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 2020-05-11 杨瑞庆 据记载,明初的江苏昆山,出现过一位117岁的超级寿星周寿谊,由于寿长德高,虽是平民,也被列为苏州沧浪亭五百贤士之一。他的生平事迹还被明末进士周玄暐记入《泾林续记》: 周寿谊,昆山人,年百岁,其子也跻八十。同赴苏庠乡饮,徒步而往。既至,子坐石阶气喘,附笑曰:少年何困倦乃尔?饮毕,子欲附舟,父不可,复步归舍。昆距苏七十余里,往返便捷,其精力强健如此。后太祖闻其高寿,特召至京,拜阶下,状甚矍铄。问今年若干,对云一百七岁。又问平日有何修养而能致此,对曰清心寡欲。上善其对,笑曰:“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曰:“不能,但善吴歌。”命歌之。歌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太祖拊掌大笑,命赏赐酒馔于殿上,又蠲其家丁役,送其还家。后至一百十七岁,端坐而逝。子亦九十八,家有世寿堂,其孙多至八十外。盖缘禀赋素厚,其繇来由矣。 《泾林续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这段文字中提供的信息可以说广为人知。 皇帝召见平民 昆山寿星周寿谊(约1263—1380)享年117岁,堪称奇迹,这个长寿纪录如果属实的话,至今难以逾越。百岁老人历来稀奇,一旦出现,当然令人羡慕,当时人们都想眼见为实,聆听长寿之道,其中就有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称帝之后,不久就召见了昆山寿星周寿谊。皇帝要见一位年长的昆山平民事出有因:一是听说他是长命百岁的健康老人而颇感兴趣。朱皇帝通过南征北战,终于打下江山,从此可以安身立命了。万寿无疆不可能,但十分盼望也能像周寿谊一样长寿,从而可以享尽荣华富贵。皇帝很想当面向周老取经,聆听长寿之道,从而修身养性,使自己也能长寿;二是听说老人来自昆山,对传说中华丽悠远的昆山腔颇感兴趣,想当然地认为老人一定也会唱曲,届时满足一下戏瘾就更好了。因此,朱元璋在百废待兴的开国之初,就把昆山的百岁老翁周寿谊召到了自己身边。 当朱皇帝看到寿星周寿谊银须飘飘精神矍铄时不禁感叹——原来生命真的能超越百岁。朱皇帝迫不及待地问起他的年龄。当皇帝知道他已经107岁,且耳不聋眼不花时,好奇地追问长寿秘诀。当听到只要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就能长寿时,皇帝似有所悟——原来长寿就这么简单。原以为周寿谊会敬献长生不老的秘方或丹药,却分享了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美梦成真的经验,可这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来说太难做到了。 随后,皇帝就关注起已经声名远扬的昆山腔。因朱元璋早有“闻昆山腔甚嘉”的印象,很想聆听来自昆山腔故土的美妙音调。但让皇帝扫兴的是,周寿谊老人竟然直言不会演唱。朱元璋听到此言尚能体谅,因昆山腔高雅,可能只是文人雅士的专利,这位属于平民的百岁老人不会唱昆山腔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朱元璋和周寿谊见面这事的记载,也成为昆山腔唱响于明初的一个佐证。这位百岁老人不会唱昆山腔,说明昆山腔确实曲高和寡。 即兴演唱吴歌 周寿谊不会唱昆山腔,感到对皇上失敬了,心中不免自怨。他没能取悦皇帝,感到有点过意不去,正要不欢而散时,突然灵机一动,自告奋勇地想唱一首吴歌,盼望以此稍作弥补。朱皇帝非但不反感,还顺水推舟同意周寿谊演唱吴歌。 昆山作为吴中重地,也流行吴歌。但周寿谊会唱的吴歌屈指可数,即兴唱起了“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的大路货歌谣。这首俗名《春调》的民歌曲调委婉、情感凄凉。歌词叙述了孟姜女对被秦始皇征去筑长城的新婚丈夫万喜良的无尽牵挂。据考,这首吴歌始创于南宋建炎年间,诉说民间的离乱之苦,期盼团圆,感人肺腑。周寿谊年事已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还能将这首著名的吴歌随口唱出,实属不易。 其实这首悲悲切切的民歌在朱皇帝面前献唱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歌词内容在控诉皇帝,将暴政下拆散新婚夫妻所引发的悲愤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可能周寿谊只会这一首,别无选择,就只能勉为其难地演唱了,只是担心会使龙颜不悦。没想到周老声情并茂的演唱,却意外感动了朱元璋。皇帝不但“拊掌大笑”,而且还给予“赏赐酒馔”的待遇,最后“送其还家”。周寿谊受宠若惊,想不到朱皇帝不但听得兴致勃勃,还做出了一系列善待老人的举动来。 朱元璋看到了一个记忆清晰、五音灵敏的百岁老人,不禁心生敬意,而且还给予赏赐。