有王者或王族的墓中才陪葬玉璧,而且,规格越高的大墓,陪葬的玉璧就越多,也证明玉璧象征权位和等级。

四是财宝货币的化身

《周礼?秋官》:“合六币:珪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将“六瑞器”豪华包装,作为天子的财宝礼物,赠送诸侯,以通和好,玉璧也担当重责无疑。古代亦有冥币陪葬的习俗,商代墓中发现玉璧与贝币大量共存,说明古时玉璧如同贝币,扮演着财宝货币的角色。

五是美好祥瑞的佩饰

玉璧与玉琮、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并称为“六瑞”,玉器蕴含美德,玉璧形状圆满,材质贵重,雕琢精致,温润美观,最宜作为佩饰,不仅彰显高贵身份,而且还有辟邪作用。所以《礼记》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战国两汉的古墓中,经常发现玉璧放于死者身上,说明玉璧曾有佩饰功用。

六是传达旨意的信物

《尚书?舜典》:“修五礼五玉”,《白虎通?文质》:“五玉者各何施?盖以为璜以徵召,璧以聘问,璋以发言,珪以信质,琮以起土功之事也。”[3]《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4]古时朝廷行施大事,必以贵重的“礼玉”作凭信。聘请大臣和请教名士,常用玉璧表达相见之礼。国与国交往时,也往往用玉璧作为瑞信,既表示祝贺吉祥,又是一种凭证信物。

基于以上六种用途,所以古时大量制作玉璧,特别是作为一种财富货币的储备时,玉璧更是多多益善。但玉璧作为财富货币大量使用,大概是进入商业社会,即商朝以后的事了。“商人”以经商而闻名,玉器作为当时最宝贵的财物,首选为货币储备。而商朝王族更是以“藏玉”名传千古,据《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武王灭商时“俘商旧玉亿有百万”,有人说“亿”字有误,即便不以“亿”计,亦可知商纣王的藏玉以百万计,其中不乏玉器中最美之玉璧。

而玉璧作为权力等级标志和交往信物,大概是周朝之后的事了。因为周朝之前的夏商朝代乃至更早时期,基本为宗法社会,社会结构全靠宗亲血缘维系,无需玉器作等级标志和交往信物。周朝以后,“礼崩乐坏”,宗法制已难维持,开始实施分封制,于是颁授“六瑞器”以明确等级。尤其东周以后,“天子失势”,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无义战”,国与国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无信义可言,于是便借重玉璧作交往信物,并赠送贵重的玉璧权作见面之礼了。

至于用玉璧作服饰玉佩,多见于《左传》、《史记》、《汉书》记载,主要是代表富贵身份,实为战国、秦汉以后的用途。

因此,我们看玉璧的第三、四、五、六种用途,都是商周以后的用法,算不上玉璧最初的原始用途。

再看玉璧的第二种用途,即“敛尸”的用法,大概有双重意义:一是标明死者既贵且富的身份,近于第三、第四种用途;二是作为陪葬敛尸、导引逝者灵魂升天的神器,实际为第一种功用的衍生。原始部落首领以及后来的皇帝,皆号称“天子”即“天神之子”,天子及皇族逝世,为使灵魂早日升天成神,返祖归宗,须由“通神法器”导引成行,以便顺利升天,颐养天年。玉璧最初为祭天的礼器,遂变为交通天上神灵的法器,正所谓“通灵神玉”,因此王族“惟玉为葬”,下葬时必须陪葬玉璧,或用玉璧掩饰尸体,或用玉璧装饰棺椁。因为只有天子或皇族才有资格升天成神,所以享用玉璧逐渐成为标明上等身份的标志性用品,于是又产生了其后的第三用途。所以说,第二种用途实为第一种用途过渡到第三种用途的双重用法。

总之,第二、三、四、五、六种用途,均源自第一种用途,即“以苍璧礼天”的原始用法。所以,在尚无森严等级的原始氏族社会,先民的生活仰仗天赐,初期制作的玉璧,完全是用于奉祀“天神”的礼拜用品。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天神”迷信的消亡和人本主义的觉醒,社会阶层也逐渐分化,玉璧才衍生出表明等级身份以及富贵装饰的其他用途。

