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家古玉,4000年前,神秘部族的绝版之作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齐家古玉是齐家文化类型出土的古玉。齐家古玉和辽宁红山古玉、江浙良渚古玉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玉,也是西北地区史前古玉的代表。

                 齐家古玉的出现和消失都充满神秘色彩。

      4000年前后,一个神秘的骑马部族带着他们精湛的玉石加工技艺出现在甘肃大地上。于是,齐家文化和齐家古玉如春笋般猛然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大约三四百年后又倏然消失,只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洮河

      齐家古玉和辽宁的红山古玉、江浙的良渚古玉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玉,它也是西北地区史前古玉的代表。

      齐家文化,站在阶级社会门口的先民们,神秘的东南沿海贝壳,他们会冶炼铜、铁,熟练运用琢玉技术,加工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那些创造了齐家古玉的神秘部族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

站在青铜时代的门槛上

         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广河齐家坪发现了齐家文化遗址。自从安特生发现了齐家遗址后,齐家镇周围就不断有玉器被发现。

       出了广河县城,向东经过三甲集,向南沿洮河前行,大约16公里后,就是广河县齐家镇齐家坪村。

       清明刚过,农民们就已在地里忙碌了。今年雨水充足,几场春雨后,山坡已被“抹”上了一层嫩绿。春天的颜色点缀在沟沟坎坎上,一股黄土气息扑面而来。村民马德和往常一样早早就开着小四轮去地里干活了。他家的地在洮河边上,站在地边上就能看见阳光下闪烁的洮河水。地里上的肥料早已准备好了,也散开了。犁好,耙平,就可以种了。到了上午10点多,在田埂上坐下歇息了一会,马德又拿起耙子,准备把地埂边上再平整一下。马德慢条斯理地干着活,不时停下,看看地是否平整。一个角落快耙完时,忽然感觉耙子特别吃劲,可能是被大石头卡住了。他放下耙子用手刨开土,发现是一块石片。他没敢随便扔掉,只是把这块石片放到了田埂上。

      “这些年,村民的脑子也越来越活,知道地里发现的东西不能随便扔,这些石头说不定就是一块宝。”广河县收藏家马少清说。广河县出土过不少东西,村民们都知道个大概。

     马德把石片上的土去掉,又用衣衫擦了擦,一个铲子形状的东西出现在他面前。随后,马德把这个石片悄悄拿到了家里。

     广河县古玩城内的鉴宝斋就是马少清开的,多年来,他收集了不少的齐家玉器,其祖上也是搞收藏的。

       马德从地里发现了玉铲后,一直想找个人看一下。今年4月中旬,马少清到齐家镇去办事,正好遇到了马德。马德就把这个玉铲拿了出来,马少清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齐家玉铲。

     “这个齐家玉铲,非常典型,非常难得。”

      马少清的藏品中,他比较满意的就是玉铲。

      马德发现玉铲的地方,距离齐家坪遗址最远不过10里地。

      齐家坪是个小村庄,齐家文化遗址的石碑就树立在村中央最为显眼的地方。村民们在路口好奇地张望着不速之客,孩子们围拢在相机的镜头前,好奇地张望着。

     现在已经看不到80多年前安特生在此进行发掘的古遗址。它们早已被回填,重新埋入了地下。随着人口的增多,当年发掘过的遗址早已变成了村落农田。

     负责齐家文化管理所工程施工的王海云说:“齐家文化的遗址主要沿着这条大沟的两侧分布,古遗址的面积大约20万平方米。”

        “说起齐家古玉,就必然要从齐家文化说起。”

      “齐家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存,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存。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早在1996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考古学家郎树德先生说:“齐家文化正处在文明的前夜,他们站在青铜时代的门槛上。根据探测年代,齐家文化出现的年代在距今4200~4100年到3800~3700年间。”

       此时,彩陶已经开始逐渐衰落,红铜和青铜已经出现,人们居住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半地穴房屋中。居民们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他们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工具种植粟等农作物,也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他们可以制作铜刀、锥、镜、指环等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

