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国》:曹操烧新书——谈原因与结果

 李朝云律师 2020-05-15

       张松出使许昌时,曾会见曹操身边主管军政钱粮的一位官员,名叫杨修,这人眉目清秀,学识渊博,聪明过人,是很有点名气的文人才子。两人一见便闲谈起来。张松与杨修从西川的风土人情,谈到彼此的情况。杨修说:“我在丞相身边办事,可以常常得到丞相的指教,很受启发。”张松当时受了曹操的冷落,正不高兴,便对杨修说:“曹丞相身居高位,逞强称霸,听说没有多少学问,怎能给你什么启发?”杨修辩解道:“你在偏远的西川,怎知丞相的大才?我拿件东西给你看吧!”于是,从中取出一卷书,递与张松。张松接过书来,看见封面上题着《孟德新书》四个字。孟德,是曹操的名字。张松知道这是曹操新写的著作,便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总共是十三篇,全是谈用兵的道理,显然是曹操用兵大半生的经验总结。可张松却故意问道:“你认为这书怎样?”杨修答道:“这是丞相根据自己作战经验,融会古今,仿照《孙子兵法》写成的。你以为丞相无才,这样的书难道不可以留传后世吗?”张松大笑道:“这算什么新书呀!我们西川连少年娃娃都背诵得出。这是战国时代一个不知名的人写的,曹丞相抄袭别人成果逞能,只瞒你罢了。”杨修觉得奇怪,解释道:“这是丞相还没有公开印行的书,藏在府里,西川的小孩怎能背诵呢?”张松说:“你不信吗?我背诵给你听听。”他当场把《孟德新书》,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并没有什么差错。杨修大惊,他想,明明是张松 刚刚 读过,强记下来,可真是天下少有的记忆力啊!

      不久,杨修去见曹操,称赞张松才学很高。曹操想到张松的容貌言谈,摇了摇头,不以为然。杨修便说:“你写的《孟德新书》,他看一遍,便能背诵。这种天资,世间少有。他还说,这书是战国时不知名的人写的,川中小孩都背诵得出。”曹操本来就不相信张松有这么高的天资,既然他确实能从头到尾背诵,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果真是战国时有人写过类似的书。便叹气说,“喚,看来是我的书碰巧与古人的见解吻合了吧!”曹操觉得《孟德新书》没有什么印行的价值,便叫人把这本书稿扯碎烧毁了。其实,张松所说战国时有人写过这样的书,全是捏造,曹操把《孟德新书》烧掉实在冤枉。可曹操为什么会错烧自己的著作呢?这件事,涉及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问题。

       世间上的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在这种联系中,常常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另一件事的变化。前一件是原因,后一件是结果。比如:“熟能生巧”,熟,就是巧的原因;巧,就是熟的结果。这种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有时是复杂的。因为,一种原因可以引起多种结果,一种结果往往有多种原因。有的因果关系是真实的,有的却是想象的,并不真实。如果粗心大意,便可能找错原因,或者找错结果。

      张松为什么能背诵还没有公开印 行的《孟德新书》?本来应该设想可能有多种原因,仔细考察:是战国时人写过这样的书吗?有什么旁证?是张松有“过目成诵”的本领吗?有没有这种可能?经过研究,分清真假是不难的。由于曹操瞧不起张松,早有偏见,便简单地认定只有一个原因——古人写过这样的书,而把真正的原因漏掉了。要准确掌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往往要花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只凭主观猜想,舍不得花功夫,那就可能把事情弄槽,闹出象烧《孟德新书》这样的笑话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