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劈开兰州桑园峡:兰州黄河两岸的传奇,大禹治水留下的故事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大禹治水留传奇,
流传在兰州黄河两岸的大禹传说

滚滚而来的黄河,在兰州这块土地上,自西向东蜿蜒奔腾。滔滔河水在峡谷和盆地间,劈山斩谷,一路向前。黄河干流从兰州市西固区达川乡岔路村入兰州,流经西固、安宁、七里河和城关等区,继而经皋兰县东南部和榆中县北部,至乌金峡出境。黄河在兰州境内流经了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乌金峡等众多峡谷。这些峡谷山崖陡峭,高出水面30-50米,水势汹涌,暗礁险滩密布,“白马浪”、“煮人锅”、“大小照壁”、“月亮石”等众多充满浪漫色彩的险滩礁石。

从黄河奇石到羊皮筏子,从黄河大水车到放河灯的民俗……

千百年来,依黄河而生的兰州人,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一段险滩,一块礁石,成为人们阐释黄河文化的最佳载体。流传在兰州境内的大量民间故事,就是众多黄河文化中最为闪亮的一个浪花。

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曾“导河积石”。本报西部地理栏目曾经刊载过《积石山:大禹凿山导河的源头》介绍了流传在临夏境内的大禹故事。而流传在兰州境内的大禹故事却鲜为人知。

1.大禹王砍开八盘峡

大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也是让无数民众牢记在心中的人物。兰州黄河沿岸流传的众多民间故事中,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最为动人。黄河进入兰州境内,遇到的第一个大峡谷就是八盘峡。汹涌而来的河水涌入狭窄的八盘峡后,如同受到束缚的巨龙一般,东冲西撞拼命挣扎。

大禹王治水时,他治理好了下游的洪水后,就顺着黄河逆流而上来到了兰州境内。大禹王在兰州境内做了短暂停留,然后继续沿黄河而上,准备到积石山去。大禹王来到八盘峡。

八盘峡指黄河由达川乡吊庄村东盐沟口至新城乡青石关的这一段。这条峡谷是由张家台和青石台而形成的,峡谷内山势陡峻,河谷细长,水流湍急。据说是因峡谷北岸有个八盘村而得名。但究竟是先有八盘村还是先有八盘峡现在就说不清楚了。当时大禹王看到八盘峡峡谷狭窄,水流不畅,人们流离失所,心中非常着急,就停住了脚步,带领居民开山凿石,疏通水道。

大禹王和百姓们昼夜不停地干,但青石异常坚硬,水道迟迟不能打通。禹王爷非常着急,就用手掌向石山砍去。没有想到,伴随着大禹王的手势,山石上响起了一阵阵巨响,石头四分五裂,黄河水顺着峡谷开始缓慢流淌,看到河道开了,大禹王开始继续巡查。为了避免碎石堵住河道,居住在这里的乡亲们继续清理碎石。清理中乡亲们就把碎石堆成8堆,放在黄河边上,时间久了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八盘峡,附近的山自然也叫做八盘山。

2.大禹划分了九州

黄河流经八盘峡后,经柴家峡等地,一路直奔中山桥,有一个最为险峻的地段叫白马浪。白马浪起自雷坛河口,止于中山桥,长0.7公里。白马浪峡谷将兰州盆地分为东盆地和西盆地。关于白马浪的来历,民间传说和吕洞宾有关,其实是因为水流湍急,雪涌涛飞,而得名。

说起白马浪的形成,这里是九州台——皋兰山的隆升,黄河直切而形成。据说九州台的来历就和大禹有关,传说这里是大禹王划分九州的地方。

据说呀,大禹王当年“导河积石”路过兰州,过了桑园峡后,就到了九州台。这个居高临下的山顶平台成为大禹王眺望各处察看洪水水情的好地方。大禹王看中了这个地方,就把这里作为治理洪水的总指挥部。


于是呀,大禹王就在九州台上安营扎寨了,他派出人沿着黄河了解水情,对八盘峡至桑园峡这一段黄河的水情做了详细的勘察。传说中大禹王每到一地,就把他掌握的治理洪水的先进方法一一传授给人们。大禹王一边治理洪水,一边仔细观察九州台的地势。他发现九州台山顶平坦,山腰九条山脉如同巨龙蜿蜒而出,各有各的职责和分工。大禹王心想如果天下分成九个区域,按照九条龙的样子各管一块岂不更好?于是,大禹王在九州台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由于大禹王在这里划分了九州,因此人们把它命名九州台。

为了纪念大禹,人们还在距离九州台不远的白塔山上修建了禹王庙,竖立了禹王碑。如今禹王庙已经没有了,只有禹王碑还在(禹王碑其实是清末人们摹刻的衡山蝼蚁碑)。

3.大禹劈开桑园峡

  “天上索萝萝什么人(儿)栽?