                                                     二 玉璧起源

原始社会为渔猎时代,初民完全靠天吃饭,依赖天赐的动植物食品生存和繁衍。因此,对上天的恩赐无比信仰,同时又对雷电雨雪等天灾无比恐惧,于是产生了“天神”崇拜。为感恩上天赐予食物,又祈求上天免除灾祸,于是,先民举行了祭天仪式。

《尚书·商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关于六宗,贾逵注曰:“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

《左传?昭公元年》:“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5]

《尚书·周书·君奭》记周公说:“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

《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凡师甸,用牲于社宗,则为位,类造上帝,封于大神”。

商代“天子”自命为“天神之子”,异常谨慎服从“天命”,商王每遇大事,常常求助于“皇天”、“上帝”。周代“天子”为表“天命正统”,亦继承商代传统,例行祭天大礼。《周礼·春官》:“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起初的祭祀仪式,可能为仰拜茫茫苍天,后又觉茫茫然若有所失,于是便设想天体的具体形状,由此出现了早期的“盖天说”天文观。

古籍《周髀算经》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象盖笠,地法复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沦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注曰:“北极之下,高人所居。六万里滂沱四聩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是为形状同归而不殊途,隆高齐轨而易以陈。故曰天似盖笠,地法覆盘。”[6]

古人认为:天是一个大圆形盖笠,或圆拱形的“穹庐”,天顶的高度是八万里,“天穹”中心有“天极”,这个极点凸出像锅盖的纽,“天穹”绕着“天极”旋转,日月星辰也都附在这个天盖上,随天运转。

笔者恰巧收藏一个古代青玉雕件,很可能就是古人所做的天体模型(见附图1),可称之为“天盖”。看图一的顶面图,天体为斗笠形圆盖,盖顶中心隆起为天极,盖面上有绕心螺旋纹,表现天盖绕天极旋转;看图一的底面图,圆盖底边雕有一圈卷云纹,表明此盖为云上“天盖”,盖底中心凹进高空为天极。若单看这底面,完全就是一件玉璧。此青玉“天盖”大概为较早的立体玉璧,实为表现最早的“盖天说”之三维天体模型。后来复杂的立体玉璧渐变为简单的平面玉璧,但其寓意仍是“玉璧象天”,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古人“以苍璧礼天”的原始用意。

笔者还藏有另一件可称“天轮”的青玉雕件(见图2),其鼓起的一面刻有四组螺旋纹,表明此为旋转的“天轮”,螺纹四组(共12道螺纹)可能标明“天时四季”;“天轮”凹进去的另一面,划成三块区域,每区均浮雕龙凤纹和勾连星云纹。龙、凤是飞舞天上的神物,因此在“天轮”上与勾连的星、云纹并驾齐驱,所以,青玉“天轮”上的这三块布满龙、凤、星、云的区域,大概表现天域“三垣”。古时天文学家将天上星空分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于紫微垣的东北方;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的东南方向。“三垣”俱全,表明人所能见的整个天空,而单看这一面,无疑象一块“玉璧”,所以说“玉璧象天”也。

有人会提出疑问说目前考古发掘的史前玉璧,均为素面,不会有此精雕细刻,因此这立体玉璧不足为凭。

笔者答曰:君不见史前的红山玉龙、含山玉鸟、良渚玉琮、齐家玉人?其雕刻精细程度比此立体玉璧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史前玉璧,基本为为墓中出土,因属陪葬冥器,只是象征性用品,往往都是做工粗糙,既不雕琢,也不抛光。因此,不能因为史前玉璧多数素面,而排除少见的精工之作。如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出土最早的玉环、玉玦,做工都非常精美。而此“天盖”玉璧的螺旋纹工艺类同红山文化玉器的“沟漕纹”,将其年代归之红山文化时期,也未尝不可。即便是断代为商周之物,也足以证明“玉璧象天”古已有之。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玉璧,多数为素面无纹。笔者也藏有几件素面玉璧,与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璧类似。商周以后的玉璧,渐多纹饰,及至战国、两汉,踵事增华,高浮雕、透雕,精湛纯熟。当然,这与工具的进化和工艺的成熟关系颇大,但也与玉璧的历代功用和审美习惯密切相关。比如战国以后用于装饰的“佩璧”,其用材和工艺都比较精美。然而用于陪葬的玉璧,即便是到了汉代,仍然相对比较粗糙。由此也可见出,玉璧的功能主要还是“祭天通神”,并不像其它玉器那样随时代演进而渐趋繁缛。

