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别诊断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lhm4806 2020-05-14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由甲状旁腺肿瘤或增生所致,机制为尿中排出过量的钙和磷,使血清磷下降,血清钙增加,直接促使破骨细胞活动加强的结果。为使血清钙增高,并非一定得动用骨骼钙质,当外源性钙质来源不足时,轻者可致体内普遍性骨质疏松,重者骨膜下软骨下及皮质的骨质被吸收,以第2、3指节中节指骨挠侧的骨吸收为本病的特征性改变。软骨下的骨质吸收最常见于骶髂关节、肩锁及胸锁关节,骨内可有大小不等囊肿或棕色瘤形成。

骨转移瘤

  • 溶骨性转移瘤可自小颗粒状密度减低区至全身多发性骨转移病灶,最常见原发性肿瘤部位为乳腺、肺、前列腺、甲状腺、肾、鼻咽部及消化道等。前列腺癌及鼻咽癌的骨转移常为成骨性,而乳腺及消化道的癌瘤偶可呈成骨性或混合性。
  • 成年男性以肺癌的骨转移较多见,而女性以乳腺癌的骨转移最多(至少1/2)。肾癌的骨转移占骨转移瘤的20%~30%,甲状腺癌的骨转移占骨转移瘤的20%~30%,儿童期的溶骨性转移以神经母细胞瘤为多。
  • 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①脊柱约为80%;②股骨约为40%;③肋骨及胸骨约为25%;④头颅及骨盆约为20%;⑤肩胛带约为7%;⑥其他骨骼,如四肢等为1%~2%。
  • 骨转移瘤少见于膝关节、肘关节之远端,但并非没有,其中以肺癌转移到肢体远端者较多。
  • 约37%的骨转移瘤有骨膜反应,而原发性骨肿瘤约78%可见骨膜反应。
  • 最常见的骨转移瘤引起骨膜反应者为神经母细胞瘤,其次为来自结肠及前列腺的骨转移瘤,肺癌骨转移伴有骨膜反应者约占1/3,肾癌的骨转移约20%者可有骨膜反应。
  • 骨转移瘤常见类型:溶骨型转移瘤,成骨型转移瘤,混合型转移瘤,囊状膨胀型转移瘤。

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1、转移瘤
(1) 有原发病变。
(2) 大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
(3) 好发于含红骨髓的躯干骨骼如脊柱、骨盆、肋骨、颅骨、胸骨及锁骨,在长骨好发于肱骨、股骨及胫骨的中段以上骨骼。
(4) 溶骨型转移瘤最多见,约为83.5%。
(5) 长骨的溶骨性转移瘤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骨干,少见于骨端;凡40岁以上者,在该部位出现局限性实性溶骨性病灶且无硬化缘,应该鉴别的疾病为骨转移瘤、溶骨性骨肉瘤、单发性骨髓瘤、骨恶性淋巴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棕色瘤及骨纤维肉瘤(FS)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2、长骨溶骨性转移瘤:与FS、MFH及恶性淋巴瘤的放射学表现类似, 缺乏特征性, 难以鉴别, 以下各点仅供对FS及MFH鉴别诊断时参考。
(1) 长骨转移瘤时, 骨旁软组织肿块可无或少有, 有时也相对较小;FS及MFH的骨旁软组织肿块则出现率高,也相对较大。
(2)长骨转移瘤,除少数皮质型转移瘤外,大多为中心性骨质破坏;而FS及MFH的骨质破坏有偏心性倾向。
(3) 长骨转移瘤的长径一般较短, 常小于4~5cm, 而FS及MFH长径相对较长,常大于4~5cm。

多发性骨髓瘤

  • 骨髓瘤好发于老年人,男女比例为3:2。
  • 好发部位:成人有造血性红骨髓的部位均可发生骨髓瘤,以发生率高低为序排列:椎骨、肋骨、颅骨、骨盆骨、股骨、锁骨、肩胛骨及其他骨,全身骨髓受累伴多发性溶骨性骨质破坏是骨髓瘤的典型表现。

鉴别诊断:

  • 老年性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骨质疏松(骨膜下骨质吸收,尤其中指指骨;血中无球蛋白增多,尿中无本周蛋白)
  • 骨转移瘤(核素扫描一般均阳性,而骨髓瘤如不合并病理性骨折大多阴性;骨转移瘤病灶周围骨密度正常,而多发性骨髓瘤常伴病灶,周围有骨质疏松。)
  • 其他肿瘤(如下表)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或称纤维结构不良,为骨内含有未成熟编织骨的纤维组织增殖替代了骨组织所致的疾病,可单发或多发。
  • 好发部位:长骨病变主要在骨干。病变可位于双侧或单侧,单股或多骨。单骨型病变常累及肋骨、股骨、胫骨和下颌骨,多骨型常累及颅骨和面骨、骨盆、脊柱和上肢带骨。本病是肋骨最常见的良性病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