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5: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澴川黄饮冰 2021-01-23

山海经5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在《山海经.海经.海内经》中,结尾处记载了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的历史: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复生。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在《“息壤”是大夏土壤,也就是黄土高原之土壤,大夏即秦晋高原》一文中,对此进行过探讨。今天站在《山海经》的角度上再谈这个问题。

广义的大夏,是今天的黄土高原地域(秦晋高原);狭义的大夏,是晋中南。狭义的大夏,是大禹开凿吕梁形成古黄河西河后,把秦晋高原一分为二形成的局面,即分出了一个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是秦汉与匈奴拉锯战地区。 

河套地区

一、黄土高原形势的变化

帝尧时期的洪水(海浸)爆发前,秦晋高原(黄土高原)是一块平整的、肥沃的土地,适宜于农耕。距今8000年到6000年为避开当时的洪水和海浸,古夏人就在这里生活。在距今4300年前,夏后氏北支在夏鲧的带领下,建立石峁古城,建立反攻霸占中原的共工氏的西北阵线,协助颛顼夺回中原。

帝尧时期,洪水与海浸叠加。帝尧从东部西迁到晋南,在平阳建立都城。因为夏鲧已经在晋南建立了一些古城,如亚洲考古在811日就发表一篇文章《新发现\山西发现石头墙,与石峁相似》,此发现在忻州保德县林遮峪遗址发现一段残长约140米的石城墙,其遗址的内涵与时代,和黄河对岸陕西石峁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时代颇有几分相似。这就是石峁向山西发展的很好的证据。帝尧迁到晋南,是因为夏鲧在这里打下了建都的基础。

对于夏鲧与黄帝的关系,我是从《山海经》的。《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对于鲧和禹,我是以夏后氏南北两支的首领称号对待的。历代鲧是父子相继,而历代禹来自历代鲧之子。黄帝设立东西两少昊监察上古中国东西部的时候,鲧被编在西少昊昌意部,镇守西川。鲧居西川,是西川王;北迁陕北,建立石峁古城,是有崇伯;到帝尧时期,依然是有崇伯。禹部是从鲧部分出来的子氏族。石家河遗址前期是神农氏都城,后期氏禹城,禹没有守住石家河古城,一路北撤到颖水上游的登封,自立于阳城。后接受帝尧的封建为夏伯,在阳翟建立夏国。在阳城登帝位,归于冀都建立帝都。

帝尧时期的洪水和海浸形势,黄土高原的西部、西北部、北部氏一个大湖泊,就是河套古河(陕宁蒙古湖),在西部还有诸多古湖(西部盆地基本呈现古湖状态);东部、东南部是东海。如下图所示:

帝尧时期洪水海浸示意图,东海之中,有众多高地或岛屿露出,号称“东海之渚”

黄土高原,在此时也被称为冀州,华夏的希望之州,是华夏族群唯一的天赐的生息之地。

二、帝尧时期的洪水在黄土高原上漫溢,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成千沟万壑

《吕氏春秋》记载:“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的记载,这描述的是大禹治水前洪水漫溢黄土高原的情景。

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原本疏松,爆发洪水必然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原本平整的高原支离破碎成千沟万壑

看当代的黄土高原,晋陕峡谷支流水系特别发流域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条。晋陕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这样对比,在帝尧时期,洪水导致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多么的严重!

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100米左右。

黄河水系示意图

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在这里曾经也形成过一个巨大的古湖泊

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356公里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其中三门峡以上113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和北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陕西内:渭河流域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关中渭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前,流域内人类活动踪迹达80~100万年以上,有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15万年前的大荔人遗址,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群落半坡遗址,以及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关中又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大统一的奠基地,周秦汉唐等10多个朝代依托渭、泾、浐、灞、沣、滈、涝、潏八水之利,在此建都达千余年之久,使中国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这里谈一谈洛河因为有渭洛还是河洛的争论北洛河与南洛河相混淆。《广韵·铎韵》说:《尚书·禹贡》在导洛自熊耳,《汉书》洛,本作雒。’”清王筠《说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豫州伊雒字作,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魏略》说: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变