史前的玉璧,不用作装饰,所以大都素面无纹,仅做成圆盘形状以“象天”而已,并不做过多的雕饰。若有简单的纹饰,也与“天象”有关。比如笔者所藏一件青玉璧,两面均用红山文化工艺琢磨出旋转曲线纹,也是表现围绕“天极”旋转的“天体”之意(见附图3)。“盖天说”就是认为“日月星辰”在“天盖”上围绕“天极”运转,而推动运转的巨大能量无法解释,于是便崇信来自“天神上帝”。因此,古人将“天帝”居住的“天宫”,称之为“旋宫”,也是表明“天旋”之象。

有人看见会说,这些曲线纹可能是表现太阳的放射光线,因此,这玉璧大概象征太阳。况且,“玉璧象日说”,也是目前解释玉璧成因的一大派观点。

固然,“日神”崇拜起源也很早,《周礼》记载古人亦用玉璧祭祀“日月星辰”,但玉璧形状是否摹仿太阳、玉璧是否起源于“祭日”则不得而知。玉璧可用于祭日,也用于祭月,与其说玉璧形状摹仿太阳,还不如说摹仿十五的月亮。古来不少将月亮比喻成玉器的名言诗句,如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白居易:“高星粲金栗,落月沉玉环。”李群玉:“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说文》云:“璧,瑞玉环也”,这些比喻,主要是因为“圆月”形如“玉盘”、“玉环”、“玉轮”,其次是因为月色发白,类似白玉。战国以后,有用白玉制作玉璧的,这可能是唐朝诗人的灵感来源。但从古至今很少见将太阳比作玉器的,因为太阳的光辉耀眼眩目,一般人不敢直视,也没有相应玉器的颜色可以取喻。看史前考古出土的玉璧,均为青玉材质,既不见白如月亮般颜色的,也不见如太阳般的金黄色的,可见早期玉璧的功用为“祭天”,其取材的质与色,完全是为接近“天青”色的。良渚文化玉璧中,有所谓“鸡骨白”颜色的,但其白色为后来沁染钙化的外表皮色,而内里原质还是青玉。至于玉璧的圆形,非仅限于摩画太阳,月亮乃至所有星辰均为圆形,都可作为玉璧圆形的来源。古代岩画上,确有一些将太阳画成圆圈状,但周围的光芒都画成放射的直线,少见螺旋状曲线。因此,笔者藏品“螺旋曲纹青玉璧”,还应该为象征围绕“天极”旋转的“天轮”,并非“日璧”。

坚持玉璧为“日神”崇拜产物的论点的学者,常举古文字为例,说“日”字古文写作圆内一点:⊙,玉璧即如此形。笔者答曰:此圆形的“日”字常见于周代以后的钟鼎文或篆体文中,而更早的商代甲骨文中,“日”字外框并非圆形,而是写作三角形框或方框,其框内一划,也往往写成一横。所以,最早的“日”字,外形并不像玉璧,其中的一横划,也不像玉璧中心的圆孔。笔者收藏的高古玉器上,有不少类似甲骨文的浮雕字“日”、“月”(见附图4),看“日”字都不是圆形的。因此,用后起的文字为例佐证玉璧起源于“日神”崇拜,并不准确,同时也有以偏概全的弊端。“天”可包括日、月以及所有星辰,“祭天”就是“祭日月星辰”,看高古玉器上的刻字,往往“日”、“月”并列,所以,祭天时用一玉璧足矣,无须再细分什么“日璧”、“月璧”了。

                                                   三 玉璧形制

玉璧形制绝大多数为“内圆外圆”形,但其中心圆孔,则有大有小。古籍讲,小孔者才叫“璧”,大孔者,叫“瑗”或“环”;而璧“孔”,古称作“好”,其“璧体”又称作“肉”。

《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7]翻译成现代语言为:“边大孔小为璧,孔大边小为瑗,孔边相等为环。”