       “中国最早的青铜镜,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这几年,当地对齐家遗址非常重视,把它当作广河县的名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马琴妙说:“这几年,广河县政府投入很大气力宣传齐家文化。不仅在县城建成了以陈列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博物馆,而且将原先的排子坪乡改成了齐家镇。”

       所有的一切说明齐家遗址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齐家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安特生的一次邂逅

       安特生被人们誉为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中国史前考古学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学是始于安特生。然而,安特生到中国的原因却并不是为了考古。

      中国彩陶网总裁张智先生长期致力于彩陶的研究、收藏。他说:“1914年,安特生受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作为农商部矿政顾问来到中国,协助中国地质学家寻找铁矿、煤矿。”

      安特生到中国时,正是军阀混战之时,找矿无法进行。只好向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提出采集古生物化石的计划。在采集中,他收集了许多新石器的器物,兴趣开始逐渐转向史前文化研究。

      “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安特生把仰韶文化彩陶和中亚的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进行了比较。安特生发现两种文化类型的彩陶纹饰非常相近,他认为,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可能是西方传播来的。”

       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正方、反方争论不断。安特生决定前往西北的陕甘地区,寻找那里的史前文化遗址,以此来验证他的观点。从1923年春天到1925年返回瑞典前,安特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以兰州为中心的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

      1924年4月23日,安特生和他的助手们又一次离开兰州,沿着洮河一路南下,在临洮县发现了灰嘴遗址和辛店遗址,又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发现了齐家坪遗址。

      由此,齐家坪遗址走入了人们的视野。80多年来,人们对齐家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走入误区到予以纠正的一个过程。截止目前,考古学家在甘肃、青海等地发现了1100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其中,甘肃省境内就有650多处。

加工技术至今是未解之谜

       齐家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它的出现和消失都一样突兀。那些先民们骑着马忽然而至,又倏然消失,只有那些玉器依旧精美绝伦。

        郎树德先生说:“齐家文化出现之前,甘肃史前文化类型是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马厂文化,但是,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之间却没有任何传承关系,实际上,甘肃一些地方,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还有并存的情况。在齐家文化之后,也没有找到直接继承了齐家文化的文化类型。”

      “和早于齐家文化的马厂文化相比,齐家文化凸显了三个特征: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即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三是出现了大批玉器,比如在武威的皇娘娘台齐家墓葬中玉璧少者只有1件,多者83件。”

       “马家窑文化类型中很少有玉质装饰品和享用玉器,而齐家文化的玉器数量猛然增多,并且增添了新的玉石器品种和样式。”

       目前,齐家文化玉器种类达到了30种以上,主要有璧、琮、多孔刀、珮、环等,涵盖了祭祀器具、生活饰品等方方面面,而且掌握了非常高超的玉器加工技术。

        甘肃古玉研究会会长梁涛说:“在齐家古玉中,人们发现齐家先民们掌握了高超的薄片切割技术、钻孔和管钻技术,以及琢玉工艺……”

       甘肃省境内发现齐家玉器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嘉峪关、玉门、武威、永靖、广河、积石山、静宁、永登、庄浪、平凉、镇原、庆阳、泾川、天水等10多个县市。齐家玉器除了被省内外的博物馆收藏以外,绝大部分都在收藏家的手中。

       2004年后,国家博物馆雷丛云、故宫博物院周南泉、中国古玉研究会会长侯彦成等专家都写了大量的文章介绍齐家古玉,齐家玉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在全国掀起一股收藏齐家玉器的热潮,至今不衰。一些造型奇特的羊头尊、杖首,往往引起收藏界轰动。齐家古玉也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为中国三大古玉。

        齐家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蛇纹岩。也有人认为,齐家玉器中有新疆和田玉。而同时在齐家文化墓葬中还发现了海贝,这是一种产自我国南海和台湾海峡的贝类。

带着江南色彩的齐家玉琮

      齐家先民们不仅有着高超的玉器加工技艺,而且也是一个崇尚玉的部族。他们的生活和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部族中流行着一种崇玉习俗。考古发现,齐家文化的随葬玉器中不仅有成品,还有玉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人们对随葬玉器的放置位置非常讲究。

