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安”与“淮阴”为什么会争吵不休

 志来职去 2020-05-14
这是一桩无头公案,但基本上的结论是现在淮安市淮安区(俗称老淮安)的部分人不想与老淮阴混在一起,更有甚者,还出些了人生上的攻击,其实真的没有必要,这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误解或缺少认知。我们来百度一下。
所谓“淮安”与“淮阴”,它们之间的距离相差不过30公里余,在历史上,所指的区域基本上重叠的,从传承上来说,谁也不能说是正宗。
在秦汉时期,这一片地方称为淮阴,因此,才会有韩信被封淮阴候的概念,这一时期并没有淮安的说法,有了这个前提,才能继续讨论下去。
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建置紊乱,隶属多变,直到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开始出现。
隋唐五代时期,这一带称为楚州,宋时期,这一带仍然称为楚州,辖区大体现与现在的淮安地级市相同,后来把把淮安县级市改称楚州,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明清两代,有个叫淮安府的概念,也大体上与现在的淮安地级市辖区接近(清代略小些),淮安府下辖总是有山阳县和清和县这两个县,淮安府的治所在当时的山阳,就如果江苏省会在南京一样。
最大的问题点来了,即“淮安”与“淮阴”争吵的根本原因来了,在1898年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诞生了,他出生的地方当时叫山阳县,但也是淮安府,后来官方一直的说法也是淮安人,淮安,伟人的故里,这是对外的统一说法,就当时的淮安府所辖区域而言,只要这个地区的县区人都可以沾这个光的。但对于老淮安人而言,他们认为周恩来只是他们县区的人,而不是整个淮安府的人,其实硬要这样说,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离得近些,这一点在老淮阴人身上能得到印证的,老淮阴人一直不觉得自己是周恩来总理的老乡。事实上,如果用老淮安人的标准,周恩来总理应该是山阳人(以县级单位来衡量)。之所以出现现在这种现象,是原山阳县的人想独占淮安府这个知识产权,这个就有点小小的过份了,但其实也不要紧,老淮阴人也不从认为自己是淮安人。
一切争执的源点是江苏省政府的三淮一体战略,为了充分利用伟人故里的称谓,就把淮阴地区的名称恢复成了淮安,如同当年的淮安府,而把当时的淮安县级市改为了楚州,逻辑上好像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曾经叫过楚州的,但在利益上是有问题的,事实上,这一称呼的改变,把他们与周恩来总理给分开了,或者说拉远了距离,从各种利益上都是感觉吃了亏的,于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又恢复了淮安这个称呼,就是现在淮安地级市淮安区,矛盾似乎可以消除了,事实上并没有。
要是说老淮安完全是无理取闹的话,也真还不能怪他们,在1913年,淮安府撤销,次年,山阳县改名淮安县,清河县改名淮阴县,从此,淮安和淮阴这两个称呼作为区域名称同时出现了,当年的一家兄弟,就此分家,之后,淮阴逐步变大,成了地级市和称谓,而淮安还是县级称谓,并且归淮阴管辖。直到2001年淮阴才改成了淮安,淮安变成了地级市的称谓,于老淮安县和老淮阴县曾经的好兄弟,开始了争吵,其中涉及了各位在这一地区生活过的名人,如韩信、枚皋父子、梁红玉、吴承恩、关于培等等,要说这两地的人跟这些名人真的有多大关系,真未必,而于仅距离30公里的区域而言,要区分这些倒底是哪儿的,估计是不可能的。更为夸张的是,还涉及了淮杨菜中淮菜的发源地,这个就有点无厘头了,要知道淮菜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淮安这一词语,其地统称为淮阴。
 
在历史上,淮安和淮阴这两个名称几乎是交替出现的,淮安府和淮阴地级市几乎是覆盖了而对于同属于淮安府的其他几个县区其实也并不在意叫淮安好还是淮阴好,争这些也完全没有用,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正道。
一切为了“伟人故里”称谓之争,也都是为了利益。估计这一争执会持续很长时期,就当饭后笑料吧。就像“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一样,这里的杨州指的是南京,而并不是现在的杨州,历史上的地名是经常变换的,而且有时变成完全不是原来的地,硬要去套在某个名人身上,就会让人笑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