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不客气的“客气话”

 老台原创小辑 2020-05-15

本文参加了【京彩e品·我说京彩】有奖征文活动

文/台双垣

在歌德的《浮士德》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们逼迫着我的胸心哪,你们——请!”

您肯定注意这个“请”字儿了(这是80年代出版的中文译本,译者是1953年调来北京工作的湖北籍人士,诗人、翻译家绿原先生)。请,原本是客气的敬语,北京奥运会前大力推倡的文明礼貌用语第一个字就是:“请”,然后是“您、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而在开头那句话里的“请”,按照北京人的理解那就是“走人”的意思,是赶你出去或者赶你走。今儿咱就聊聊这类不客气的“客气话”。

北京人讲面儿,因而自己好面儿就也得给别人面儿,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即便是不大圆乎儿的事儿上,也尽量压着不乐意来避免尴尬。于是处理起事儿来,就有了许多不客气的“客气话”。

比如逐客令:

“您看我这儿还有点儿事儿,要不咱……改日,我看您去!”

“哎呦对不住您嘞,要不您再……高升一步?”

“看您也挺忙的,我们就不耽误您了好吧您。”

“天儿不早了您看,给您叫辆车?”

当然也有“慢走,不送!”

比如讨债:

“我这真是挪腾不开了,看您要是方便您是不是……?”

“您看咱这,日子也不少了……,别多想啊,没催您的意思!”

“您那么大排场哪在乎咱这点儿是不是,差不离儿您就……”

“老这么甚着您行啊,我这儿可真受不了了……”

比如教训人:

他不说你也不说您,说咱。

“让人玩儿啦?我说,咱就不能长长脑子吗?!”

“怎么,现啦?咱可没丢过这份儿人!”

……

您瞧这些话说的,所谓不客气,是从打本心本愿的不满;而客气,是这话说出来怎么您也得接受。

回过头来咱说这“请”字儿——好词儿。甭查字典它就只有这一个读音,字面上也就一个解释。然而在日常使用率最高的字当中,几乎维独这个“请”字,只要说汉语,全国发音都差不多一样,加上个别的字和它组成的词,别的字变音儿它不变。它的发音是普通话的标准音,而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所以这个请字就宝贝啦,《浮士德》诗剧里那个“请”,它的上下句若不是普通话,恐怕就褶子了,无法表达原意了。

——北京人走路谦让会说“您请”、敬茶敬酒会说“您请”、摆开架势要开练也会说“您请”、不欢迎您还会说“您请”,换个场景变个语调加上个字儿“您请了”或者是“您请吧”、“请吧您”,这“请”的意思都有不同。万一您不太严重地犯了点儿事儿,被“请喝茶”,这又是另一个意思了。要说北京人咱可是占了挺大便宜的,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咱说的话全国哪儿的人都得懂,懂汉语的外国人也都听得懂。可北京人要说起不客气的“客气话”来,外国人就会眯着蓝眼珠儿全都笑纳了;外地人呢,则可能些许迟疑地反问:“你这是,几个意思?”

由此说来,咱北京的年轻人做的比较好。他们跟家里大人说话按您的习惯走,出门在外便“削平了深度”直截了当,同时,他们多少都学过英格力仕,打语法习惯上粗知洋人的思维逻辑,因而哪怕是拿“拆格力仕”交流,也会初一十五的平着来。

所以客观的说,咱老北京人喜爱的北京话是有些地域性的,它好不好?真好!复杂不?反正它真不简单。同样说咱都熟悉的话剧吧,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曹禺的《雷雨》,翻译成英文的难度也是这个次序,因为是北京味儿、国语味儿、普通话。所以梅兰芳70年前出国演京戏,那是真轰动真OK真看不懂。好在西洋人的艺术观念比我们当时至少超前一百多年,他们看戏可以像看画展听音乐会一样,压根儿就不要求懂,因而他们就看懂了,并且为之喝彩。(02-04-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