这种细分法,大概为周代以后,玉璧的功能由单一的“礼天”逐渐分化出其他功能,小型的“系璧”和“环”、“瑗”类,均作为贵族的标志佩饰出现了。《說文》:“璧,瑞玉圜也”。[8] “环”、“瑗” 皆为“圆圜”形“瑞玉”,通称“璧”类,也未尝不可。

可以说,从古以来,玉璧的“圆圜”形状基本没变。特别是中心的圆孔基本不变,因为“中空”象征“天极”,由此才使“玉璧象天”。但玉璧的外廓虽大都为圆形,但也有少数玉璧为“圆中有尖”,其尖角,或为直角,或为锐角。外缘带有四个直角的,可称之为“圆方璧”,如红山文化玉璧就有此类型外缘方形的。但严格讲,其方形并不正方,而是方中有圆弧,因此亦可称“方圆璧”,笔者也藏有几件(见附图5)。此璧“内圆外方”,也是表现天体形象的,准确讲,为四方星象图。古代天文星图往往画作“内圆外方”,“圆心”为“天极”,绕“天极”环列二十八星宿,而这二十八宿又可分为四个方面,每方各有七宿,组成四方神灵形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四方”的画出,并非随意,而是根据“天极”处星宿——“北斗”旋转的指向,标明一年四季。

战国古籍《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9]

因此,这“四方面”既指天上空间四方,也指天候时节四季,即“天空”与“天时”。所以,红山文化“方圆璧”还是表现天象的,况且,其“外方”并不四方四正,而是方中有圆,正如天星二十八宿,可方可圆;而其“内圆”,的确很圆。总之,不管是“圆圜璧”,还是“方圆璧”,都是用于祭天,并表现天象的,正如以下古籍所言:《說文》:“璧,瑞玉圜也”。《玉篇》:“璧,瑞玉,圜以象天也”。《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郑玄注: “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

笔者还藏有一璧,为“内圆外八方”型(见附图6),依然可看作天文星象图,这“八方”不过是细化“四方”而已。天空“四方”可细化为“四正”(东、南、西、北)和“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而天时“四季”(春、夏、秋、冬)也可细化为”“八节”,即一年中八个主要节气,正如《周髀算经》赵爽注曰:“二至者(冬至、夏至),寒暑之极;二分者(春分、秋分),阴阳之机;四立者(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所以,不管是“四方”还是“八方”,都是天文图式,都是说明“玉璧象天”,证明“玉璧”为“天璧”,是起源于天象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红山文化方形玉璧起源于环形玉斧,而环形玉斧是受早期玉制砍斫器的影响,直接起源是环形石斧。日本学者滨田耕也主张中国的玉璧由环状玉斧变化而来,这种说法实际为“劳动工具崇拜论”。

且不说这种方形玉璧很少,没有普遍意义;单说用石斧来“礼天”就很难使人信服。旧石器时期没有更好的利器,用石斧作工具,时代使然。但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玉器,却并非用作工具,因为玉石虽然也很坚硬,但却易碎,不宜做工具;而且,玉石资源缺乏,搜罗不易,也不愿随便用作工具。玉石坚韧光亮,温润细腻,玲珑剔透,美丽可人,且不腐不烂,永恒留传,在金银冶炼技术发明之前的几千年间,先民视“宝玉”为世间最为宝贵的物质。《山海经?西山经》有言:“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10]可知在古人心目中,惟有“天神上帝”才能享用“宝玉”。所以,原始部落首领收集玉石,雕琢成器,将宝物献于“天神”享用,于是,玉器便成了交通神灵的“通灵神玉”。其后,又成了巫师请神、降神的“法器”。随后,又作为驱邪避凶的“瑞器”,被王公贵族随身携带,而逐渐演变为标志身份等级的佩件。再后,迷信渐失,制作良多,玉器便普及为民间百姓的装饰和赏玩用品。由玉器的起源及发展史看,最初作为祭祀的“神器”和通神的“法器”,随及后来作为避凶趋吉的“瑞器”,都算是宗教用品,实际上就是精神文化用品。而后作为服装佩饰和古董摆设,也是用于审美观赏的精神文化用品。可以说,自玉器产生之日起,直到以后的种种用途,均非生产和生活必须的实用器具,即便是雕成玉斧、玉刀、玉鼎、玉尊等,也是象征性礼仪用品。而那些玉龙、玉鸟、玉人、玉兽等,则为玉质图腾,都是用于祭祀礼拜的宗教文化用品,特别是唐宋以后的玉山、玉树、玉花、玉果等,更是纯粹用于审美赏玩的精神文化用品。所以,玉器的产生和发展均是用于精神文化,并非用作生产工具,将玉璧等同于石斧,实在是有点斯文扫地。(关于“玉斧钺”之渊源,笔者另有专文详述。)

