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专家:这是最高境界啊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5-15

“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专家:这是最高境界啊

“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专家:这是最高境界啊!

腕 法(下)

文/大可先生

清代书法家朱履贞认为“据案作书”是“去难就易”以古法为畏途的表现。他在《书法捷要》极力称赞“悬臂作书”,书中这样写道:

悬臂作书,实古人不易之常法。上古席地凭几,又何案之可据?凡后世之以书法称者,未有不悬臂而能传世者。特后人自动据案作书,习于晏安,去难就易,以古法为畏途,不以为常,反以为异矣。惟是今人气禀浅薄,急切未能入彀,则据案浅执,俾易成书,此亦人情之常。且小字悬臂尤难,讵能一概强抑而行之?则学书者竟有束手之虞,将望而却走矣!但学书之际,必须提管悬臂,而行草、八分、大字、中字,断不可浅执,若背古法,终归俗品。为之既久,力到自然,则轻车熟路,挥运自适,视据案浅执,反索然无味,即欲不悬,不可得矣。

“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专家:这是最高境界啊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朱先生一语就道出了“凡后世之以书法称者,未有不悬臂而能传世者”的结论,指出“悬臂”的重要性。由于要做到“悬臂”很难,后人于是干脆据案作书,避难就易,但这样“以古法为畏途”,肯定写不出好字来。然而近人困急功近利者多,所以失履贞说这也是“人情之常”。总的说来,先生还是强调“学书之际,必须提管悬臂”的。民国书法家徐谦特别重视腕力,他在《笔法探微·腕力》里有所论述:

作书用腕力,此尽人所知也。惟腕力何在?言者未详。唐《翰林禁经·九生法》说“生手,适携执劳,腕则无准。”此言作书之先,禁用腕力之劳,如磨墨则伤腕力是也。唐卢携《临池妙诀》言“腕须挺起,粘纸则轻重失准。”这是讲提腕之法。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解提腕法为“肘著案而虚提手腕。”至腕与肘皆悬著空中,则谓之悬腕。悬腕非人人所能,而提腕则书家所必然。盖腕不能提,则腕无力,作书未有能刚劲者也。腕弱者,有枕腕法以代替腕,吊腕法以代替悬腕,虽善取巧,而真力无自发生,学者未宜仿效。所谓腕力者,以腕运笔之力也。执笔之法,腕欲其平,则必提起,使手与腕成百二十度乃至百十五度之钝角,然后其腕有力,而运转时无欹侧之病。

“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专家:这是最高境界啊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这里对执笔之法作了详细规定,请看:“使手与腕成百二十度乃至一百十五度之钝角。”我私下反复尝试,果然觉得运用这种笔法,有利于运腕,也就是说,这样执笔比较容易产生腕力。他认为腕力可言者有八,书中接着写道:

腕力之可言者有八:笔意离纸三寸,此能提也;笔势横平竖直,此能准也;笔画如棉里裹铁,此能硬也;笔趣蜻蜓点水,此能轻也;笔毫力透纸背,此能重也;苟能善用腕力,则尺牍、碑版无不能工。后之书家只名一体者,盖腕力限之也。

如果能够善用腕力,“则尺牍、碑版无不能工”;至于后之书家能写一种字体,这也是由于受到腕力的限制。他还在书中提到回腕法:

近人因腕力不强,有专尚回腕法者(亦曰“抱腕法”),自诩死腕,以为独得之秘。不知回腕固属一法,凡作书熟滑者,以抱腕自医其病,以求生硬,尚无不可。至此法之弊有二:一、指力偏废;二、腕力欹侧。盖回腕者,只能舒指撮笔,指力隧无所用。又必转侧其腕,与平腕适成反对,而腕力决不能四面俱到。且伏案作书,回腕尚可,若欲以回腕题壁,或作擘窠大字,岂不立形窒碍乎?故求腕力,要以平腕、提腕为正,回腕法未足取也。

“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专家:这是最高境界啊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回腕法,虎口向上,掌心向胸,五指对胸,指端执管,腕肘并悬。整个右肢回环,如挽弓张弦之状。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回腕法,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正,笔画兜裹。”相传清代何绍基写字即因此法。徐谦并非对回腕法一棍子打死,“回腕固属一法,凡作书熟滑者,以抱腕自医其病,以求生硬,尚无不可。”何绍基就是属这种例子。然而,回腕法有两个弊病:一是指力偏废;二是腕力欹侧。回腕法虽腕肘并起,也能提能按,但不能左右起倒,与常人生理机能有违,比如说“若欲以回腕题壁,或作擘窠大书”就根本无法做到,更不要说按照笔法去书写。故一般不宜采用,初学者尤不宜提倡,切记。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腕法尚有“着腕”(指右手腕直接帖在桌面上)、“虚腕”之法,然而,最提倡的非悬腕莫属了。知道了腕法,还应懂得如何运腕。对此,朱履贞自有一段精论,他在《书学捷要》云:

“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专家:这是最高境界啊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书有运腕之说,而不及臂指;更有言运腕者,欲腕之转动而成书,引王右军之爱鹅,谓取其转项若动腕。穿凿甚矣!是盖不知运之义而腕之为何物也。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竖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运之既久,俾指尖劲捷,运笔如飞,迨乎至精极熟,则折钗、屋漏、壁坼之妙,自然具于笔画之间,而画沙、印泥之境于是乎可得矣!或问:“周身之力如何可到?”曰:“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欧阳文忠公谓东坡先生曰:“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此言极运腕之致。

运腕要做到“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这讲得很有道理。打过“太极拳”的朋友就知道,“一动全身皆动”的道理,就是要“运一身之力”;体育运动“掷铅球”亦必须“运一身之力”,但必须承认,欲“运身之力”并不容易做到,这就需要坚持长期训练、反复领悟、不断实践才能真正做到“注全力于指尖”。最后把笔运力,就能出神入化。“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这就达到运腕的最高境界了。

“当使指运笔而腕不知”,专家:这是最高境界啊

#书法爱好者##书法上头条##书法##行书爱好者##敢不敢把字秀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