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最早的防治传染病行动!明嘉靖八年,陈锡城外掩埋万具尸骸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兰州历史上的传染病

      这些天,宅家读书,写字写文,偶尔就有些令人意外的发现。遂顺手记下,以防遗忘,也分享与同道书友们。其中,有瘟疫疾病的记载,值得细细研究。
       关于瘟疫,中华先民认识的非常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记载。当时,人们常用瘟疫、厉疾、大疫这样词,记载他们艰难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经历。

1.西北地区瘟疫二十年一轮回

     瘟疫其实是一种高烈度传染病,大概包含了今天人们所知道的:鼠疫、痢疾、黑热病、疟疾等等,或许还包含了我们所不知道的某些传染病。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周礼》是一本比较重要的儒家典籍,《三字经》中有:“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之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对于《周礼》一书的年代,人们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但《周礼》中国保存了先秦时期,我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等内容。
      可以这样说,至少在2500年前,中华先民对瘟疫,这类高烈度传染病,有了清晰的认识。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季春纪》中说,:“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可见,那时人们认为,节气不正常的原因导致疾疫发生。
      西北地区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公元前369年(秦献公十年)。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只留下“民大疫”三个字,其他都湮没了。不过,人们认为,这次大疫应该发生秦国核心地带——关中。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69年到1949年,西北地区每过20年(20.51年)就发生一次瘟疫灾害。

2.兰州最早的防治传染病行动

      在古代,人们认识有限,无法很明确地区分,不同烈性传染病。只能笼统地用瘟疫来表述,其大概包含了:鼠疫、天花、流感、霍乱、喉疫、疟疾等等。瘟疫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故而史书多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天灾人祸相连。
      明嘉靖八年(1529年),兰州大饥荒,饿殍塞道。陈锡倡导捐资,募工在郊外掘穴十多个,与其亲友邻居抬埋尸体,数月之间掩埋1万多具,避免发生瘟疫。


     公元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皋兰县大旱,民大饥,又加疫疾,死者甚多,人们发仓粮赈济。这是大灾之后有大疫的真实写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大灾多是水旱、饥荒,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人们救助能力降低。尤其是,灾民遇难后,尸体无法及时掩埋,从而导致瘟疫流行。
       当时的皋兰县,就是今天的大兰州地区, 除管辖1990年皋兰县行政区划外,还辖今兰州市的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区的全部及红古区、景泰县、永靖县、榆中县、永登县、白银市白银区的部分地区。 “皋兰”县名至今不足300年,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甘肃巡抚元展成疏请将临洮府治移于兰州,称兰州府。改兰州为皋兰县,府县治所均在兰州城内。皋兰县名自此始。
     由此,可见乾隆三十五年灾害的范围是非常大的。

3.黄河大水之后,必有大疫

       明清民国时期,在兰州地方史志中,不时能见到关于瘟疫、大疫、疠疫的记载,不过,许多烈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不再是笼统的瘟疫。  霍乱、天花、喉疫、伤寒、不明瘟疫是当时兰州境内几大烈性传染病,当时医疗手段有限,一旦感染这些烈性传染病,很难救治过来。史书记载中,往往留下死者甚众,死者十之七八等记载。
     1868年 ( 同治七年)六月,甘青一带大雨,黄河泛滥,淹没附郭及夹河滩上民居。就是说,兰州洪水巨大,洪水逼近兰州城墙根。这年,秋冬发生大疫,死者甚众。1884年(光绪十年)六月,黄河泛滥,淹坏房屋甚多,秋大疫。


       1904年(光绪三十年)黄河大洪水是最惨的一次。这年六月初,兰州及其附近地域,连降暴雨,引发黄河水大涨。这是兰州近百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据事后按照水位推算,当时黄河的流量达8600立方每秒。暴涨的黄河水,横扫沿河堆放的木料、麦捆、柴草等,往下游漂浮,在桑园峡一带壅塞黄河,导致黄河水逆流而上,兰州东川一带遭水灾。雁滩十八滩被洪水湮没,东稍门城墙被泡塌一丈余长。为了防止洪水进城,人们用沙袋堵塞城门。而洪水继续上涨,逼近红山根一带,然后绕城向西逆黄河而上。  这次大洪水持续了半个月,然后才逐渐消退。人们站在城墙上,看到兰州城东部成为一片泽国。城东灾区的居民,纷纷跑到五泉山上躲避洪水。当时,受灾民众过万人。“河水漂有木头、柴草、家具、死人等,前后相叠,数日不能尽。
    洪水过后,就是大疫。史书中,往往写着“秋大疫”。秋天,蚊虫滋生,四处传播病菌,大疫也往往由此而起。

4.天花喉疫,母亲们最害怕的病

      天花和喉疫是小孩常见的传染病,也是母亲们最害怕的传染病。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严重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秋冬或早春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散发;或患者于病前1周内有与白喉患者接触史。兰州地区流行白喉见于史籍记载最早年份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此后,有两次大流行,1885年( 光绪十一年),兰州喉疫大行,死者甚众,幼孩尤多。 1886年(光绪十二年)兰州喉疫流行更甚。
     民国时期,白喉更为猖獗, 民国九年到民国十五年,兰州地区白喉流行,兰州白喉流行,儿童死亡甚众。漫长的六年的中,流行的白喉,让无数妈妈们担心不止。到民国27年(1938年)8月, 兰州、皋兰白喉大流行,患者死亡颇众。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种,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康熙皇帝就因感染天花留下麻子,这也是他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理由之一。
       清咸丰十年(1860年),兰州进士吴可读拟《创设牛痘局启》,倡导捐款,
仿照北京牛痘局模式,在兰州创设牛痘局,为儿童接种牛痘。光绪七年(1881年),护陕甘总督杨昌浚在城隍庙设牛痘局,此后,救人不少。

5.民国十八年,兰州霍乱流行,死者甚众

        同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传染病:
         1863年(清同治二年)六月,皋兰县瘟疫大行。
        1868年(同治七年)夏,皋兰大旱饥,秋冬大疫,死者甚众。
        1884年(光绪十年)秋,兰州瘟疫流行,皋兰大疫。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皋兰县旱,瘟疫流行。
        1929年(民国1 8年)9月, 兰州、榆中、皋兰、永登等地发生霍乱,死者甚众。是年兰州瘟疫流行,传播甚速。患者身发黑斑,又加饥饿,死者甚众。
       民国34年(1945年),兰州市发生霍乱。兰州卫生事务所在小西湖设霍乱病医院,收治霍乱病人。至9月底共发生霍乱20例,9月24日 榆中县青城乡发生霍乱,病死10余人。


      瘟疫发作之时,惨不忍睹。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就曾目睹了瘟疫流行的惨状,他的《说疫气》中说:“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1949年,兰州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卫生事业的措施,医疗条件大幅度改善。在“预防为主一方针的指导下,1952年6月建立了兰州市卫生防疫站。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防疫措施的实施,传染病在死因中的位次,由解放初期的首位,下降到第六位。
      1958年,兰州人的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平均寿命已达到70.89岁,较解放前平均预期寿命30岁。

    






王文元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