另有一类玉璧的外缘有几个“尖锐斜角”,此类形制通常被称之为“玉璇玑”(见附图7)。笔者以为,所谓“玉璇玑”仍为“玉璧”,只不过是表现“天轮”旋转运动的“异型玉璧”,或称“牙璧”,其外缘的几个尖角,实际为表现一年轮回几个季节或几个月份。如四个尖角,则表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节气,如三个尖角,每个尖角上又附有三个小牙,如大小共12个尖齿的,则表明一年有十二个月份。为何这样解释呢?因为笔者藏有雕刻几个神人、神鸟、神蝉或神兽的的玉璧(见附图8),这些神禽(兽)就是表现一年中的节气神。早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墓出土的《楚帛书》,画面中的四季十二月神就是用神鸟、神兽、神人来表现的。再看近年四川金沙出土的商代金箔“太阳神鸟”(见附图9),被国家文物局宣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何镂刻四只飞鸟呢?其实就是表现四季的神鸟。笔者以为,目前这“太阳神鸟”命名,并不准确。“太阳神鸟”又名“日乌”,一般仅有一只,如《马王堆帛画》所画的红太阳中的一只黑鸟(见图10)。虽然古代传说“天有十日”,但“羿射九日”,只留下一个太阳。因此,“太阳神鸟”也只有一只。金沙金箔的四只神鸟,应为四季神鸟,因为四鸟围绕的内环有旋转的十二个尖角,正是表明一年轮回十二个月份,并非太阳的光芒(太阳光芒为直射,并不旋转),所以,此金箔镂刻四鸟应正名为“四时神鸟”,而“天鸟”绕飞的圆环实为运转的“天圜”,这金箔圆圜,实际为金质的“圆璧象天”,可称“天鸟金璧”。

关于用鸟来表明季节的,《左传》中就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曰:“我高祖少皡,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可知:凤鸟,总管历法;玄鸟,主管春分、秋分;伯赵鸟,主管夏至、冬至;青鸟主管一年的开启;丹鸟主管一年的关闭。

参考《左传》说法,再看这些玉璧上雕饰的神鸟、神蝉、神兽、神人,其实都是表现天时、节气之“天象”的神像。雕有一个神像的就是总管“历正”的“天神”,雕有两个神像的就是“司启神”和“司闭神”,雕有三个神像的大概为“历正神”、“司启神”和“司闭神”,雕有四个神像的是“司启”、“司闭”、“司分”、“司至”四神,或是春、夏、秋、冬四季神。