      实际上,人们对齐家玉器的认识,要远远早于齐家文化。在清代中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齐家古玉,当时只是笼统地称之为“西北玉”。

      齐家玉器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更确切地说,齐家先民制作玉器时,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的。齐家玉器除了数量巨大以外,外形特征上也表现出与众不同之处。

        梁涛说:“齐家玉器以大量的素器为主。早期素器比较多,且不成规矩;中晚期形制有了一定的规矩。现在带工的立雕件和人物、动物造型成为齐家玉器中的极品,十分罕见。”

      “齐家古玉是西北古玉的代表,虽然命名为齐家古玉,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齐家文化的年代范围,是收藏界对西北地区至少4000年以前古玉器的统称。”

      人们把齐家古玉、红山古玉、良渚古玉称为三大古玉文化区。良渚文化以江浙地区为主,影响到河南、山东南部。红山文化的古玉影响到山东南部。

     “三大玉文化之间由于部落的迁徙、战争、商贸等,逐渐有了交流和影响。”

      齐家古玉中有不少玉璧和玉琮。玉琮最早的起源与图腾柱有关。在齐家文化中,最初的玉琮比较低矮,而且加工也不是很好,形状往往比较粗糙。然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西北地区与齐家文化相邻的一些古文化区域中则找不到玉琮、玉璧,即使在齐家文化前身的马家窑文化中也难觅其踪。

      “齐家文化中有大量的玉琮,其形制和江浙的良渚玉器的形制属于同一个体系,其兽面纹上带着江南良渚玉的痕迹。而器形上则又受到红山文化的影响,形体大,器类多,外形凝重而内涵更加丰富。”梁涛说。

      融合了三大古玉文化区的风格特征,神秘出现,却又莫名消失,齐家古玉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秘密?

大干旱下的迁移和碰撞

       尽管学术界对齐家文化的源头存在着争论,但大部分专家认为齐家文化在甘肃出现和一场大干旱有关。

        “齐家文化的出现和4000年前的一场大干旱有关。”郎树德先生是这样认为的。

       原本碧绿的草原,逐渐枯萎了。一场空前的灾难向人们袭来。干旱缺水,气候寒冷,让人们不得不四处迁移。骑在马背上的游牧部族,从北方草原赶着牛羊,带着老人、小孩,一路南下,寻找温暖和水草。而此时,生活在甘肃中部地区的居民是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马厂类型的居民,这是一个善于耕作的部族,虽然他们有着高超的耕作技术,但干旱和缺水也使他们放弃原有的农田,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于是,两种不同文化的部族在甘肃陇中发生了碰撞。

     在骑马部族面前,农耕部族的抵抗很快就被瓦解了,骑马部族取代了农耕部族,在这块土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那些农耕部族只能在一些偏僻的角落里苟延残喘。

       地理学家、气象学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在距今8000年左右到距今4000年左右期间,气候大体以暖湿为主,植被带有北移和西移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很稳定,期间出现了多次波动,在距今5000~4000年间,多次出现气候恶化事件。齐家文化的出现和这次气候的波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距今4000年以前的气候波动,在我国境内主要表现为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气候带南移、北方地区气候恶化为特点,迫使北方的骑马部族不得不向南迁移,原农业文化区出现小范围‘空白’。”郎树德先生说:“现在看来,那些骑马部族是从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一带逐渐游牧过来的。”

      创造了齐家文化的先民,在长达数百年的迁移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东西方不同部族的文化,他们在陇中扎根后,陇中就成为他们展示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场所。齐家玉器中的江浙良渚色彩就是这样出现的。

      然而,气候条件在继续恶化,齐家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三四百年后,又走向更为广阔的地域。曾经辉煌一时的齐家文化,也随着这种分散,散布到了各个地方,分别发展成了一支支独立的文化类型。齐家文化之后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等,都普遍缺乏玉器或者明显呈衰落之势。

     辉煌过后成一梦,齐家古玉也在地下静静地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