  地下的黄河什么人(儿)开?

  天上索萝萝王母娘娘栽!

  地下的黄河大禹王开?”

 这是流传在榆中桑园峡等地的民间歌谣。这个歌谣背后也有一段大禹治水的故事。黄河过白马浪后,河道逐渐宽阔了,到了雁滩河水就四处漫溢,最终在雁滩形成了18个滩和无数河汊。解放前,雁滩是兰州近郊一个极负盛名的湿地,可惜如今已经变成了城区。雁滩东面的峡谷是桑园峡,桑园峡又称小峡,或上峡,因峡南岸有桑园子村而得名。

桑园峡内峡谷深邃,谷壁陡立,多急流、浅滩和暗礁,通行这一段的筏工们都视作畏途。在桑园峡一带也流传着不少大禹治水的故事。  

由于桑园峡的堰塞作用,每年夏天黄河水都要发生倒灌,从上游来的洪水拥挤在桑园峡口,不能及时下泄。雁滩经常成为泽国,人们不堪其苦,只能生活在半山腰。

大禹王经过多次的调查后,发现要解决兰州的水患,必须要凿开桑园峡,让黄河水顺着峡谷流淌,这样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大禹王带领老百姓,开山凿石,打通水道。然而由于人力有限,进展极其缓慢,无奈之下大禹王使出了神力,用一柄巨斧向山崖劈去。坚硬的山崖哪里能挡得住大禹王的神力,山石应声而开,拥堵到半山腰的黄河水,沿着峡谷开始缓缓东流。人们也渐渐地从山上搬迁了下来。

民间传说,黄河被桑园峡堵住后,水无法流走,只有顺着苑川河而上。大禹劈开桑园峡的地方就是至今在苑川河和黄河交汇处的响水子,那里峡谷上下整整齐齐,看上去果真像巨斧劈过的一样。

榆中还有一个和大禹王有关的故事,榆中的龛谷峡和唐家峡之间,有座山峰名叫“古城岭”。每当晴天时,人们站在古城岭看这两个峡谷,视力好的人就会看到两个石墩隔岭相对。据说这两块大方石就是大禹王留下的。

民间传说,大禹王劈开桑园峡后,黄河水就滚滚东流了,乡亲们浇地发生了困难,为解决用水问题,禹王想从马衔山上挑两块大石,插在桑园峡,把水聚高一点,引一股去浇灌北山旱地。结果,计划却被张果老给打断了。原来,张果老听说大禹王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想动员大禹王回家看看。无奈大禹王正在挑着石头赶路,怎么说也不行。张果老使出法术,也斗不过大禹王。最后想起了大禹王的妻子教的一招,乘其不备,伸出鞭梢挠了挠大禹王的胳肢窝,大禹王一笑,挑着的两块巨石就落在了地上。石头掉在地上后,再也挑不起来了,大禹王无奈地躺在石头生了一阵闷气,最后只好回家了。如今龛谷峡那块大石头上还有大禹王留下的印痕呢!

4.什川有个禹王坪

皋兰县城南面的什川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据说明弘治年间就有了什川这个名字。当时人们在上峡至河口,东山至泥湾的什字交叉处修建了一座古城堡,故而人们称这里为什子川堡。后人简化为什川,黄河从此流过,形成一个河谷盆地,极像太极图形。这里也流传着大禹的故事。

据说,大禹王治理洪水的时候,神仙给了他一条神鞭,这条神鞭就是大禹王治水的法宝,遇到坚硬的山岩,大禹王就用神鞭打过去,一鞭下去,岩石上就会出现一道很深的沟,这样大禹王开山凿谷就方便多了。

大禹王来到兰州后,先到了河口,那里有一座很大的山,挡住河水的去路,大禹王心中非常着急,就甩开神鞭打了起来,这一打不要紧,结果发现,这座石山并不是真正的石山,而是两条青龙在那里打架而堵塞了河道。大禹王异常愤怒,拿出神鞭,几鞭子下去,把两条青龙赶跑了,河道也就通了。当大禹王手持神鞭时,他就变得异常高大,神鞭也自然变得很长。大禹王一鞭子甩过去,没想到鞭梢却打到了什川,把附近的几座山头给削平了。为了纪念大禹王,人们就把那个地方叫做禹王坪。

这些民间故事虽托言于神仙鬼怪,却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揭开了民间故事的面纱,我们或许能看到另类历史,或许能发现先民们同大自然抗争的情形。


    






王文元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