                                                  四 玉璧纹饰

从古以来,玉璧的“圆圜”形状基本没变。有所变化的,只是璧面附加的纹饰。因为“玉璧”的原始主要功能是“礼天”,所以,即便是附加的纹饰,也与“天象”有关。

笔者藏有几件出廓雕饰玉璧,玉璧的外缘雕刻对称的“神龙”、和“神人”(见附图11),大概为古人想象推动“天轮”运转的“天龙”和“天神”。还有的雕刻成“飞鸟”或“蝉虫”形,大概象“璇玑”类为表现一年的节气。鸟类代表“候鸟”,“候鸟”的来、去,象征春来、秋去;“蝉虫”的来、去,表明虫类动物的春天“惊蛰”与秋后“蛰伏”(冬眠)。这些立体的出廓“天神”圆雕,较为少见,最常见的“天神”,是刻在玉璧平面上的浮雕“天龙”、“天鸟”(“朱雀”或“凤凰”)和“神面”(“兽面”或“饕餮”)。这些龙、鸟、神面纹饰,并非现代人理解的审美装饰图画,而是古人特意标明“玉璧象天”的天界“神像”。为比较论证“玉璧象天”,我们可参见古代绘画作品。较为细致描绘天界景观的,莫过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见附图10):云气萦绕的天庭里,悬挂着代表太阳的“日乌”和代表月亮的“蟾蜍”,飞舞着“天龙”、“天鸟”和“神兽”,当然也居住着“天神”。画中耐人寻味的则是连接天庭和人间的长龙,则是穿过一个巨大的“玉璧”,“玉璧”之上方为天庭,人间只能通过“玉璧”才能看到天界,也只能随着“穿壁龙”通过“玉璧”中孔才能上天。与汉帛画异曲同工的还有笔者藏品“天庭玉璧”(见附图12),璧面浮雕的神龙、神鸟、神兽、神人等,都是天上的“天神”,由此“天庭玉璧”和“汉帛天画”,可证“玉璧象天”论点之正确。

由“玉璧象天”观点出发,也可释解某些玉璧纹饰。如刻画天上神物的“龙纹璧”、“龙凤纹璧”、“饕餮纹璧”当然可视为“天神璧”。然而玉器界惯称的“谷纹璧”、“蒲纹璧”呢?笔者答曰:也可解为“天文璧”。

自从《周礼?春官》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因其中说到“子执谷璧”,后人看到有些古玉璧上雕刻很多凸圆颗粒,便考证其为“谷粒”,于是便与“子执谷璧”对号,称此类玉璧为“谷纹璧”(见附图13)。但细看这些所谓“谷粒”,都带螺旋小尾巴,于是这些人补充说明是“发芽谷粒”。还有人又根据螺旋尾巴,而辨说并不是“谷粒”,而应该是“卧蚕纹”、“蟠虺文”、“蝌蚪纹”。另外,有些玉璧的凸圆颗粒并无螺旋小尾巴,看起来又像是“乳头”或“钉子头”,于是又有人称之为“乳钉纹璧”。但玉璧毫无理由装饰乳头和圆钉,那时也没有铁钉之类,“乳钉纹璧”的说法,只不过是借用现代人能理解的类似形象加以比喻而已。另有一类玉璧,璧面上刻满纵横线条,一般解释为象编织的蒲席条纹,并与“男执蒲璧”对号,而称此类玉璧为“蒲纹璧”(见附图14)。

笔者以为,所谓“谷纹璧”、“蝌蚪纹璧”或“乳钉纹璧”,都是牵强附会,与“玉璧象天”没有任何联系。正确的解释应为:缀满“天璧”的众多的凸圆点点,实为“天上繁星”。带旋尾的圆点,表示旋转运动的行星;不带旋尾的圆点,可视为不动的恒星。天上众多星星,无非“行星”和“恒星”两大类,所以,不管是表现旋转的“行星”,还是表现不动的“恒星”,凡是缀满凸点的玉璧,统可称之为“天星璧”。

《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孔传曰:“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古时人们都是观星以定气候和时节,日、月、星,古时并称“三光”,广义的“星辰”,包含“日月”,古时的天文学就是“占星术”,所以“星辰”与古时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于是祭天用的玉璧也会做成“满天星”式样的。

由此再看所谓“蒲纹璧”,其纵横线条并非表示“蒲席”的条纹,而是天幕上的经线、纬线。看此类玉璧,不要只看刻划的线条,而是看被线条分割而突出的凸点,这众多的凸点就是“满天星”。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烟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郑玄注:“星谓五纬”唐贾公彦疏:“五纬,即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大(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言纬者,二十八宿随天左转为经,五星右旋为纬。”

战国天文书《星经》中,将天上繁星分为“经星”、“纬星”两大类,所以,若看纵线上的凸点,可视为“经星”,若看横线上的凸点,可视为“纬星”。因此,所谓“蒲纹璧”,应正名为“经纬星璧”。

所以,自古以来误称的“谷纹璧”、“乳钉纹璧”和“蒲纹璧”,都应纠正为“天星璧”,这才符合“玉璧象天”之原理,因此也明白古人“青璧以礼天”之缘由。即便有的玉璧浮雕“卷云纹”(见附图15),也是表现“云天”,所以,“玉璧象天”可谓定论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