现代人说河洛是明确的,因为如今已将渭洛的洛河改称北洛河,伊洛的洛河改称南洛河。所以渭洛之洛是北洛河,河洛之洛是南洛河。

与渭水相交的是北洛河。北洛河支流共581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8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周水、葫芦河、沮水、石堡川4条。周水一名周河,又称周水河,源于靖边县石嘴梁东南侧苗家沟,西南流过红柳河折东南流至志丹县城西南注洛。河长85公里,每立方米水含沙364公斤,年输沙1300余万吨。

黄河南河南岸支流是南洛河,古称雒水。位于陕西商洛地区东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是陕西省东南部唯一入黄河流。源出陕西蓝田县东北与渭南、华县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邻近灞源。《山海经》说:灌举之山(今冢岭山),洛水出焉。《水经注》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灌举山,东经熊耳山北(今河南卢氏县境),《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即此。南洛河东南流入洛南县,横穿中南部,经洛源、眉底、尖角(县城正北)、柏峪寺、灵口及庙湾等乡镇,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卢氏县境经洛宁、洛阳、偃师等县(),由巩县东北注入黄河。在陕西境内流长124.6公里,集水面积311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的1/4左右,占洛南县面积的98%,并为河流上游段。处在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与秦祁地槽的东秦岭褶皱系交界带,多灰岩、页岩地层,河道以砾石质结构为主。地势北缘秦岭(草连岭海拔2646)、华山(海拔2165),南顺蟒岭(最高处1744),中间为南洛河河谷,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形成三个小区一是干流以北广大山地区,山高坡陡,沟深流急,仅一些较大支流沿岸有少量川地。二是干流两岸及永丰、景村、古城、三要等乡镇一带的浅山川原区,有较完整的三级阶地构成的大片川原,拥有"四十里梁原"和古城川,土层深厚肥沃,为洛南县的主要产粮区,有小关中之称。三是面积较小的南部蟒岭花岗岩流砂丘陵区,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带。

千沟万壑、塬坮密布的现代黄土高原(网络图片)

三、禹凿龙门

    1.禹凿龙门的历史记载

禹贡》有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古本竹书纪年“(帝尧)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六十九年,黜崇伯鲧。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八十六年,司空入觐,贽用玄圭。的记载。

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

龙门,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开凿,故称禹门,又称龙门。后人为怀念禹的治水功绩,河中岛上曾建有祠庙祠庙毁于抗日战争战火。

2.当地关于禹凿龙门的传说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在龙门山北有河口,很象龙门却不能通。相传这是鲧治水时所凿,因没有成功,人民给它起名叫错开河。另一说是大禹当时开河凿了两条河:一条通往现在的禹门,一条开往黄龙山的的下川。当大批民夫正往陕西一条开去,天上有一只大鹏呼叫错开河,错开河,开西不胜往东挪!大禹能够听懂鸟语,于是命令民夫改向东挪,后人遂将交岔处起名为错开河。在禹门南一里多远的地方石碛,大河盘绕而行,洪涛巨浪不能淹没,相传那里禹坟。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自此秦晋高原一分为二,以河为界,岸是山西省,西岸是陕西省,这就是晋陕峡谷

黄河在晋陕峡谷

3.大禹治水之后的黄河水势与流向及东西方变化

大禹凿通吕梁后的水势图

帝尧后期洪水和海经消退了没有?在《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陶在今菏泽市定陶区。这就说明帝尧后期,洪水和海浸消退了。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夏州之国”这些都是大禹治水之后海退之后的地理。

禹凿龙门(吕梁)使古黄河由北向南流,与渭河汇合后折转向东北流,在渤海入海。这就形成了古黄河的西河、南河、东河。

东部也有了一个夏州之国,这个夏州之国,我以为是禹妻涂山氏女娲之国,这是大禹治水河大禹当天子的东方的政治中心或政治支点。禹会诸侯,就在夏州之国。末代禹,也葬在夏州之国。

在帝尧晚期,古东海消退,在东部重新形成肥沃而广袤的平原,这里又成为华夏族群的桑梓之地。豫东鲁西北与古黄河东河东南至渤海,是空桑之地;豫东鲁西南至东海,是穷桑之地。所以空桑和穷桑是帝尧之后的地区名称。东部沧海桑田,在史前轮番过几回了。

上古中国西部的众多古湖,因水退而形成诸多谷地平原,土地肥沃适宜于农耕。

禹布土以定九州。大禹奠定了尧舜禹三帝时期的华夏邦国繁荣,在大禹时期,华夏统一国家文明,也步入鼎盛期。

黄饮冰2020920日星期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