他没听成昆山腔,却意外听到了悲切吴歌,似乎勾起了朱元璋对儿时苦难生活的回忆,如今听到来自民间底层的诉说,好像悟出了大明执政应该记取的教训,所以当即厚待了这位举世无双的长寿老人。 这首经典吴歌就此阴差阳错地与朱元璋结缘,更增添了传奇色彩。经《泾林续记》记载后迅速传播,后来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民间歌曲之一。 家族盛产长寿老人 周玄暐在这段文字中不但披露了周寿谊创造的长寿纪录,而且还披露了他的后辈也很长寿的事实。朱元璋召见周寿谊时,周老已是107岁高龄,后来又活了十年,直到117岁才寿终正寝,那时,他的儿子98岁,几个孙子也都超过了80岁,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长寿家族。 周寿谊还是一位健康老人,不但长寿,而且老当益壮。这段文字中还讲述了他健步如飞的经历:昆山离苏州有70余里地,那年他100岁,与80岁的儿子步行前往,儿子有些力不从心,多次坐在石阶上喘气歇息,而周老却一鼓作气走到苏州,儿子自叹不如。返程时,儿子要改乘舟船,而周老坚决不从,最后还是靠双脚走回了家中。 周寿谊一生康安无事,直至“端坐而逝”,在自然状态下没有痛苦地离开了世界,人说仙逝告终,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福分。 周氏家族自周寿谊开始,谱写了一部绵延数百年的长寿接力史。据载,后人周汝愚活了101岁,他的六世孙周震也是98岁的长寿老人。为了炫耀其家族的世代长寿,周家在家宅内建起“世寿堂”,同邑进士顾潜(状元顾鼎臣之侄)曾作序推介,记录了周氏家族可遇不可求的长寿史脉和长寿经验。 如此看来,周家的长寿确与遗传基因有关。虽然周寿谊自己总结长寿的原因是由清心寡欲所至,但在《泾林续记》的作者眼里,禀赋素厚”“也是家族长寿的重要原因。那个时代谈不上有科学养生策略,大多数人只能用迷信方法来祈祷长寿,当然无济于事。周家不是富贵的显赫名门,寿命长短完全是听天由命的结果,唯一可信的另一原因就是家族基因,由于祖上长寿,子孙也接踵长寿。 封建社会中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在乐此不疲地寻找长寿方法,有的炼仙丹,有的祭祖宗,盼望上天保佑;有的吃补品,有的勤锻炼,盼望增强体质。但大多数人逃不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生命极限,少数人能越过耄耋,只有个别人超越百岁,事实证明“清心寡欲”和“禀赋素厚”是致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尊为乡饮嘉宾 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嘉礼,也称乡饮酒礼。顾名思义,乡饮就是众多乡民聚在一起的饮酒仪式,是为当地值得尊敬的老人所举行的宴请活动。每年的乡饮仪式上,都由乡邑士绅推选当地一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尊为“乡饮宾”。具有乡饮宾资格的人首先要年岁大,其次要身体好,最重要的是要有众望所归的人格魅力。一旦当上乡饮宾,本人荣耀,全家荣光,但拥有这种资格的概率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即使高龄,如果碌碌无为,或病病歪歪,也难以当上乡饮宾。 乡饮酒礼热烈而隆重,要连续举办四五天,成为当地官民同乐的一个狂欢节。这种习俗能产生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社会效应。老人们都期盼健康长寿,争当乡饮宾。百姓也热衷于参与乡饮大礼,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 《泾林续记》中记载了周寿谊在100岁时幸运地被苏州府选为“乡饮宾”的事情。儿子陪伴父亲步行赴苏,经历了那次轰轰烈烈的“苏庠乡饮”大礼。明王彝的《乡饮酒碑铭》曾载:“昆山周寿谊,年百有十岁,吴县杨茂、林文友,皆九十余岁,形充神定,行坐有礼,越五日,周老人还昆山,观躬出娄门外,再拜以饯郡之士女,观者快焉,以为幸见。”后昆山《嘉靖县志》曾转载此文,将那次盛大的乡饮活动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从这段史料中读出了多个新的信息:一是周寿谊曾在100岁时被选为乡饮宾,至110岁时还照当不误,说明周老随着年岁增加,仍然体健思敏,出行如初;二是三个乡饮宾中,周寿谊比其他两老高出了将近二十岁,说明在当时苏州府的健康老人中以周为最,而且辈分高出一辈;三是周寿谊在酒礼上的表现一切正常,不但“形充神定”,而且“行坐有礼”,经受了五天的折腾考验后,还是精力充沛,令人钦佩;四是由于周寿谊在那次乡饮活动上出尽了风头,所以当他步行回昆山走到苏城娄门时,还有仕女叩拜,百姓送行,一睹这位世纪老人的迷人风采。周寿谊以健康老人的形象在吴中大地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矗立起一座生命奇迹的丰碑,所以产生了“观者快焉,以为幸见”的轰动效应。 |
|